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扬派云片式盆景的神奇变形!
更新时间:2025-07-14 14:02 浏览量:1
你绝对想不到!扬派云片式盆景的神奇变形!
冷 瑞 露
在盆景艺术领域,扬派云片式盆景一直备受瞩目,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们始终欢迎不同的声音,因为这些饱含见解、深入思考与激烈争论的观点,都是推动盆景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此前,笔者撰写了《远近皆如画俯仰藏乾坤——浅议扬派云片式盆景》一文(见《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22年第9期),针对大家对扬派云片式盆景质疑较多的“匠气重”“少艺术性”“失去自然情趣”等问题,从其艺术特色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气候条件以及植物生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引导大家以更加客观、包容的态度去欣赏扬派云片式盆景。然而,仍有不少人对“扬派云片式盆景该如何欣赏”存在疑问,鉴于前文已阐述过“云片”的“一寸三弯”、刚柔并济、疏密得当之美,本文将结合扬派云片式盆景的整体造型特点与代表作品鉴赏展开论述,期望能让更多人领略扬派云片式盆景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魅力。
当前,扬派云片式盆景依据造型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自幼培养造型与桩材改作造型。其中,自幼培养造型细分为自幼培养传统造型和自幼培养适材造型;桩材改作造型则包括古桩、残桩改作造型和适材改作造型。无论整体造型如何变化创新,作为扬派盆景标志性元素的“云片”特色始终得以保留与传承,这也是扬派云片式盆景的核心魅力所在。
图1扬派盆景作品《凌云》
一、自幼培养传统造型
扬派盆景艺人在漫长的传承岁月里,凭借着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与代代相传的匠心,不断打磨剪扎技艺。为充分展现这门技艺的深厚功力,他们巧妙构思,将“主干”精心剪扎成蜿蜒灵动的游龙弯状,同时把“云片”剪扎化成极为平整的水平状,其平整程度达到放置一碟水都不会外溢的惊人水准。
这一独特造型的形成并非偶然明清时期,正值扬派云片式盆景的兴盛发展期,彼时的艺人从高山峻岭中历经风雪洗礼却依然傲然挺立的松柏身上获取灵感,结合当时的时代文氛围、繁荣的经济条件以及自身的奇思妙想,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最终成就了扬派盆景别具一格的造型特色,使其成为盆景艺术长河中一颗堆琛的明珠。
作品《凌云》(见图1)是一盆传统扬派云片式盆景,宛如一幅精美的立体画卷,承载着深厚的艺术底蕴。俯视时,“一寸三弯”的造型,每一处弯折都饱含匠心,线条细腻而富有韵律;平时,“片片如云、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艺术特点得以具体展现。
该盆景经作者自幼造型,主干从根部以卧干之姿自然过渡,逐渐蜿蜒成游龙弯状。整个作品的起承转合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极为到位,来龙去脉清晰明了,每一出枝都经得起仔细揣摩,尽显扎实功底。同时,枝片之间的藏露关系恰到好处,大小对比鲜明直观。看似简洁的布局,实则饱含作者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凝视此盆景,一种厚积薄发的凌云壮志扑面而来。
图2扬派盆景作品《逸云》
作品《逸云》(见图2)同样是一盆自幼造型的传统扬派云片式盆景,与《凌云》的蓄势而出相比,它的出根走势更为轻盈流畅,主干的游龙弯优雅且充满律动感。整件作品给人的感觉飘逸自在,如同悠闲自得的云片正在广表的天际间随风倘翔,惬意而洒脱。它以一种宁静而优雅的姿态,展现着传统扬派云片式盆景的独特韵味,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怨尺之间的自然诗意里。
二、古桩、残桩改作造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盆景这一承载着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瑰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蓬勃发展。其中,扬派盆景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格和炉火纯青的精湛技艺,在盆景艺术领域声名远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派盆景更是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盆景师们在继承扬派盆景老艺人世代相传的宝贵技艺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他们巧妙地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传统技艺,对经典造型进行大胆革新。在造型上,适度淡化了传统的“游龙弯”,转而着重发扬“云片”造型的独特个性,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尤其是那些饱经岁月沧桑的古桩、残桩,在盆景艺人的妙手改作之下,如同获得新生,摇身一变成为极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中上品名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扬派盆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更体现了盆景艺人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勇气。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扬派盆景能够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品《腾云》(见图3)原是清代中期的遗物。当其被移交至扬州盆景园养护时,已“长荒”,尽显衰败之态。然而,幸得再创作者的精心养护与巧妙改作,这盆古桩盆景得以重焕生机。再创作者凭借深厚的技艺功底,在原自幼剪扎的卧干式造型古桩基础上,因势利导,延长下层云片,使其更添几分动势。经过精心养护与巧妙改作,这盆古桩盆景成为一件兼具刚劲与柔美之韵的巧云式佳作,在新时代绽放独特光彩。
图3扬派盆景作品《腾云》
作品《行云》(见图4)也是扬派盆景清代中期的遗物,当其被移交至扬州盆景园养护时,同样“长荒”严重。然而,再创作者凭借多年如一日的精心养护,以无比的耐心和专业的手法,逐渐唤醒这件沉睡的古桩。在改作过程中,再创作者以原自幼剪扎的双干造型古桩为基础,大胆选用“长荒”的粗枝另立顶片。经过一番精雕细琢,盆景造型趋于圆满,呈现独特的美感。尽管粗枝因直立难以做出更多变化,成为这件作品的小小遗憾,但能将残桩改作至这般境界,已属难能可贵。整体来看,它仍不失为一件别具一格的巧云式佳作,诉说着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
图4扬派盆景作品《行云》
作品《岫云》(见图5)原为扬派盆景清代后期遗物,移交至扬州盆景园养护时,也已“长荒”。再创作者精心养护,悉心照料每一根枝干、每一片叶子。在改作时,再创作者在原主干出片处重塑“云片”。经过无数次的精心剪扎,一片片“云片”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宛如“彩云出油”,云雾缭约之感扑面而来,营造出清新售永的美妙景象。
图5扬派盆景作品《岫云》
《一品大夫》(见图6)前身是一盆清代后期的黄杨桩材,历经岁月洗礼,它在当代盆景艺术家的手中重获新生,成为创新扬派盆景的典范之作。桩体微微倾斜,自带历经岁月打磨的古朴韵味,苍古拙朴的气质扑面而来。那已然枯朽的半边树桩,洞孔空透,看似衰败,实则为这件作品址添了几分神秘与沧桑。作者独具慧眼,因材施艺。创作灵感源自秦始皇封泰山避雨松树为“五大夫”的历史典故,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盆景创作之中。利用半朽的主干,搭配精心塑造的“一片云”,以简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泰山古松与自然顽强抗争的蓬勃活力和独特风貌。
图6扬派盆景作品《一品大夫》
站在这盆盆景前,仿佛能感受至它所蕴含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气节,因此被命名为“一品大夫”。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传统文化与创新技艺完美融合的结晶,在盆景艺术之林烟烟生辉。
从这几件古桩、残桩改作作品中,足以见得再创作者在养护与剪扎方面的深厚功底。扬派盆景艺人不仅在全新盆景创作上独具匠心,更在改造古桩、残桩方面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他们用妙手赋予古桩、残桩新的生命,让其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续写扬派盆景艺术的辉煌篇章。
三、自幼培养,适材造型
当代,扬派盆景的造型与时俱进,突破固有框架,不再拘泥于定法式,而是因“树”制宜,因“材”施艺。就整体造型而言,扬派盆景与自然式盆景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造型名称上略有差异。例如,扬派与自然式盆景都有“直干式”“连根式”“提根式”“卧干式”“合栽式”等造型。此外,扬派的“游龙弯式”可对应自然式的“曲干式”,扬派的“挂口式”可对应自然式的“临水式”等等。
《碧云》(见图7)是遵循扬派传统“幼培养”,却不拘泥于“游龙弯”的经典之作。作者精心选用双本合栽的方式,并巧妙地绕一如意弯,历经多年的悉心栽培两株植株完美愈合,形似独本双干。其主千基部粗壮敦实,尽显苍劲古朴,根部提起,与整体造型相得益彰。“云片”布局精巧合理,层次错落有致,严整而不失灵动平稳中尽显大气,完美地诠释了巧云式盆景的独特魅力,呈现出既苍古醇厚又生机盗然的美妙意境。
图7扬派盆景作品《碧云》
扬派盆景的独特美感凝聚于“云片”之中,而“云片”之美,关键在于其挺拔的姿态。这种挺拔的姿态得以实现,离不开作者深厚的技艺功底。在作者的妙手之下,这件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云片”的挺拔之美,成为扬派盆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杰出代表。
四、适材改作造型
笔者在《远近皆如画俯仰藏乾坤——浅议扬派云片式盆景》一文里曾提及,扬派“云片式”堪称“大道至简”的绝佳范例。此处的“简”,并非简单随意,而是对枝片进行精心“提炼”。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与精湛的技艺,去除繁杂咒余,保留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使每一片枝叶都恰到好处。
不过,在整体造型方面,创作者始终秉持因势利导的原则,将展现树材的“自然美”奉为第一准则。这意味着,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充分尊重树材原本的形态与生长态势,挖掘并放大其独特之处,使其天然之美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以缩短扬派云片式盆景成形时间为目标导向,当下涌现出一批令人眼前一亮的扬派云片式盆景改作佳品。这些作品在传承扬派经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缩短了创作周期,更赋予了古老的盆景艺术新的活力与魅力,为扬派云片式盆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品《飘云》(见图8)突破扬派盆景“自幼培养”的传统,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模式,而是别出心裁,依据原有树干自然多变的形态,开展改作与剪扎。作者巧妙地保留了传统扬派盆景“云片”的典型特点——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尽显精致与典雅。然而,主干造型却成为最大的亮点,它冲破扬派盆景“严整平稳”的固有家法,以灵动飘逸之态示人。流畅的线条,仿佛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勾勒出独特的韵味。
图8扬派盆景作品《飘云》
观赏这件作品时,奇妙的意境便会扑面而来。观者仿佛置身云雾缭绕的山间,目睹崖边云片在岁月的流转中悠然飘动,行稳致远。它不仅是一件盆景作品,更是传统与创新激烈碰撞后诞生的艺术结晶,为扬派盆景艺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灵魂。
作品《平步青云》(见图9)也是选用自然形成、姿态动感飘逸的树桩改作而成。作者凭借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在“放片”环节精准把控,精心布局每一枝干,最终形成“多一枝则满、少一枝则缺”这般恰到好处的骨骼架构,尽显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同时,作者按传统棕法将枝叶精扎细剪成“云片”,大力缩短了传统扬派盆景的成形周期,为扬派盆景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图9扬派盆景作品《平步青云》
整件作品,线条简洁流畅,毫无拖香之感,给人以干净利落的直观印象。精致的细节处理彰显作者的匠心独运,而整体呈现的大气风范,又展现出一种豁达与洒脱。它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方寸之间,尽显盆景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欣赏扬派云片式盆景,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从盆景的根、干、枝到整体姿态,皆能领略自然之美。其造型美遵循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粗中有细、刚柔并济、有呼有应的标准,意境美更是风格多样。扬派云片式盆景将自然中纷繁复杂的出枝,简化提炼成叶叶俱平而仰的“云片”,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不仅是其特色,更是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观赏时,会有一种爽快、笃定之感。细细品味,每一盆佳作的“骨骼”都堪称精品,每一处出枝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毫无拘泥与匠气。在简洁明了的“云片”衬托下,部分盆景更显动感与灵气。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盆景评比展览上,扬派云片式盆景连获金奖,这绝非偶然,而是实力的有力证明。这足以说明,“云片”之美经得起时间与专业的推敲,它的美,落落大方,深入人心。
以上浅见,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