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裴艳玲16岁成为伟人忘年交一辈子献身舞台

更新时间:2025-07-12 16:54  浏览量:1

1962年北戴河的夏夜,海风裹挟着潮声涌入剧场。16岁的裴艳玲立在台上,汗珠顺着鬓角滚落,目光灼灼如星。

河北梆子《宝莲灯》的余音未散,台下一声湘音穿透掌声:“小同志,还会什么戏?”这段对话开启了京剧史上最特别的忘年之交——人民领袖毛泽东与“梨园神童”裴艳玲的十年艺缘。

裴艳玲的舞台传奇始于一场意外。1952年,河北某戏班演出《金水桥》,主演秦英的小演员突发高烧。五岁的裴艳玲钻出人群喊道:“我能演!”在父亲惊愕的目光中,她踩着厚底靴踉跄登台,竟将整场戏唱得滴水不漏。散场时班主将银元塞进她手心:“丫头,你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这份天赋很快绽放在更大的舞台。1960年5月1日,13岁的裴艳玲在天津为毛泽东表演昆曲《闹天宫》。她腾挪翻转如真猴王,一口气拧出九十个旋子,震得满堂喝彩。毛主席含笑问:“小同志师从何人?”她朗声答:“李崇帅师父教的,我爹也是武生!”领袖闻言拊掌:“门里出身,难怪功夫扎实!”

两年后的北戴河重逢,成就了梨园佳话。毛泽东看完《宝莲灯》后,拉着裴艳玲细问艺事。听闻她会演《八大锤》,领袖眼睛一亮:“是陆文龙双枪战四将?好戏!”又追问还有什么拿手戏,少女脱口而出:“《夜奔》的林冲!”

毛泽东顿时兴致勃发:“我偏爱侯永奎的北昆路子,他演林冲奔逃时的‘新水令’曲牌,每个身段都是绝唱!你该去学学。”见少女郑重颔首,他笑着约定:“明年我要看你演的《夜奔》!”这句嘱托重逾千斤——戏曲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林冲的独角戏需唱做并重,堪称武生试金石。

带着领袖的期许,裴艳玲拜入北昆大师侯永奎门下。十年磨一剑,她将《夜奔》炼成“行走的雕塑”:林冲夜奔时的悲愤眼神、踉跄步态,被演活成“风雪中的烈火”。1985年,她携此剧进京角逐梅花奖,评委会全票推选为榜首。戏剧大师曹禺观后赞叹:“此乃国宝!”吴祖光更称其“前不见古人”。

她对艺术的执着近乎“痴狂”。2012年天津巡演《寻源问道》时,65岁的裴艳玲高烧未退仍坚持登台。观众见她带病拧出五十个旋子,心疼得齐喊:“您歇歇,喝口水吧!”她却越演越勇,谢幕时笑道:“戏比命大,上了台就得对得起祖师爷!”这份“艺不惊人死不休”的赤诚,让她在2009年以京剧《响九霄》三摘梅花奖,成为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女性得主。

裴艳玲的艺术生命始终践行着“传承不守旧”的信念。她首创京昆梆“三下锅”演出形式——一场戏融合三种剧种精髓。在代表作《寻源问道》中,她素面便装演绎《蜈蚣岭》《乾元山》等经典折子,让观众看清每个眼神、身段的力道。

这种创新背后是深厚底蕴。她九岁挑梁演老生,十二岁改唱河北梆子,晚年又回归京剧。三个剧种融于一身,使她塑造的钟馗、武松、哪吒等男性形象充满“侠骨柔肠”,女观众竟写信表白:“您把男人演透了!”面对赞誉,她始终清醒:“传统是老祖宗赏的饭,创新不能成四不像!”

2012年天津大剧院,65岁的裴艳玲素面登台。没有华服浓妆,没有布景遮掩,她以最本真的状态演绎《夜奔》中的林冲。当“新水令”曲牌响起,那个在雪夜中奔走的身影与16岁时的沉香重叠——六十年前北戴河的嘱托,早已化作她血脉中的艺术基因。谢幕时,她向着北方举袖长揖。台下无人知晓,这一揖,是梨园儿女对知音最郑重的回响。

帷幕启示:真正的传承,不在摹形而在续魂;伟大的艺术,永远在人间烟火中寻找回音。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