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伪史论”,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2)
更新时间:2025-07-14 19:30 浏览量:1
“西方伪史论”除了拉大旗作虎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反抗“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文化上确实应当摆脱“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这一点其实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很多有志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了建国之后,我们的文化更加强调独立自主,包括受西方文化影响最甚的教会都是“自治、自养、自传”。所以说,我们的文化如今早已摆脱了“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从理论上说,这批鼓吹“西方伪史论”的人其实是树错了靶子。
但是,说他们是树错了靶子也只是“从理论上说”。因为,这些人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他们在“理论上”树错了靶子,他们所要的是在实际上把所有挡在他们面前的人都变成靶子,也就是把同行中的人直接扣上“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的帽子,然后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起鼓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请注意,他们的真实目的绝不是自己口头标榜的那么高尚,其真实目的还是为了“名”“利”二字。
我们在这里不妨扒一下这几个KOL的皮吧。比如何某,此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是国内非常知名的学者,在经济领域提出过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拥有顶级“上折子”的权力,一时间炙手可热。不过到了九十年代之后,他的学术影响力大为下降,基本上从主流学术圈中被边缘化了。于是他就剑走偏锋,故意发出一些惊人之语,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些剑走偏锋的“高论”,这其中就包括“国学”和“西方伪史论”的东西,都会被一种“很学术”的话语包装起来,让非本学术圈的人几乎看不出破绽来。换句话说,就是他的话猛一看很有道理,而且引经据典,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暗含的逻辑错误。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能让被边缘化的自己增加曝光量,继续受到社会的关注;二是成功地“恶心”了一把将其边缘化的学术界。应当说,他的这两个目的基本上都达到了,而且在西方伪史论的三位KOL当中,何某的“学术水平”也是最高的,如果不是专业考古人员,驳倒他还有一定的难度。关于他的话术技巧,我会在后面专门讲。至于某河清,则比何某差了一个档次,这个人的故作惊人之语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出名,因为他在其本专业艺术史领域中已经江郎才尽了,另外,艺术史本来也是一个比较小众的专业,引不起社会公众的关注,而此人身上那种“文艺气息”的“文化人傲娇”之态非常浓厚,太想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了,于是就“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发出一些让人听来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你说这个人是傻还是坏?其实作为一个旅法10年的学人,他完全知道欧洲史,即使仅仅从艺术史的角度看欧洲,他也不可能不知道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毕竟他在法国不可能没进过卢浮宫吧?为什么他在法国期间从来没有发表过“西方伪史论”的文章?所以说到底,此人就是一个坏,欺负多数普通的老百姓第一没怎么出过国,第二没怎么读过史,于是借机博出位,收割一批韭菜罢了。而那个某玄识则比前面两位更加不堪,此人在国内学术界本来籍籍无名,虽然学习历史,但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也没出过像样的成果,后来趁着“国学热”,也同其他一些在本领域混不出来的学人们一样,一头扎进“国学”当中,借以混口饭吃。但是现在“国学”的赛道上也出现了拥堵,于是他就借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抬头的环境,急忙上了这条船,迅速走红。这个人旅居英国,大英博物馆他一定进去过,但他在英国从来没有说过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伪造的,所以此人也还是一个坏,专门糊弄不明真相的中国人。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反抗“欧洲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西方整个历史,因为毕竟欧洲的文化在那里摆着,靠你一张嘴根本无法全盘否定,那样的话你的这套说辞根本在全球不可能有市场,一个没有市场的思想,即使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最终也只能是自说自话。一个全盘否定西方历史的观点,除了给全世界人(也包括走出过国门和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中国人)留下一堆笑话之外,拿不出任何东西对抗西方文化。正确的态度,其实还是实事求是地承认中西方的文化互有优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