长江潮头筑桥人——记湖北省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院长苏山
更新时间:2025-07-10 22:09 浏览量:1
长江浩荡奔流,文明血脉在时光深处不息涌动。中共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被纳入国家文化复兴工程和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内容。而且,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经济、文化协同发展,长江文明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载体。
苏山,湖北省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院长,作为“学院空间”大型美术作品展创始人,如立于潮头的一名摆渡者——他深知这条文明大河未来的生机不仅仅停留在昨日的辉煌,更在今日青年艺术家热忱的笔触与不倦的探索中。他笃信,为青年艺术家们铺就展现才华之路,便是传承长江文明最坚实有力的捷径。
于是,“学院空间”美术作品大展在苏山的精心浇灌下已形成知名品牌展,共举办了十届美展,收了2万余件作品,3千余件作品展出,10万青年学子和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两粒种子,一片森林”,经过十年的深耕,从一颗希望的种子逐渐成长为葱郁大树。展览以《艺术报国》为鲜明旗帜,在苏山的引领下,将艺术创作与深沉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一批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以四个维度构筑起艺术与时代共振的壮阔格局:
主题升华:“报国”二字是灵魂所在。苏山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应自觉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长江文明注入崭新生命,使其成为文化自信洪流中一股坚实力量。青年艺术家们在此感召下,纷纷以作品回应时代,在“学院空间”的广阔平台上,水墨丹青汇成了艺术报国最真挚的宣言。
国际视野:苏山的目光越过了长江天际线。他敏锐推动展览融入外交场景元素,鼓励跨国艺术合作,与世界著名学府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向世界展现艺术作为文明语言超越国界的力量。当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苏山欣慰地看到,“大国外交中的艺术力量”不再只是愿景,而是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精神符号:红安将军雕塑园那凝固着信仰的群像、画说汉水那千年不息流淌的乳汁、国际视野中的荆楚艺术、国家级课题、省级重点课题、文化艺术智库、博物馆的建设、研究中心的成立和各种艺术沙龙……苏山执意将这些刻印着红色记忆与荆楚文脉的意象,深深植入展览的肌理之中。他引导青年艺术家们从这些厚重的精神符号中汲取滋养,使创作既承续红色基因的滚烫,又焕发传统文化的深邃光华。
时代语态:“以艺为桥”、“以墨为耕”、“以艺术点亮激情”,“用文化传播魅力”,“美术影响力,影响你”——苏山精心提炼这些充满力量感的排比句式,如鼓点般敲击人心。它们不仅是展览的响亮口号,更是青年艺术家群体自觉融入时代大潮的生动写照。这些话语在展厅中回荡,传递着艺术工作者以己所长耕耘于时代沃土的使命自觉。
在苏山看来,“学院空间”早已超越普通展览场域的意义。它是一座精心构筑的桥梁——一端连接着长江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端则通向青年艺术家的创造激情与远大抱负。青年艺术家们在此不仅展示技艺,更是在苏山所开辟的这条路径上,以墨为犁,以色彩为种子,奋力耕耘于长江文明丰饶的土壤之中,开辟出属于新时代的审美视野。
苏山院长以长江为卷,以青春为笔,刻下的不仅是一场场展览的印记,更是对艺术报国精神的一次次深沉唤醒。他精心构筑的这座桥梁,将青年艺术家的创造活力源源不断汇入长江文明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河。当年轻一代以墨为犁深耕于这片文明沃土之时,长江的古老血脉便在新声激荡中澎湃着不竭的年轻力量——那正是一个民族艺术精神生生不息、浩荡前行的最可靠见证。(文饶振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