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灯艺术绽放时代光彩
更新时间:2025-07-11 17:10 浏览量:1
本报记者张袁子奇
在宣威有这样一位“多面手”:舞台上,他是唱念做打的花灯演员;村寨里,他是带领乡亲致富的驻村党支部书记;传承中,他是让百年非遗焕发新生的守护者。他就是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范钰,一位用热爱与担当书写乡土文化传奇的云南乡土文化能人。
1988年,范钰出生在宣威普立乡一个小山村,《绣荷包》《打戒箍》等花灯小调是他童年最爱听的背景音。2002年,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后,他带着对花灯艺术的赤诚之心,一头扎进这门传统艺术的世界。他苦练基本功,深耕“走老丑”等传统绝技,并创新性地将宣威彝族、苗族音乐与山歌元素融入花灯剧,让古老唱腔焕发新韵。
“花灯不能只躺在历史里,要走进生活、贴近时代。”这是范钰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深秋,由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原创的大型现代花灯剧《石榴花红》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落幕,这场跨越三个州市的巡演,以如潮的掌声印证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该剧讲述彝族女孩阿朵返乡创业、带领各族乡亲共同致富的故事,是宣威杨柳镇管屯村的真实故事,既保留了花灯婉转唱腔,又融入了特色民族乐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艺术实践。
在普立乡官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范钰的“双重生活”成为佳话:白天在田间地头规划产业,夜晚在村委会组织村民唱花灯。他引进企业捐资助学,为孩子们送去“温暖包”;他带领村“两委”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旅游业。这种扎根乡土的经历,让《石榴花红》中阿朵的困惑与坚守有了真实注脚——剧中乡亲对旅游开发的不解,正是他驻村时的亲身经历。
从花灯小戏《通气的管道》到传奇剧《千里送鹅毛》,再到《石榴花红》,范钰带领团队屡获省级以上奖项。如今,他又将目光投向数字化传播:与曲靖市融媒体中心合作,把《石榴花红》改编为20集微短剧,让花灯艺术走进更多人的屏幕。
从演员到驻村第一书记,从传承人到文化管理者,范钰的身份在变,但对乡土的深情、对传承的执着从未改变。他带领团队送戏下乡1000余场,让花灯照亮村寨角落;他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之路,用艺术赋能家乡发展。
在宣威的山野间,范钰就像一盏流动的花灯,既守护百年非遗的火种,又照亮文化赋能的前路。他的故事证明,当传统艺术深扎乡土,便能绽放出穿越时空的光彩,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花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