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更新时间:2025-07-13 06:43 浏览量:1
2025年7月11日下午,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精心策划推出的特展 “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30余件馆藏珍品为主线,通过关山月的艺术实践,勾连起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深刻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6月10日。
开幕式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外地嘉宾有: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关山月之女关怡,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关坚,《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平、内侄黄平,匈牙利国家美术馆中国代表贝思文;出席开幕式的本地的嘉宾有: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丁中元,深圳市文联名誉主席、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原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王小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发展处副处长杨君,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发展处二级调研员刘冬,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艺术发展处四级调研员张爽,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徐位毅,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武玉蕾,深圳博物馆副馆长杜鹃,深圳美术馆副馆长王子蚺,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程斌、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祯非、马顺先,罗湖美术馆馆长于延丰,中国版画博物馆馆长郭庆文,深圳观澜美术馆馆长李豪,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研究收藏部主任陈君,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创作部副主任古秀玲,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陈俊宇,以及本次展览策展人丁澜翔,联合策展人程平等。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划陈俊宇致欢迎辞
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关山月之女关怡致辞
关山月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以笔为戈,绘制出一幅幅染着硝烟的民族抗争史诗。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介绍,本次展览以“烽火铸骨”为主题,通过五大板块系统呈现其从流亡途中的苦难记录到新中国山河新貌的创作历程,以并置的方式呈现关山月抗战画作与新中国时期的民族精神象征之作,清晰勾勒出艺术家大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的精神谱系,昭示艺术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真谛。这些作品生动展现民族危亡之际“以笔为枪”的英勇抗争与和平年代“江山多娇”的永恒礼赞。秉承时代精神感召,关山月更以其笔墨匠心,力图建构民族自立自强与盛世宏图的宏伟气象。这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屈辱到崛起”的历史必然,更通过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交相辉映,以壮阔的视觉史诗,筑牢“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基石。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创新性地使用了“双线索叙事”:一方面通过《渔民之劫》与《归帆》,《漓江百里图》与《漓江百里春》,《黄河冰桥》与《壶口观瀑》,《红棉》与《红棉白鸽》等作品的并置,形成战争与和平的时空穿越式对照,为观众带来历史的回响,彰显艺术家心中一以贯之的家国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以“关山月抗战艺术年表”梳理其1939至2025年间在澳门、香港、重庆、敦煌等地的34次主题展览,印证其“以笔为枪”的生命实践持续贯穿八十载。
展览现场
这种“双线索叙事”的展览形式,强化了文献对于美术展览的重要意义,以严谨的文献梳理和解读追溯关山月个人画展的历史细节,直观地呈现了画家在艺术生涯中的抗战画展经历,从学术性及艺术性统一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力求展现关山月那一代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符合时代所进行创新时的努力,以及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所作出的贡献。
展览现场
关山月美术馆以33件馆藏珍品构建起一座“视觉史诗”的精神长城,不仅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无声控诉,更是对民族精魂的视觉冶炼。策展团队指出:“关山月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其笔下的难民、红棉、江山,共同熔铸成一部视觉化的精神史诗。”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 2025 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同时也是关山月美术馆持续打造的“关山月与中国20世纪美术研究系列”学术项目之一,更是从1939年至今,举办的关山月抗战主题作品展览的第34场。本次展览是关山月美术馆继“塞外驼铃”“画道革新”等系列学术展览后的又一力作,同时也是关山月美术馆第12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展览现场
关山月之女关怡在致辞中感慨:“这些熔铸了父亲生命情感和民族精魂的作品,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展出,意义尤为深远。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创造奇迹的热土,同时,它也珍视历史,致力于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这份文化传承的坚守,让我们家人深受感动,也无比欣慰。”
嘉宾合影
展览板块介绍及部分展览作品
1、从城市撤退
“从城市撤退”不仅是关山月个人在广州沦陷后的逃难经历,也是他所见证的广州市民背井离乡的悲惨流亡,更是战时中国沦陷区城市民众苦难的缩影。这场撤退将关山月卷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开启了他离开广州后行走大半个中国的壮阔旅程。其行走写生通过地理空间的延展,重构了艺术与时代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
从城市撤退 关山月 40cm×766cm 纸本水墨 1939年
警报台 关山月 130.5cm×66cm 纸本设色 1939年
寇机去后 关山月 133cm×67.7cm 纸本设色 1939年
2、苦难与新生
关山月以充满悲悯的笔墨描绘战争中的难民、孤寡、惨遭侵略者蹂躏的妇孺。这既是民族的集体苦难,亦是烙于每个国人生命的战争伤痕。然其笔下躬身劳作的民众、烽火中坚守的学人,恰似苦难洪流中的砥柱,默默承载着民族不屈的精魂。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不仅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更实现了政治上的彻底翻身。历经战火淬炼的关山月,将全部热忱投入“艺术为人民”的事业,以画笔续写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
游击队之家 关山月 155.5cm×94.3cm×2 纸本设色 1939年
今日之教授生活 关山月 115.8cm×64cm 纸本设色 1944年
纺线图 关山月 132.5cm×60cm 纸本设色 1963年
3、烽烟与海潮
1939年,珠江口的硝烟中,青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定格了日军炮火轰炸渔船的瞬间,成为控诉侵略暴行、见证民族苦难的视觉证词。四十余载后,《归帆》中桅杆林立、归帆满载的渔港,关山月以饱蘸温情的笔墨,重塑了海岸线上安宁丰饶的图景。这跨越时空的剧烈对照,正是20世纪中国历史震荡的缩影。本章以“烽烟与海潮”的意象并置为脉络,探察关山月穿行于历史褶皱间的笔触——战时化作民族救亡的沉痛呐喊,和平年代则流淌为对人民生活的深情礼赞。
三灶岛外所见 关山月 145cm×83cm 纸本设色 1939年
渔民之劫 关山月 172.3cm×94cmx6 纸本设色 1939年
归帆 关山月 130.5cm×128.3cm 纸本设色 1963年
云龙卧海图 关山月 69.5cm×734.5cm 1992年
4、山水与家园
关山月曾言:“不能有前方而无后方,有抗战而无山水。”他在抗战时期的山水画创作,是将民族救亡意识注入传统绘画的艺术革新。这种创作转向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柔韧的方式承载抗战精神。他选择用笔墨重构山河的完整性,通过实地写生,突破传统文人画的隐逸趣味,重构了民族国家的视觉疆界。关山月新中国时期山水画与抗战时期西行写生存在深刻的承续与变革关系。抗战时期的西南西北写生不仅为新中国山水题材创作积累了技法与主题素材,更塑造了融合民族叙事与现实观察的方法。
漓江百里图 关山月 33.4cm×2622.5cm 1941年
漓江百里春 关山月 52cm×2038cm 1991年
壶口观瀑 关山月 144cm×364.4cm 纸本设色 1994年
5、铁骨与江山
在硝烟间隙,关山月被迫绘制玫瑰、红棉等花卉以换取生计。其题画诗“春寒玫瑰发新芽,想起当年冷落花。只愧违心糊口笔,非由世故薄情它”道尽艺术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时隔四十年,关山月以《红棉白鸽》重构红棉的象征意义:虬劲枝干如铁骨擎天,灼灼朱花似热血奔涌,白鸽栖于其中,宣告硝烟散尽的和平。这幅画超越了地域风景的描绘,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写照:粗壮的红棉枝干,让人联想到从战争屈辱和血泪中锤炼出来的、无比坚韧的民族脊梁铁骨。
《江南塞北天边雁》《风雨千秋泰岳松》是“江山”范式的延续与拓展。它们凝练家国空间之壮阔与历史时间之雄浑,超越了具体的地貌描绘,升华为民族国家的视觉象征与共同的精神图谱,也是从烽火中铸就的铁骨所支撑的“江山”。
红棉 关山月 51cm×56.2cm 纸本设色 1939年
红棉白鸽 关山月 71cm×88.5cm 纸本设色 1977年
江南塞北天边雁 关山月 118.3cm×142.5cm 纸本设色 1982年
风雨千秋泰岳松 关山月 144.2cm×291cm 纸本设色 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