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艺术概论》第二章艺术门类论背诵笔记
更新时间:2025-07-12 17:51 浏览量:1
第二章艺术门类论
01第一节艺术的分类
一、艺术门类的多样性
(1)原始艺术的起源与类型
● 1、起源:艺术源于生产劳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最早的艺术形式。
● 2、类型:
● ①造型艺术: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石料 / 骨角装饰品,以动物形象为主。
● ②歌舞艺术:原始歌舞为舞蹈、音乐、文学 “三位一体”,如《吕氏春秋》记载的 “葛天氏之乐”。
(2)艺术门类的历史演进
● 1、古代发展:
● ①歌词从歌舞中独立形成文学,音乐、舞蹈分化;
● ②欧洲戏剧始于古希腊(前 5 世纪),中国戏曲形成于北宋末期。
● 2、近现代变革:
● ①摄影术(19 世纪中叶)、电影(19 世纪末)、电视艺术(近年)等新兴门类诞生;
● ②综合艺术如音乐电视(MTV)通过媒介融合衍生新品种。
二、艺术门类的划分标准与方法
● 1)经典分类理论
● ①亚里士多德:以 “模仿媒介、对象、方式” 区分史诗、戏剧、美术等。
● ②黑格尔:以 “理念与形象的关系” 分为象征型(建筑)、古典型、浪漫型(绘画、音乐、文学)。
● 2)常见分类方法及依据
● 3)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与互补性
● ①局限性:单一标准可能忽略门类间的交叉性(如叙事诗难以归为 “再现” 或 “表现”)。
● ②互补性:不同方法可从多角度阐释艺术特征,无需单一标准化分类。
● 4)20 世纪艺术形态学的发展
● 运用系统论,将艺术世界分为 “类别→门类→样式→种类→体裁”,研究分类的历史演变规律(如托马斯・芒罗、莫・卡冈的理论)。
三、以材料和技法为依据的实用分类
● 常见艺术门类及实例:
● ①美术: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
● ②音乐:声乐、器乐;
● ③舞蹈:古典舞、现代舞;
● 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
● ⑤戏剧:话剧、戏曲;
● ⑥影视:电影、电视剧、MTV;
● ⑦建筑与园林:实用与审美结合;
● ⑧曲艺、杂技:表演艺术的特殊形式。
四、核心结论
● 艺术分类因标准不同而呈现多样性,每种方法均有其科学价值与局限。实际应用中,以材料和技法为依据的分类更具实践意义,但需结合多维度视角全面理解艺术系统的复杂性与演进规律。
一、美术
● 定义: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艺术类型,包括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
(一)主要特征
● ①造型性:以塑造形体为基本手段,通过外部形态表现内在精神(如中国绘画 “以形写神”)。
● ②静止性与瞬间性:通过静态形象 “暗示” 运动过程(如莱辛提出的 “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 ③空间性与视觉性:占据二维或三维空间,诉诸视觉(如雕塑的立体空间感)。
(二)主要类型
● 1、绘画:
● ①按材料技法分:油画(如达・芬奇《蒙娜丽莎》)、水墨画(如齐白石《虾》)、版画、壁画等。
● ②按题材分:人物画、风景画、花鸟画等。
● 2、雕塑:
● ①按形式分:圆雕(如米开朗基罗《大卫》)、浮雕(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 ②按材质分:石雕、铜雕、木雕等。
● 3、书法:以汉字书写为核心,强调抽象性与形意结合(如王羲之《兰亭序》)。
● 4、工艺美术: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如陶瓷、刺绣、漆器)。
● 5、现代工业设计:融合技术与美学,服务于工业产品(如包豪斯设计理念)。
二、音乐
● 定义: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中展示的听觉艺术。
(一)主要特征
● ①音响的艺术:以乐音为材料,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构成(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动机旋律)。
● ②抒情的艺术:直接表达抽象情感,较少再现具体事物(如李斯特认为音乐是 “坦率无间的倾诉”)。
(二)主要类型
● 1、按演奏方式分:
● ①器乐:管弦乐、协奏曲、奏鸣曲等(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 ②声乐:独唱、重唱、合唱、歌剧(如威尔第《茶花女》)。
● 2、按体裁分:交响曲、协奏曲、组曲、室内乐等。
三、舞蹈
● 定义: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在时空展示的视觉艺术。
(一)主要特征
● ①动作性:以规范化、技巧性动作构成 “舞蹈语汇”(如芭蕾舞的 “开、绷、直” 规范)。
● ②抒情性:长于表达情感,弱化叙事(如《红绸舞》通过动作传达欢乐气氛)。
● ③与音乐的关联性:音乐是舞蹈的 “灵魂”,二者节奏、情感互补(如《天鹅湖》音乐与舞姿的融合)。
(二)主要类型
● ①按体裁分:独舞、双人舞、群舞、舞剧(如《天鹅湖》)。
● ②按风格分: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如邓肯的自由舞蹈)。
四、戏剧
● 定义:由演员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综合艺术。
(一)主要特征
● ①戏剧行动: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推动情节(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 “动作是戏剧的基础”)。
● ②戏剧冲突:矛盾冲突是情节核心(如高尔基认为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二)主要类型
● ①按内容性质分:
● 悲剧(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喜剧(如果戈理《钦差大臣》)、正剧(如易卜生《玩偶之家》)。
● ②按表现形式分:
● 话剧、戏曲(如京剧《霸王别姬》)、歌剧、舞剧。
五、摄影
● 定义:通过镜头记录影像的造型艺术。
(一)主要特征
● ①纪实性:依赖实体对象,通过 “抓拍” 或 “摆拍” 再现现实(如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 ②光与影的艺术:利用光线、影调塑造形象(如安塞尔・亚当斯的风光摄影)。
(二)主要类型
● 新闻摄影、生活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等。
六、电影与电视
● 定义:通过活动影像与声音结合的视听艺术。
(一)共同特征
● ①运动的画面语言:利用蒙太奇、长镜头组接画面(如希区柯克的镜头运用)。
● ②声画结合:声音与画面互补(如声画分立的隐喻效果)。
● ③时空转换自由:通过剪辑打破时空限制(如电影《教父》的跨时空叙事)。
(二)主要类型
● ①电影: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
● ②电视:电视剧(如连续剧、单本剧)、电视文献片、音乐电视(MTV)。
七、文学
● 定义: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的艺术,又称 “语言艺术”。
(一)主要特征
● ①形象塑造的间接性:通过语言激发想象(如鲁迅笔下的 “阿 Q” 形象)。
● ②表现的广泛性:可深入描写心理活动(如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二)主要类型
● ①按体裁分:
●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短篇、长篇)、戏剧文学。
● ②按载体分:网络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等。
八、建筑与园林
● 定义: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环境艺术。
(一)建筑
● 1、主要特征:
● ①空间与实体统一(如故宫的院落空间布局);
● ②艺术与技术结合(如哥特式建筑的拱券技术);
● ③风格性与象征性(如金字塔象征王权)。
● 2、主要类型: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二)园林
● 1、主要特征:
● ①自然与人文融合(如中国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②地域风格鲜明(如法国规则式园林、中国山水园林)。
● 2、主要类型:
● 欧洲园林(如凡尔赛宫园林)、阿拉伯园林(如泰姬陵)、东方园林(如苏州园林)。
九、其他艺术门类
● ①曲艺:中国传统说唱艺术(如相声、评书、苏州评弹)。
● ②木偶:通过操作木偶表演的戏剧形式(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
● 核心总结
● 各艺术门类通过独特的媒介(如造型、声音、语言等)实现审美表达,兼具实践性与创造性,共同构成人类艺术系统的多样性。其分类标准涵盖存在方式、感知方式、创造手段等,反映了艺术与技术、社会、文化的深层关联。
一、各种艺术的相互联系
● 核心论点:艺术门类既相互独立,又通过共同本质与特征相互融通,形成多种联系方式。
(一)联系的本质与原因
● 1、共同本质:均为客观世界的审美反映,以感性形象为载体(如绘画与文学均通过形象表达思想)。
● 2、共同特征:
● ①时间艺术:音乐、文学均在时间中展开;
● ②空间艺术:雕塑、建筑均占据三维空间;
● ③感知方式共性:戏剧与绘画均诉诸视觉,舞蹈与音乐均具节奏性。
(二)联系方式的主要类型
(1)结合
● 1、定义:多种艺术因素融合为新整体,不可分割且产生新艺术品种。
● 2、例证:
● ①原始艺术中诗、歌、舞 “三位一体”;
● ②歌词与曲调结合成歌曲;
● ③戏剧综合表演、文学、美术、音乐;
● ④电影融合摄影、戏剧、音乐等形成新艺术门类。
(2)配合
● 1、定义:多种艺术共存于同一作品,主次分明且保持独立属性。
● 2、例证:
● ①中国画配题诗(画为主,诗为衬);
● ②园林中配置雕塑(雕塑烘托园林意境,自身具独立价值);
● ③“舞伴歌” 表演(歌为主,舞为辅)。
(3)吸收与借鉴
● 1、定义:某艺术从他种艺术中汲取题材、形式或灵感,不改变自身性质。
● 2、例证:
● ①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影视化);
● ②音乐家从绘画中获取创作灵感(如舒曼受拉斐尔画作启发);
● ③中国画借鉴书法笔法(如 “书画同源” 的笔墨互通)。
二、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发展
● 核心论点:艺术发展遵循 “分化 - 综合” 规律,现代社会加速了学科交叉与新形式诞生。
(一)历史进程中的分化与综合
● 1、分化现象
● ①原始歌舞分化为诗歌、音乐、舞蹈独立门类;
● ②文学分化出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 ③音乐分化为声乐、器乐(如交响乐、歌剧)。
● 2、综合趋势
● ①戏剧综合文学、表演、美术;
● ②电影综合戏剧、摄影、音乐等;
● ③现代舞剧融合舞蹈、音乐、戏剧元素。
(二)现代社会的艺术发展特征
● 1、学科交叉与新门类诞生
● ①摄影、电影、电视的技术驱动型诞生;
● ②现代工业设计融合艺术与技术;
● ③新媒体艺术(如互动装置、AI 艺术)突破传统边界。
● 2、传统艺术的创新与融合
● ①传统绘画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如抽象表现主义);
● ②戏曲与影视结合(如戏曲电影《霸王别姬》);
● ③音乐与科技结合(如电子音乐、沉浸式声景)。
三、核心结论
● 艺术系统通过 “吸收 - 配合 - 结合” 的动态关系,在分化与综合中持续演进。现代社会的技术革新与文化交融,推动艺术打破门类壁垒,形成更开放的创造体系,最终服务于人类审美需求与社会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