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简单,就越接近艺术
更新时间:2025-07-13 08:00 浏览量:1
▌董子鹤
人们也许会认为,出版社从国外引进图文艺术书籍,是一种省时省力、不需费心太多的工作,但实际上对于编辑、设计、印制等全流程来说,都可谓更有难度、更有挑战性。以《镜像:艺术作品中的时代对称》《对画:艺术作品中隐藏的细节》两部艺术普及作品为例,请允许我从编辑的视角为您讲讲出版流程中的那些事儿。
这两部作品是从意大利的老牌艺术书籍出版社Rizzoli引进的。作者雅各布·韦内齐亚尼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青年学者,具有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博士的学术背景,同时也是一位活跃于电视与互联网、致力于传播艺术的视频博主。初读他创作的文字,我便被其专业性和趣味性所吸引,他用说故事的方式,细致讲解西方艺术史中的名作,同时加入自己作为学者的思考,是一种非常符合当代读者阅读审美的写法。所以在审稿的过程中,我力求将整体行文编辑得更加年轻化,将文字处理得尽量简单易读——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更接近艺术。
书名是一本书的“题眼”,需要精益求精。为此,我们考虑了书名的多个命名方向,经过几番打磨,在尽量不脱离原书名的前提下,最终选用了简约上口,又有玩味空间的版本,并加上副题做简单诠释。《镜像》的原书名直译为“对称”,而“镜像”比“对称”多了一层互相呼应的含义;《对画》的原书名直译为“透露”,取“为你揭露、鉴赏作品中的细节”之意,因此命名为“对画”,同时也暗含“鉴赏画作”的意思,此外这个词又谐音“对话”,象征阅读本书是一场与艺术的对话。
从文稿内容上来说,《镜像》是令我十分惊喜的一部作品,惊在其写法之新颖,喜在作者思想之活跃。在本书中,作者将十组艺术家的作品并列比较,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时空,但又有着相似的创作理念,彼此互为对称的镜像。例如,19世纪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在风景画中营造的空寂与神秘,传达一种“浪漫而崇高”的气质;而在百余年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代表人物马克·罗斯科的巨幅“色域绘画”,同样邀请人们去体验思想的自由与无限。又如,17世纪的约翰内斯·弗美尔在画面中放置了无数谜团般的细节,使观众如同完全身处一片幻象之中;而20世纪的画家勒内·马格里特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为我们开启了一个虚构的世界、想象的舞台……作者的这种写法富有创新性,打破了以往艺术史研究的线性叙事,让我们得以穿梭于古典与当代,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对古典艺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推动当代艺术创作的理念根源,对当代艺术家的研究同样有助于我们发现古典艺术中鲜为人知或被人忽视的细节。”
《对画》一书则聚焦于艺术作品中的细节。作者认为理解艺术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多地挖掘其中的细节,而细节一定不是艺术家无缘无故地设置在画中的,那么便有了探索其意义的价值。在书中列举了36组艺术作品,拆解其中的细节,并由此拼凑出整幅画作想要传达的故事以及整个时代的人文脉络。例如爱德华·马奈《女神游乐厅的吧台》中女侍者的目光疲累空洞,她身后的镜子映照着一个同样浮华无味的巴黎;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吹肥皂泡的少年》中对肥皂泡的描绘,实则反映出18世纪艾萨克·牛顿最新提出的科学成果:肥皂泡反射的“光的干涉”现象;朱塞佩·阿尔钦博托《夏季》水果与麦穗拼成的侧面肖像,除了体现宫廷画家的精湛技艺,更是对16世纪欧洲丰富物产的彰显……对画作的精确描绘,除了体现画家的技艺与思想,更是以小见大,以视觉形式记载其所在的时空。“我们在观赏一幅画的时候,每位画家都试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才在画中埋下细节,那是由材料、颜色、符号、姿态、人性等绘画语言写就的故事。”作者如是写道。
除了提高文字的可读性外,我和小伙伴们还在两册书的装帧上下了一番功夫。经过多轮的纸张挑选,我们选用手感绵柔、显色度高的特种纸作为内文纸,印刷高精度的全彩插图,力图还原画作的真实细节。总之,作为这两部图文作品的责编,出版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当书籍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挑灯夜战、反复打磨的焦灼,皆化作心头的欣慰与满足。能把这两部用心之作带给广大读者,就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最后,我想以作者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邀请每位读者进入艺术的世界:“在接下来的书页中,我们将走进他人的生活,从经常被忽视的细节开始,了解生活在13至19世纪的艺术家们的梦想和梦魇,野心和恐惧,欢乐和痛苦。我想这就是艺术鉴赏的真正内涵:与他人相遇,最终明白‘他人’与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