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毕业展“破圈”,青年艺术创作者“看见”了什么
更新时间:2025-07-13 10:04 浏览量:1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13期
美院毕业展“破圈”,青年艺术创作者“看见”了什么
文—本刊记者 朱玉芳
自5月26日启幕以来,2025年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引起观展热潮,《祷》《木糖纯》《叠愿》《一百个人的孤独》等不少作品被网友热议。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令展览热度持续攀升,不少观众特意从外地赶来观展,为了回应观众热情,学院将闭展日从6月15日延长到了6月22日。
“一份意外的礼物”
作品:《祷》,作者:安琪
《祷》(布面油画)在网上持续引发讨论,在线下的展览中成为人潮涌向的中心。对于作者安琪来说,这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传播效果。
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油画本科毕业生,安琪持续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毕业作品的创作。
毕业创作的出发点来自安琪的亲身体会。“我们每天生活在信息高度密集的环境中,各种消费内容无不在刺激着我们的欲望。我和身边的小伙伴常常陷入‘买了之后又后悔’的矛盾状态,明知不是刚需,却很容易被‘种草’。”这些体验让她思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被某种隐形的“期待”或“诱惑”所控制?
确定了选题方向之后,安琪和她的指导老师、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杨世斌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不断对画面的构图和主题表达进行完善调整。
安琪介绍,《祷》借鉴了意大利画家桑索菲莱托的经典油画作品《祈祷的圣母》,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和光影氛围曾给她带来深深的触动。“用写实的手法将一种典雅、内敛的形象放置于当代社会语境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传统绘画美学和现实议题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这是我在毕业创作中尝试的一个重要方向。”安琪说。
为了接近内心想要表达的“静止中有张力”的感觉,在具体实施阶段,安琪亲手搭建了一个实物装置,构建出画面中人模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道具配饰、服装、光线角度等,再通过写生结合照片完成最终的画面呈现,写实的细节让整个画面更有说服力。
毕业展开始后,安琪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发布了自己的毕业作品《祷》。没过几天,有同学告诉她:“你那幅画好像在网上火了。”
截至6月20日,这篇帖子的点赞量近50万,留言互动量超两万条。仅凭这一幅作品,安琪的账号就收获了8万多名粉丝关注。
为了回应网友的热情评论,6月1日,安琪在发布的作品下表明了自己的创作想法——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说:“什么是消费主义?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你渴望得到它。消费主义不是关于对欲望满足的承诺,而是关于为了更多欲望、激发更多欲望的承诺。”作品通过把古典圣母像和现代消费符号结合起来,表现人们现在就像过去被信仰束缚一样,被无休止的购物和身材标准所控制。用廉价材料的密集堆砌,解构“精致生活”的虚假性,揭露消费社会“物化”的本质:我们在追求“完美”时,其实活成了被数据定义的假人——个体在消费洪流中的主体性丧失。
仔细翻看网友在作品下的留言,不难发现,安琪的创作想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透过画面传递到了观者心中,甚至在不同的解读和讨论中走得更远更深。
——“鲜艳的头戴式耳机,自堵双耳的信息茧房;脖子上的软尺,对‘数据’的窒息焦虑;快递包装用的泡沫纸盖住脸,整个脸都是被‘包装’的商品;头顶的鲜花,看似美丽实则塑料假花,自以为美丽的装饰;看似‘流光溢彩’的布料,其实是廉价的‘塑料布’……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过度解读,但真的被狠狠触动了。”
——“弥足珍贵的是油画写实的背后寓意、耐看的技巧,不是纯粹炫技的表现。”
……
还有网友急切地给安琪留言建议:“你出名了,你该发个视频出镜,让别人知道你是谁,趁现在还有热度,赶紧。”
也有人说:“谢谢你让我看到,还是有人秉持着那份热爱,闪闪发光。”
看到众多网友的转发和评论,安琪感到既惊喜也有点不真实,她说:“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意外的礼物。”而她还不知如何好好地接下这份礼物。
作品“火”了以后,采访邀约纷至沓来,安琪婉拒了许多采访和出镜的要求。或许是个性使然,她更愿意让作品与观众“对话”。
“我知道自己的创作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绘画语言的掌握上,还是在对作品观念的深度表达上,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安琪说。已经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的她,希望在未来几年的学习中,在油画技法上更加扎实严谨,在观念表达上更加清晰有力,尝试更多元的媒介和语言,同时继续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感与思考。
宏大与渺小
用木雕复刻童年零食的作品《木糖纯》也是本届毕业展中的“出圈之作”。
QQ糖、棒棒糖、彩虹糖,这些伴随着“90后”“00后”童年时代的零食包装袋,栩栩如生地以木雕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连包装袋受重力产生褶皱和反光都被细致呈现,观众直呼足以“以假乱真”。
作品:《木糖纯》,作者:徐思琪
这件作品来自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生徐思琪。“‘木糖纯’谐音‘木糖醇’,都是一种‘代糖’,甜味感受背后的真实,在艺术层面和分子结构都能被拆解。”徐思琪说,“真实不在于作品的写实形象,而在观者的内心。”
从去年六月份着手准备,一直到毕业展开幕,徐思琪花了大半年时间完成毕业作品,其中许多部分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构图阶段,她反复选取各类糖果零食搭配对比;雕刻过程中对景写生,手工雕刻;底稿部分为了达到印刷效果,采用了印绘结合的方式;部分特殊质感的包装,通过分析视觉误差的营造方法,画出空间感,有些高光也是直接绘制。
徐思琪提到,就像在学习泥塑人体时老师经常提到的专业术语“麻袋装土豆”,在做人体造型时需要考虑内部的肌肉骨骼,又要把握好度。在这件作品的雕刻和上色中也是如此,她想通过想象不同形状的内容物和包装之关系、包装连接的逻辑,以展现糖的结构。作品没有直接雕刻糖,但以另一种方式展示了糖的存在。
而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来自徐思琪真实的生活体验——
“去年,我在一个小城无意间遇到了一家还在营业的老式小卖部,里面光线昏暗,仍像十几年前一样简单地悬挂小零食、糖果售卖。看着那些糖,我感到那里不仅仅是一个卖东西的地方。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创造了经典的文学物象‘玛德琳蛋糕’,主人公偶然品尝到儿时常吃的蛋糕,曾经怎么回忆都想不起来的往事瞬间如潮水涌上心头。我当时设想的作品就是一件‘玛德琳’木雕。”
“如果站在这幅作品前,能够唤起观众的某种回忆,或者仅仅留下一个愉快的印象,也已经足够。”徐思琪说。
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青年创作者将对集体的情感观照投入在了作品里。
作品:《叠愿》, 作者:简珊珊
毕业作品《叠愿》用三角插(折纸技艺)纸塑完成了一个雕塑作品,整个过程用了近60万个三角插。为了完成这个工作量庞大的作品,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生简珊珊邀约了20多位亲戚朋友,又通过他们向各自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搜集到了3万多个心愿,在会折三角插的人的帮助下,折叠三角插单元,最终拼接成雕塑作品。
“一张张小小的心愿便利贴,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之于一个‘小家’乃至‘大家’具有独特的情感效果。”简珊珊说。
这件作品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很多“赞”,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三角插是生活中很简单的手工艺,不够艺术,也有人觉得该创作只是工作量堆叠。
对此,简珊珊有自己的想法:“我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简单的事情也能做得很有力量很有趣味,希望未来我能继续做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工作者。”
开放的艺术:从校园到公共美育
自2005年,四川美术学院敞开校门,把毕业生作品展向公众开放并提出“开放的六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游”的概念,迄今已是第21个年头。“开放的六月”不仅面向专业圈层,更向市民、媒体、企业、社会敞开大门,年吸引逾30万人次观展,成为重庆乃至全国的艺术文化盛事。
本届展览集中呈现了1500余名学生的近万件作品,涵盖油画、雕塑、木刻、陶艺、数字艺术、儿童美术教育等多元艺术形态。正如毕业展前言中指出的,从“象牙塔”到“城市客厅”,从“单向输出”到“多元共生”,透过这些作品,不难读出青年艺术创作者对时代情绪的敏感、对社会议题的观照、对创作的赤诚、对生活的热爱,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创作自觉。
四川美术学院特色工作室推介作品 《哈萨克族的新生活》系列 ,作者王渐佳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全国各大美院毕业展受到社会关注,吸引了大量校外观众参观,历年来不乏“出圈”的热门作品。在今年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机械装置作品《滴动仪》也成为热议的焦点之一。创作者聂士昌将自然界的水滴与中国古代罗盘同构,通过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模拟水波纹扩散,赋予作品动态美感。用一滴水蔓延到宇宙,探讨了微小变化和宏大秩序之间的联系。
艺术最动人的力量在于真实。年轻学子把他们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融入作品里,他们的作品或许“不成熟”,但真切。
去美院看毕业展,在年轻人中亦形成了一股风潮。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打卡博物馆、美术馆已成为人们休闲的新潮流,文创产品爆发式增长,无不表明了公众对艺术美学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向大众的美院毕业展,更日益演变为公众感知创造力量的社会美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