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乡之视·陈宜明小幅油画作品展”在宁波开幕
更新时间:2025-03-12 13:58 浏览量:9
3月7日,“远乡之视·陈宜明小幅油画作品展”在宁波纳得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宜明以尺幅方寸间的山河景致,再次叩击观者的心灵。
这场由中国美院新任院长余旭红担任学术主持、绘画学院副院长郭健濂精心策划的展览,不仅是对陈宜明近年艺术探索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经典与当下”“异乡与故土”的视觉哲思。
展览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上百幅作品,艺术家以特有的笔触和色彩,将记忆的磷光和乡愁层层展开,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的视觉场域。
作为陈宜明的学生,中国美院绘画学院院长邬大勇在开幕式上表示:“陈老师是个坚决的绘画主义者,我想不出更合适的词,就是他的人生只能绘画”。
陈宜明,1950年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现任中国美院油画系教授。曾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先后参加第五届全国美展(197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1981年)、第六届全国美展(1984年)等重要展览。曾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银奖等。
陈宜明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时代共振。早年他以连环画《伤痕》《枫》,以及油画《我们这代人》等作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反思历史、刻画知青群体的代表性画家,以强烈的社会关怀与扎实的写实技法奠定地位。
而近年,他的创作转向自然风景,尤其是小幅油画中对同一家门口山景的反复描绘,形成了独特的“物我合一”美学。他以四季流转、晨昏更迭的色调差异,捕捉自然与心境的微妙共振。
此次“远乡之视”展题,暗含双重意蕴:一方面指向陈宜明近年旅居美国的创作背景,在异国土地上以画笔回望故土山河;另一方面,则隐喻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精神原乡”的追寻。
陈宜明的小幅油画常被评价为“繁华落尽显本真”。画面中,他摒弃宏大叙事,用小尺幅聚焦一草一木、一丘一壑。这种“减法”并非技巧的简化,而是通过精微的笔触与层次分明的灰调,构建出深邃的空间感。
例如《邻居人家》系列中,《小区人家》《对门的美国邻居》等,空蒙安静,依稀斑驳的墙面与错落的屋脊在方寸间交织出时间的褶皱;
《山,还是那座山》系列组画则以相似景致的反复描摹,演绎塞尚式“结构永恒性”与莫兰迪式“静谧诗意”的融合,从日常精致中发现诗意,让人感觉充满温情。
值得注意的是,陈宜明对“黑白灰”的驾驭堪称典范。
他在《我们这代人》等早期作品中便以灰调传递历史沉重感,而近年风景画中,灰色成为调和自然光影与主观情绪的关键——如2025年的最新作品《大雪》中,灰蓝的树林、浅棕的房子,白雪在屋脊的斜面呈现出极美的温柔色块。
同样在《雨中的大鱼岛》中,灰蓝的雨幕与暖黄的灯火形成冷暖对峙,既写实又超然。
这种色彩哲学,恰如学术主持余旭红所言:“在经典绘画语境中行走,却以当代目光重新解构传统。”
陈宜明的艺术始终在追问:绘画如何成为心灵栖居的载体?在“远乡之视”中,答案或许藏于那些反复涂抹的山峦笔触里,藏于灰色调中涌动的记忆与期待里。
他的画作,既是个人与自然的对话录,亦是中国油画从现实主义到当代性演进的微观样本。他说,艺术作品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感情,因此他才会把家门口的风景反复涂抹,直到抵达情感饱和的彼岸。
在花卉静物作品中,我总会感觉每一幅或淡雅或浓烈的花儿背后都蕴含着很多故事。
陈宜明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上海,继母是宁波人,外公外婆都是宁波人,所以自己7岁开始就是说着宁波话吃着宁波菜长大的。后来到东北下乡插队,也遇到不少宁波人和舟山人,感觉特别亲切。后来进了中国美院,经常回到宁波写生,也感觉是熟悉的故土。这次到宁波开展,同样感觉很温暖。
“之前我们写生,走一路画一路,我感觉蜻蜓点水,缺乏感情。我还是喜欢画熟悉的地方,扎根下来,情感才能投射内心。画人物也一样。这些年因为在国外,所以当代的人物画得比较少。”陈宜明说道。
因此,“远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坐标,它是一种跨越地理与心灵边界的视觉观照。远乡的状态更容易有一种文化身份的思虑,一种深植于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寻,是灵魂深处对本真的永恒向往。
“远乡之视”不仅是对他乡景象的描绘,更是对身份认同、文化根源以及精神归属的深度探寻。
本次展览到4月20日结束。
来自艺术宁波 作者 陈晓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