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许泽荣:让窑变艺术绽新光
更新时间:2025-07-14 17:30 浏览量:1
编辑 | 王碧清
在广东潮州高厝塘的青石板路尽头,白墙黛瓦间,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窑变艺术馆静立如诗。晨雾漫过屋檐时,馆内陈列的窑变瓷器泛着幽光,釉色里流动的云霞、山川与星河,似是将千年窑火的故事凝固在瓷胎之上。每当许泽荣推开雕花木门,指尖抚过那些纹理天成的作品,便能听见泥土与火焰跨越时空的低语——这是传承千年的技艺,在当代绽放的崭新篇章。
许泽荣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窑变艺术馆馆长,许泽荣用十余载春秋,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从初入瓷泥厂时被窑变瓷器惊鸿一瞥的青年,到扛起非遗传承大旗的行业领军人;从满腔热血的青年艺术创业者,到为传统工艺发声的人大代表,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窑变艺术血脉相连。
“窑变艺术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每一件作品都是窑火与釉色的独特对话,色彩和纹理自然天成。这门艺术承载着中国千年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在传统文化中,不仅是工艺传承的结晶,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探索,是中国传统美学和智慧的象征。”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守中,在与时代脉搏同频的创新里,许泽荣以匠人之心为墨、以创新思维为纸,让古老的窑变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窑变艺术点燃传承火种
2008年的一个清晨,潮州瓷泥厂的年轻工人许泽荣像往常一样运送瓷泥样本。当他路过一家陶瓷厂车间时,一件被玻璃罩精心保护的器物突然攫住了他的目光——那是一件窑变艺术瓷,斑斓的釉色如流霞映空,纹理似山水天成,在展厅的灯光下散发出神秘而瑰丽的光泽。“当时,我就像被磁石吸住了,脚根本挪不动。”许泽荣在回忆中仍难掩激动。然而,当他试图靠近观赏时,工作人员警惕地阻拦和“数十万元”的售价标签,像一道惊雷劈开了他对陶瓷工艺的认知。
《江山如画》
《层林尽暖》
自幼浸润在潮州陶瓷文化氛围中的许泽荣,从未想过家乡的传统工艺能达到如此价值高度。潮州作为 “中国瓷都”,制瓷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而窑变艺术作为陶瓷烧制中的“偶然天成”,更是千年工艺的巅峰之作。这次邂逅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向往。“为什么价值连城的窑变艺术,不能让更多人了解?为什么传统工艺的魅力,只能被少数人拥有?”带着这样的思考,他毅然辞去瓷泥厂工作,回到家乡高厝塘,在家里的支持下,创办了许泽荣窑变艺术馆。
开馆初期的日子充满艰辛。为了掌握窑变技艺,许泽荣走遍全国各大陶瓷厂区,搜集散落民间的老釉方;他在废弃的龙窑旁搭建简陋工作室,反复试验釉料配比与烧制温度。
“窑变讲究‘火的艺术’,温度差1℃,窑位偏10厘米,出来的效果就天差地别。”许泽荣指着工作室墙上密密麻麻的试验笔记说,“这十余年烧掉的瓷泥能填满半个池塘,成功的作品却不足百分之一”。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让他逐渐掌握了窑变艺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奥秘,其创作的《流光潋滟》、《湖光山色》等作品,因釉色流动如天然画卷,被业内誉为“当代窑变活化石”。
千年窑火照亮现代生活
在许泽荣看来,窑变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工艺的不可复制性,更在于它承载着中国人“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古人说‘窑变无双’,每一件作品都是火与土的即兴创作,这种自然天成的美学,正是传统文化最珍贵的基因。”他轻抚着一件刚出窑的《江山如画》釉瓶,瓶身青蓝色的纹理如云海翻涌,“你看这道流釉,完全是在窑内自然形成的,人力无法刻意模仿”。
为了让这门千年技艺焕发新生,许泽荣走出了一条“传统根基+现代表达”的创新之路。在工艺上,他将现代材料科学与传统釉料配方结合,研发出耐高温的环保釉料,使窑变作品既能保持古拙质感,又符合现代环保标准;在题材上,他从山川河流、星空宇宙中汲取灵感,创作的《泼墨画江山》将祖国风光通过窑变釉色呈现,丰富的色彩与流动的纹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器型设计上,他打破“重观赏轻实用”的传统,开发出窑变杯子,让艺术走进日常。
《红日东升》
《万丈流霞》
“有位深圳的设计师买了我的窑变咖啡杯,说每次倒咖啡都像在欣赏一场微型窑变,”许泽荣笑着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
线下线上的立体传播体系,是许泽荣推动窑变艺术破圈的关键举措。线下艺术馆内,每周都有“窑变体验日”,年轻人可以亲手捏制瓷坯、调配釉色,甚至参与小型窑炉的烧制过程。“上个月有个‘00后’女孩体验后,回去就把微信头像换成了自己做的窑变小碗。”许泽荣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这种亲身参与感,比任何宣传都有效”。
线上平台则成为更广阔的传播舞台,许泽荣的抖音账号“十八先生!!!”有5000多位粉丝,虽然目前粉丝数量不多,但多条视频的播放量都能达到数十万甚至更高。他说,在一次直播中,当窑门打开,釉色在阳光下变幻的那一刻,弹幕里全是“老祖宗的智慧”、“太美了,好神奇啊”,这种文化认同让人特别感动。
人大代表为传统工艺代言
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许泽荣的工作室多了一个文件柜,里面整齐摆放着厚厚的调研笔记。“从艺术创作者到人大代表,身份变了,但初心没变——都是为了让窑变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他翻开其中一本,里面记录着走访潮州20多家陶瓷作坊的见闻:“老艺人林伯说,儿子不愿学手艺,嫌又脏又累;年轻陶艺师小陈反映,高校陶瓷专业课程与实践脱节……”这些一线声音,成为他提出议案的重要依据。
在全国两会上,许泽荣提交的《关于搭建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平台,引导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建议中提出的“大师工作室学徒制”、“鼓励高校、职业院校与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合作”等举措,直指当前传统工艺人才断层的痛点。
“培养一个合格的窑变工艺师,至少需要8年时间,期间要耗费大量材料和精力,很多年轻人根本等不起。”许泽荣算了一笔账:“光烧制试验品,每年就要花费几十万元,这还不包括场地和人工。”为了破解这一困境,他主动与华南理工大学达成合作,在艺术馆设立就业与实习基地,由资深工艺师带徒,学生不仅能免学费学习,还能获得创作补贴。
“小朱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基础釉料配制了。”许泽荣指着正在艺术馆忙碌的徒弟朱淑贞说道,眼神里满是欣慰,“那个扎着长辫子的女孩,前不久刚烧制出一件釉色流动如霞的窑变作品。你看,釉面中紫蓝交织的纹路自然晕染,就像把古城的晚霞封存在了瓷器里,连我都忍不住赞叹后生可畏”!
乡村振兴也是许泽荣履职的重点方向。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将自身艺术专长与家乡实际结合,推动整村系统规划,与村集体、村民建立合作社,以窑变艺术为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目前,他正与村里共建村史馆、窑变文化艺术展览馆等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以文化、美食、艺术、旅游振兴为方向,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增强其持续性。2024年,他的家乡高厝塘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此外,许泽荣还曾在全国两会中提出《关于搭建国际艺术陶瓷交流平台,促进世界陶瓷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明软实力的建议》。他建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整合国内如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等地的艺术陶瓷资源,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国际艺术陶瓷交流平台,并定期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陶瓷艺术节,邀请国际知名陶瓷艺术家、专家、学者、标杆企业参与其中,进一步强化国内、国际间的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积极探索艺术陶瓷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同时,探索建立中国艺术陶瓷“艺术+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我国艺术陶瓷发展创新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
许泽荣强调,未来他会继续关注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领域,推动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地。同时,他也会关注新兴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窑变艺术走向世界
为了让窑变艺术走出国门,许泽荣做了许多尝试。除了在潮州、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设立自己的窑变艺术馆之外,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数十场个人艺术作品展。比如,在河北举办的“窑火生辉——釉彩天成”个人艺术展,在深圳举办的“窑火圳情”高端作品沙龙,在广州举办的“陶思釉语”高温窑变釉陶艺作品展等,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驻足观看,赢得一致好评。他还参加亚洲青年艺术沙龙,与亚洲各地优秀人士分享交流行业学术。
《浩瀚星辉》
“在北京的个人作品展上,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师说,我们的窑变让他想起威尼斯的玻璃艺术,但更具东方哲学意境。”这种文化认同让许泽荣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传统工艺要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老祖宗的东西,必须有当代的表达”。
公益事业也是许泽荣传承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向全国各大高校捐赠窑变作品作为教学标本,在中小学开设“窑变艺术课堂”,还发起“窑火传承计划”,多次参与国内公益慈善拍卖会,所筹善款全部捐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提供艺术启蒙。“去年在山区,一个小女孩用当地陶土做了件窑变小泥人,开心地说像她家后面的山。”他眼眶微湿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让相隔千里的人产生共鸣”。
站在艺术馆的窑炉前,许泽荣凝视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每次开窑都是一场冒险,也是一次与千年窑火的对话。”他说,“作为传承人,我们既要做窑火的守护者,也要做光的传递者”。如今的许泽荣窑变艺术馆,不仅是潮州陶瓷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传统工艺创新的试验田。在这里,古老的窑火仍在燃烧,而许泽荣和他的团队,正用匠心与智慧,让这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吸引青年投身岭南文化
“传承岭南文化,挖掘与记录是基础。就像我专注的窑变艺术,这一岭南传统工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泽荣提出,应系统梳理其历史脉络、工艺传承体系,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将每一道工序、每一项关键技术,以及前辈们的创作经验、艺术感悟详细记录,建立全面且权威的技艺传承数据库。“这不仅是对传统的保存,更是为后续创新提供坚实依据。”
许泽荣(左)正在往瓷器坯体上喷釉
想要创新,艺术交流平台的搭建至关重要,许泽荣坦言:“我计划在广州和深圳建立多功能艺术综合展馆,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吸引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文化爱好者。”窑变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釉色变化和不可控的自然美感著称。岭南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特质,为窑变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这里,鼓励跨界合作,将岭南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时尚设计等相融合。以窑变瓷器为例,从传统的造型、图案中提取灵感,结合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创作出符合当代潮流的作品。”许泽荣表示,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创新作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国内外艺术舞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投身岭南文化传承,从而壮大传承队伍,拓宽传承的广度与深度,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岭南文化新名片。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更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许泽荣看来,文旅融合是激发广东文化产业新动能的关键,通过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能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除了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许泽荣建议举办文旅节庆活动,如“岭南窑变文化节”,开展作品展览、烧制表演、国际交流论坛等活动,同时结合岭南美食文化,设置特色美食节,用窑变瓷器作餐具展示,提升文旅国际知名度。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许泽荣建议青年创业者首先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打破传统思维;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业路上困难重重,不能轻易放弃;要重视团队建设,一个好的团队能发挥出1+1>2的效果。青年创业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激励更多青年投身文化产业和创新创业,为他们树立榜样;为青年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从百万瓷艺的震撼到艺术馆里的坚守,再到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许泽荣的人生如同一件窑变作品,在时代的窑炉中经历着淬炼与升华。他用行动证明:传统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只要有匠心守护、创新赋能,千年窑变也能在当代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为文化强国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5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