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板胡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央音乐学院杰出校友马东岩学术活动圆满举行

更新时间:2025-07-11 21:06  浏览量:1

在民族音乐璀璨的发展历程中,板胡作为一件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代表性乐器,其音质独特,表现力突出,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价值。2025年6月11日及12日,杰出校友、板胡演奏家马东岩分别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和701会议厅举行了“琴音涌泉报春晖”的主题音乐会和专题讲座。

音乐会——立足传统、中西乐合

当晚,马东岩以《哥德堡变奏曲》(于京君改编)选段开场。作品既保留了原曲严谨的结构与深刻的内涵,又赋予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J.S.巴赫的经典之作在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融合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马东岩与弦乐四重奏的青年演奏者们相互配合,二胡的细腻婉转与弦乐四重奏的醇厚交相辉映,展现了跨文化音乐交流的独特魅力。

随后,马东岩以精湛技艺和深情诠释,为观众带来二胡独奏《河南小曲》及板胡独奏《花梆子》和《月牙五更》三首独奏乐曲,展现了其对传统音乐韵味的深刻理解。《河南小曲》(刘明源作曲)以欢快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彰显活力。马东岩不仅通过丰富的滑音和颤音,生动再现了河南民间音乐的声腔化特色,并将河南曲剧的独特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扬琴等乐器的伴奏下,乐曲更添一抹浓郁的乡土风情,令整部作品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意趣与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马东岩以板胡那高亢且明亮的音色,将以河北民间音乐河北梆子为创作灵感改编的《花梆子》(阎绍一作曲、李恒编配)演绎得酣畅淋漓,生动勾勒出河北人民豪爽直率的鲜明性格特质。《月牙五更》(刘明源改编、朱琳配器)是首旋律流畅、情感丰富的板胡独奏作品,深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马东岩与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的合作,使得板胡与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精准诠释了作品中所展现的东北民间音乐特色。

当晚,马东岩还演奏了两部极具创新精神的协奏曲——《秦川行》和舞剧《沂蒙颂》主题随想曲。这两部作品皆由著名板胡教育家、作曲家李恒教授于1983年创作,至今已逾四十载,但其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依然丝毫不减。马东岩携手由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生组成的民族管弦乐团共同完成演奏,此举彰显了民乐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秦川行》通过板胡特有的音色和表现力,生动地勾勒出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图景,展现了秦川人民的坚韧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演奏者们精准、细腻的合作,不仅让板胡的旋律在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节奏中,得到了丰富而多变的支撑,也使得秦川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深度,得以通过音乐呈现。同时,压轴之作《沂蒙颂》主题随想曲基于舞剧的音乐主题,融入了山东民间音乐的元素,旋律既激昂又深情,展现了沂蒙人民在战争年代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在马帅的指挥下,板胡与民族管弦乐团的协作,共同奏响了对沂蒙人民的赞歌。纵观《秦川行》与舞剧《沂蒙颂》主题随想曲这两部43年前创作的板胡协奏曲,绝不是“西乐技法加民乐乐器”的简单拼凑,而是基于板胡演奏逻辑,让传统乐器在“传统之骨”上生出“现代之魂”。对于学科发展的创新之处,李恒教授表示:要让板胡突破原有的艺术形态,与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去表达历史题材与重大事件,从而展现出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

当晚的音乐会,仿佛经历了一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艺术之旅。这种感受,不仅源于马东岩对传统作品的精准把握,更在于他在演奏中展现出的深厚功底和创新精神。

看山是山,传统韵味的精准呈现。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教学扎根于传统,马东岩凭借过硬的基本功,能够精准把握传统作品的韵味。无论是《河南小曲》中欢快的旋律,还是《月牙五更》中对故乡深情的眷恋,他都能以纯正的音色和细腻的处理,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丝丝入扣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

看山不是山,内外兼修的音乐表达。马东岩的演奏于外表松弛自然,动作不过度夸张。于技法,通过细腻的音色处理、乐句的变化和动态的调整,传递出音乐的内涵。这种“外松内紧”的演奏状态,不仅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他在中西音乐融合上的自然流畅。多年的海外经历,让他的演奏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髓,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自然过渡。

看山还是山,民乐强大的音乐包容性。马东岩在当晚音乐会中充分展示民乐的“独奏”与“合奏”的双重兼容性。在他的独奏中,乐器能够充分释放自身的音色特质。而在协奏中,他与乐队之间的音色互补和情感共鸣,让音乐更具层次感和丰富性。

讲座——感恩传统,创新发展

6月12日的专题讲座中,马东岩围绕传统音乐的学习与创新路径展开,与师生分享了他的艺术心得和实践经验。其结合自己从五岁学习二胡后转学板胡的求学历程,在汤良德、刘明源、李恒等教育家的指导下,通过研究秦腔、豫剧等戏曲形式,掌握了多种板胡演奏风格。他着重指出,传统音乐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传统音乐的内涵和韵味,才能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根脉。

在讲座中,马东岩以舞剧《沂蒙颂》主题随想曲为例,深入剖析了中西音乐融合的要点。他阐述了如何借助交响化处理,实现板胡传统音色与现代乐队的融合,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他提出音乐表达应避免过度渲染,追求“微醺”的艺术效果,为听众留出思考余地。在演绎西方音乐作品时,要运用恰当的西方音乐语言,防止融合流于形式。这一理念不仅为板胡演奏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也为传统乐器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马东岩通过分享自身的演奏实践,生动展示了传统音乐在不同风格之间的灵活转换能力,拓宽了板胡演奏者的艺术视野。他的“传统为根、现代为翼”的艺术理念,为板胡艺术的当代发展开辟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对年轻一代演奏者在创新探索中如何保持文化自信提供了积极的启发和指导。

在以“琴音涌泉报春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中,“感恩”与“传承”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在感恩层面,马东岩心怀对老师、学校和国家的深切感激之情。恩师的悉心教导、学校的精心培育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他艺术自信的发展筑牢了根基。同时,他也感恩传统文化。旅居澳大利亚的经历,使他能够融合中西方音乐元素,为板胡艺术在国际舞台的发展开辟了崭新道路,成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个生动范例。在讲座中,在校师生也从中汲取养分,感恩国家强大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机遇,致敬历代前辈艺术家在发展道路上的开拓与奉献,共同推动板胡艺术乃至民乐在当下的发展。在传承方面,活动充分彰显了民乐系严谨的教学理念。从演出到讲座,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马东岩将艺术经验与技艺传授给青年教师,教师们又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并带领学生开展舞台实践。不同年级的学生得以积累舞台经验、夯实艺术基础,构建起清晰的“传帮带”艺术传承链条。

正如系主任章红艳教授所言:这种传承是对历史、技术、经验的全面延续。青年教师在其中坚定了既要坚守传统民乐精髓,又要勇于突破创新的信念。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过往艺术成就的总结与致敬,更是对未来民乐发展的有力推动,为后续民乐教学、实践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范例,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

供稿:民乐系

设计:谢晓昀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

近期发布

音绘心声|“授渔计划·美育课堂”第三期全国乡村音乐教师培训圆满落幕

我校师生赴美交流并成功举办“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音乐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教育及青年发展局

与我校联合办学签字仪式在澳门举行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