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丨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艺术家肖峰:从战地走向画坛的丹青人生
更新时间:2025-07-11 00:30 浏览量:1
2025年7月8日晚,中国美术学院发布讣告称,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8日14时30分在浙江杭州去世,享年93岁。
令人扼腕的是,在今年3月1日,其夫人、同样成就斐然的著名艺术家宋韧同志的生命同样定格在了93岁。
肖峰和宋韧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成长于革命和战争的年代。这对毕生奉献给艺术与革命事业的伉俪,在2024年相继离世,令人深切缅怀。回顾他们的一生,其从军经历为他们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肖峰
以画笔为武器投身革命
1932年2月,肖峰出生于扬州江都一个农民家庭。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时,年幼的肖峰在家乡见证了新四军将领陈毅、粟裕等英雄人物的风采。1940年,郭村保卫战打响时,战斗地点距离肖峰家只有两三里路。
年仅8岁的他跟随担任儿童团干部的二哥,协助新四军后方医院伤员击退了敌人一个连的进攻。1942年初,一个名震一时的少年抗日文艺团体——“新安旅行团”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这个由陶行知创立的团队,走遍全国18个省,行程5万余里,用文艺宣传抗日。得知消息的肖峰毅然决定投奔。
在交通站同志的护送下,年仅12岁的肖峰加入了这支特殊的抗日队伍。在新安旅行团,肖峰的文艺天赋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他的美术特长,使他开始拿起画笔,为革命呐喊。肖峰用锅灰作墨,红土代色,到处刷写大标语,画墙头壁画。他们的标语甚至写到日寇据点边上,令敌人心惊胆战。
肖峰记得,侵华日军在一份情报中写道:“苏北新四军除了七旅、八旅、十旅以外,又增加一个新旅。”因为他们在每一条标语后面写“新旅宣”,敌人误以为新四军又增加了一个旅的兵力。
他深入前线,以画笔为武器,绘制宣传画鼓舞士气,甚至随军行动绘制作战地图,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锤炼意志与技艺,从而奠定了一生的美术基础。
▲肖峰被选送苏联
1950年,经历过战火淬炼的肖峰迎来了人生转折——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受教于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莫朴等大师门下。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被选送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深造,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留苏艺术家。
在列宾美院的六年时光里,肖峰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油画精髓。1959年,他的毕业创作《辞江南》一举奠定了其作为现实主义油画家的重要地位,使他荣获了“艺术家”称号。这幅描绘新四军告别江南百姓的作品,至今仍被列宾美术学院珍藏。
▲1960年,肖峰创作《辞江南》
1960年,肖峰学成归国,回到母校浙江美术学院任教。他将在苏联学到的油画技法与中国革命题材相结合,创作出《六三罢工》《创业的年代》等一批重要作品,被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级机构收藏。
肖峰擅长油画,其画造型坚实,运笔豪放与工细相间,色彩和谐高雅,尤以善用银灰调子见长。所作历史画,多取材于早年亲身经历,富于真情实感,亦喜作人物、风景。代表作如《辞江南》(刻画新四军撤离根据地时军民鱼水情)《战斗在罗霄山上》《拂晓》《饮马扬子江》《耀邦同志》等,气势恢宏,充满革命激情与历史厚重感。
出版有《肖峰、宋韧油画集》《岁月履痕——肖峰、宋韧作品集》《肖峰油画作品选集》等十余种画集,《谈艺论美》《岁月留痕——肖峰谈艺录》《油画色彩与技法研究》等文集。
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3年
中国美术学院成立97载,肖峰曾任院长13年(1983-1996年),为中国美院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艺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肖峰
在办学实践中,他力主开放包容,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国际交流,深刻影响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格局与发展方向。
他率先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设立工作室,为中国艺术家打开国际视野;引进万曼壁挂研究所和赵无极讲习班,以当代艺术实验激活传统;创立中国美院出版社和《美术报》,构建学术传播体系……这些举措推动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中国精神与全球视野”交融的学术氛围,使中国美术学院成为新时期艺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肖峰以实验精神推动教学改革。他在国画系支持当代水墨实验,在油画系倡导具象表现探索,专项扶持综合绘画与环艺专业建设,最终促成这些新兴学科的独立建制。这种鼓励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单一模式,为后来中国艺术教育的学科多元化提供了重要范式。
在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3年中,肖峰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在新时期又有新发展,为中国美院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肖峰的治校历程,实则是中国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他以"国美旗帜"凝聚精神,以“时代担当”引领变革,以“创新思维”开拓未来,不仅为中国美院规划了发展蓝图,更为整个中国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2024年10月24日,肖峰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提到:“肖峰先生是一位以中国式审美融合西画技法来表现历史和时代的油画家。其代表作如《辞江南》《战斗在罗霄山上》《芦苇丛中任我行》等,追求油画民族化,作品色彩灵动,情感真挚,充满深邃的历史与人文思考。他长期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领导,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革命艺术伉俪绘就时代画卷
肖峰的夫人宋韧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代杰出女油画家。
▲肖峰与宋韧
1932年,宋韧出生于山东荣成。她的父亲宋澄是荣成籍著名烈士,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后因积劳成疾,1941年底于鲁南革命根据地去世,终年31岁。
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短暂,但父亲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宋韧,成为她一生的精神支柱。
宋韧的艺术之路同样发轫于革命队伍。宋韧9岁时便由抗日根据地政府抚养长大,童年时期就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1946年在解放区文工团、新华书店等地继续参加革命文艺宣传活动。
她在艰苦环境中磨砺艺术才能,用画笔服务革命斗争。在革命队伍中的经历,为她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954年,宋韧毕业于华东艺专(今南京艺术学院),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1956年留该校油画系任教。
1959年,宋韧与肖峰结为伉俪。1961年自中央美术学院调至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执教。1973年至1983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专职从事油画创作。1983年调回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她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为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及新四军纪念馆等地收藏。
作品曾先后在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著有《纪念宋澄文集》《肖峰、宋韧油画选》《岁月履痕——肖峰、宋韧油画集》《油画技法》等多种出版物。
肖峰与宋韧在革命激流中成长,他们同为战争的亲历者,在“硝烟下的学校”学到的最宝贵东西,就是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观念。
在从艺60年的时间里,两人风雨同舟。他们将从军经历融入艺术创作,创作了大量革命历史油画。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中国革命战争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是他们少年时代革命足迹的形象记载,也是他们艺术激情的由衷展现。
▲肖峰与宋韧
宋韧与肖峰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艺术道路上的知己与同行者。
他们共同经历了战争年代的烽火,携手走过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风雨历程,在创作上相互砥砺,生活上相濡以沫,成为美术界令人敬仰的模范伉俪。
▲肖峰参加艺术馆开馆仪式
2025年4月9日,93岁的肖峰亲临西湖畔肖峰艺术馆开馆仪式,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公共亮相。在开馆现场,肖峰毫无保留地捐赠了他与宋韧共同创作的503件毕生心血之作,践行了他们“艺术为民”的初心。
正如肖峰生前所言:“我深信艺术不仅是个体的表达,更是国家民族共振的桥梁。我的作品从未脱离过时代的轨迹,他们既是个人感情的寄托,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情回应。”
▲《白求恩》,134x156cm 布面油画 1974年 肖峰、宋韧
▲拂晓 350x180cm 布面油画 1979年 肖峰、宋韧
【资料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官网、新华社、杭州网、都市快报、艺术中国、《当代美术》等】
编辑:李影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