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售票?
更新时间:2025-07-13 23:46 浏览量:1
有骗徒在某家长群冒警
讹称有“特别渠道”买演唱会票
一名家长信以为真
先后转账数十次购买门票
被骗48万元人民币
骗徒在学校家长群中冒警行骗
骗徒在学校家长群中冒警,讹称有渠道购买演唱会门票,群内一名家长信以为真,骗徒以“身份特殊”拒绝面交,要求先转账。事主去年8月至11月先后转账数十次购买演唱会门票,但对方一拖再拖,事主始终无法取得演唱会门票及退款,怀疑被骗向司警报案,合共损失48万元人民币。
数十次转账未收票
本澳演唱会经济迅速发展,骗徒看准机会诈骗。
司警本月10日凌晨1时接获一名本地中年女子报案,事主称去年8月在学校家长群认识一名女子,随后双方一直保持联络,有人自称“警务人员”及有“特别渠道”购买演唱会门票,事主有意购买,对方以“身份特殊”不便露面为由,要求事主先转账票款。事主不虞有诈,先后数十次转账,但之后一直被对方拖延,以不同理由推搪拒绝交付,但承诺可协助追款。至近期事主仍未收到门票及退款,怀疑被骗向司警报案,报称损失48万元人民币,案件有待司警调查。
教育会吁提防骗徒入群呃钱
家校通讯群组应由各持份者共同维护管理好
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王国英关注,近日有人在家长群诈骗,问题不容忽视。呼吁家长们时刻提高警觉,重申家校群不能作为金钱交易和宣传商品的场所。
不法分子身份不明
有家长群曾出现借钱讯息
王国英指出,伴随资讯科技发展,为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早已建立起众多家长群,其中班群最普遍,主要用于教师与班级学生和家长沟通联系、发放重要讯息。然而,近期班群内不时出现乱象,有个别家长甚至不法分子竟在群内发布产品介绍、售卖商品等讯息,兜售演唱会门票,甚至提出借钱请求等,已超出家校通讯范畴,甚或可能涉嫌不法经营、诈骗等。这些不法分子除可能是极个别家长外,也有通过其他途径混入班群的不法之徒。
发现问题通报学校
即将进入漫长暑假,他再次提醒负责管理群组的教学人员一旦发现群内有上述情况,应立即通报学校行政。倘情节严重,立即报警处理,以维护家校群的正常秩序,保障家长和学生的权益。
家校做好群组管理 慎防骗徒浑水摸鱼
骗徒手法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行骗手法,有骗徒利用学校家长群行骗,甚至冒称警务人员让家长放下戒心。若入群成员身份不明,发布资讯可疑,群组成员应再三核实求证,不宜轻信;群主加强管理,采用具加密及身份认证功能的联络软件并启用聊天群组管理员权限,通过设置“加群验证”,设定新入群人士必须经由校方人员审批,以防骗徒混入。
账号被盗常发生
为方便联络,不少学校、老师都会设置家长群,让家长适时了解学校资讯及学生情况。家长群设立的原意是促进家校交流,但有机会被有心人利用。纵然群组成员都是其他家长及老师,仍不可掉以轻心,毕竟账号盗用、骑劫等时有发生,对于群组及网上接收到的讯息应多留心眼,多方求证,切忌尽信。最好订立守则,勿在群组内暴露详细个人资料、财务状况;不宜发布与教务班务无关的资讯,若离题严重、损害群组秩序及理性讨论氛围的,应予告诫并及时中止讨论,上报校方处理。一旦发现身份可疑人士,应及时将其逐出群组。
涉钱财慎之又慎
近期警方接获的案件,有人冒称警务人员出售演唱会门票骗财,利用居民对警方的信任增加作案目标的信心,不排除骗徒会以其他名目作案。过去有家长在群内发起群募捐、团购,家长不应因群组成员自称的身份而完全放下戒心,不要只提防单一名目要求的转账或汇款,面对非官方渠道的网上消费,应尽可能要求当面交收,减低被骗机会。若是校方收款、募捐,应透过通告明确告知家长及学生,以杜绝不法之徒浑水摸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