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唐代李邕《李思训碑》,艺术性逐代得到重视研究(个别字放大)

更新时间:2025-07-12 20:23  浏览量:1

蒲城县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是其行书碑刻的代表作之一。尽管原碑已残损严重,但其书法艺术价值仍备受推崇,尤其在宋以后被奉为经典。

一、碑刻背景与现状
1. 立碑时间与人物
《李思训碑》为李邕于唐开元八年(720年)撰文并书,立于陕西蒲城桥陵,是李思训(唐代宗室名将,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墓前的神道碑。碑文记述李思训生平功绩,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

2. 形制与保存状况
原碑高约3.4米,宽1.47米,行楷书30行,满行70字,篆额4行12字。因年代久远,碑石下半段文字已严重漫漶,仅上半部字迹较清晰,现存拓本多为宋拓,如国家图书馆藏本和香港中文大学藏南宋拓本。

3. 历史变迁
明代时碑石曾被凿为柱础,后经多次修复,部分残石现嵌于北京文天祥祠壁中。宋拓本因存世稀少(北宋仅两本,南宋约十本),被视为珍贵文物,如杨守敬、康有为等学者曾对其版本进行考订。

二、书法艺术特色
1. 融合二王与创新
李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风为基础,但摒弃了妍媚流便的风格,转而强化线条的刚健与结构的欹侧。用笔以按为主,提按分明,笔画瘦劲挺拔,如“抛砖落地”,兼具金石味与流动感。董其昌评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强调其厚重雄浑的独特气质。

2.结体与章法
结字取势纵长,重心下移,左低右高,错落有致,形成“以欹反正”的视觉效果。章法上字字独立却气脉贯通,既保持行书的流畅,又具备碑刻的庄重。

3. 碑刻史地位
李邕是继唐太宗《晋祠铭》后以行书入碑的代表人物,《李思训碑》被誉为“行书碑刻登峰造极之作”,开创了碑刻书法的全新范式。

三、宋以后评价与影响

1. 宋代尚意书风的推崇*
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在“尚意”书风影响下,重新发现李邕的价值。苏轼称其“碑版照四裔”,黄庭坚则赞其书法“气势雄强”,成为宋人取法的重要对象。

2. 明清学者的定位
董其昌:将其与王羲之并称,提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奠定李邕在书史中的至高地位。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其列为学行书必临的三碑之一,称其“寓奇变于规矩之中”。
刘熙载:评其书法“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不可虚假拟之”,强调其笔力之刚健。

3. 清代至近代的学术考据

清代学者如翁方纲、梁启超等对拓本进行考订,梁启超称其“极龙跳虎卧之姿”;近代启功则指出其书法“跌宕为奇”,但过度追求形式可能流于刻意,呼应李邕自评“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李思训碑》虽因年代久远而残损,但其艺术价值历久弥新。李邕以二王为根基,融北碑之刚健,开创了行书碑刻的新境界。宋以后,其书法在“尚意”书风,与碑学复兴的背景下被不断重估,成为连接晋唐与后世的重要桥梁。对临习者而言,此碑不仅是笔法训练的范本,更是理解传统与创新关系的经典案例。

附部分单字欣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