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洪秀全的字

更新时间:2025-03-12 12:29  浏览量:7

在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符号,一直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来的文明积淀。

文学家刘熙载曾在《艺概》中提到:“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而已。”就如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字如其人”,人们认为一个人写的字,除了能传递信息,还能间接展示出这个人的外貌气质和艺术修养。因此,书法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并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一字千金,就算过去了几千年,也依旧会被人追捧。但成为一名书法家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日复一日的练习,像人们熟知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这样的宗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古往今来,文字的应用十分普遍,而书写是否工整,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也是考核的一个科目。

直到我们现在的一些科目考试中,文字是否工整美观,也决定了改卷老师给出多少的卷面分,当然,如今卷面分的占比并不大,一般都在5~10分左右浮动,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一个人如果字体潦草,会直接影响他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从而导致他落榜。

像我们平时熟知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就是一个因为字体而在科举考试上4次都落榜的人物,那么洪秀全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技不如人呢?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但当他的“书法曝光”后,人们就能明白为何会科举落榜了。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农民起义,它不仅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也为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熟知这场运动的人们可能会思考,一般能领导这样一场运动的人,一定是熟读诗书或是文武双全,但事实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实际是一位科举四次没过的“学渣”。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作为一个家中尚有余钱的洪秀全,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他也想通过当时的科举出人头地、报效祖国,可惜考了四次还是名落孙山。

至于他落榜的原因,当时的资料并没有记载,直到后面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手稿再故宫博物馆展出,流传下来的手稿字迹潦草难看,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致力于科考十几年的考生所留下来的作品。

但也正因为这四次科举,是洪秀全催动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催化剂。

19世纪,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在因科举失败而心灰意冷的洪秀全,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先是创立了“拜上帝会”,而后宣扬他的自由公正理念,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他激励了无数贫苦的百姓投身其中。

或许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科举考试中对字体美观的重视程度,书写不够美观直接落榜似乎太过不近人情,但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开科取士都对书法水平十分看重,这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科举是当时读书人的大事,比现在的高考还要重要,吏书以“身、言、书、判”择人,而其中的“书”指的就是书法。在科举中,要想蟾宫折桂,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书法能力,否则是不能高中的。

在明朝封建社会后期,作为应用与艺术双重性的书法,在皇权文化的作用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明代书法教育形式多样,除一般常见的官方学校教育、塾式教育、私人传授、书法世家等,还在宫廷中设有专门的书法教育形式,种类繁多。

像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文徵明就曾因书迹不佳而“名落孙山”;亦有善书者凭借一手好字,在考试中拔得头筹。

据史料记载,顺治九年的邹忠倚、十五年的孙承恩都是用欧阳询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结果被喜爱欧阳询书法的顺治皇帝看中,选为了状元。

在康熙三十年殿试中,考官们原先拟定第一名为吴昺,第二名是戴有祺,但卷子呈送康熙皇帝御览时,康熙帝却被戴有祺一纸漂亮的书法折服,于是朱笔一挥,将戴有祺定为第一甲第一名。

在“字如其人”的标准下,了解洪秀全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就能够明白为何他会在4次科举中接连落榜了。但字体好看与否并不能说明全部,像洪秀全奋斗多年都无法改变这一点。

话说回来,洪秀全走上太平天国的革命道路,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客观上也推动了历史进步的浪潮。与一个金榜题名的进士相比,一手缔造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所起到的作用无疑要大得多了。

参考资料:

光明网《细酌汉字之韵,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书画报《论书法家的修养》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