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画在艺术创作长期领先西方?
更新时间:2025-07-11 20:59 浏览量:1
很多人看画都是以“像不像”为标准,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画不如西方的绘画。
实际上,绘画是一种艺术创作而并非简单的再现人眼观察的物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画家们远远走在西方同行的前面。
西方写实绘画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文艺复兴的时候,西方画家们采用暗室小孔成像的技术,来对投射的倒影进行描绘,这才大大提高了绘画的写实水平。
直到20 世纪初,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一幅《亚威农的少女》才打破西方绘画对人眼观察的局限,他尝试从多方向去观察和表现事物,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多个观察方向的画面,然后再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组合。
而这种更偏向于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创作方式,在我国的绘画中早就存在了。
从汉朝的画像砖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其构图形式不受空间限制,将平视、仰视、俯视结合,视角可以不断移动和转化,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物象的外在特征,进而表现出更加全面、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让画面层次更富于空间感,容纳更多的元素。
到了北宋时期,郭熙撰写的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了 “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归纳了景物与视点的视觉关系,对作画取景角度、方位及构图效果,远近不同的透视变化均作了概括地论述,从理论上将中国画的观察与创作方式作出了总结。
范宽《溪山行旅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部分·
这一时期的许多绘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运用高远法彰显大山的巍峨和险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深远和平远构图,把自然山川延绵不绝的气势展现得惟妙惟肖,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家已经成熟的运用“多视角”组合提炼并融合的艺术创作方式。
今天,一笑再请你来看下元四家之一的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它画的是倪瓒好友王云浦的渔庄。
这幅画空间感特别强,三段式构图很明显,尤其是中间的空阔江面,不着一笔,却能给人烟波浩渺的感觉,这就是中国画“计白当黑”的妙用。
但实际上,用人的肉眼是看不到这种景色的。
因为人眼看到的是焦点透视,远景的山透视角度和形态不一样。
哪怕是乘坐直升飞机俯瞰,虽然可以拍出这么大面积的水域,但近段的树就不会显得这么挺拔高耸了。
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画家把看到的景物在脑海中重新打散排列构筑的结果,他画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实景的照搬。
这幅画虽然有原型,但又不是实景写生,它是画家在观察了场景后,再进行提炼的结果。画家大幅调整了景物的位置,省略了他认为无关的细节,重点表现他心目中的景色——这才是艺术创作,也是绘画与摄影的主要区别。
也就是说,哪怕有照片、有实物,你也得对画面元素作取舍、调度、变化,这才是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
如果你只是用美术技法或者材料把你看到的景象做一下“样式转换”,那还真不如直接拍照算了,更何况现在AI转各种风格还更方便了呢!
最后,一笑在此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倪瓒的这种概括和抽象,是建立在他长期观察、写生以及过人的绘画功底之上的,不是现在某些画家们胡乱涂抹了事的。自己画得粗略不堪,就别把锅扣在倪瓒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