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投资人的艺术收藏:精神理性与灵魂热爱的相并
更新时间:2025-07-15 02:48 浏览量:1
▲庄诺家中陈列着各式艺术品的客厅一角
图片来源:受访者
/
作为投资人,藏家庄诺将早期风险投资领域讲究的“投早、投小、逢低入场”原则运用于艺术收藏,每一轮艺术作品的收藏周期大致为5-10年,并在此期间始终思考未来的出手对象和市场结构。在国内艺术收藏圈,藏家庄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名字原本与房地产金融紧密相连——他曾任上海搜房网CEO、中国平安集团执委及平安好房董事长、中民投普惠金融董事长,他见证了中国房地产与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变迁。
▲庄诺(左)与艺术家方力钧(右)
在ART021艺术博览会上合影,2023年
背景作品为庄诺收藏
然而,这位在金融地产界颇负盛名的投资人与企业家,几年前却做出了一个颠覆式的决定:抛售在上海的多套房产,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与产业建设,并为国内青年艺术家提供资源支持。
他笑称自己这是“弃房投艺”,而他的收藏轨迹,或许正预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衡量的新坐标。
▲书房中也摆满了庄诺的艺术收藏
7月的一天,《收藏/拍卖》有幸造访了庄诺位于黄浦江边艺术氛围浓厚的家,身着北京大学文化衫的庄诺幽默又平易近人,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在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中的数十年的感悟与心得。
▲林风眠,《戏曲人物》,纸本重彩
庄诺收藏
“对我来说,收藏和艺术品投资不只是简单的资产配置,也是我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庄诺坦言,房地产曾是成就他事业的赛道,而今艺术品才是他精神世界的主场。“其实在90年代我就开始收东西了,但那时还谈不上收藏,更像是一种感性的本能驱使,单纯因为喜欢而消费。”
在庄诺摆满艺术品的客厅里,他回忆起自己的收藏起点,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怀旧。
▲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工作的庄诺
那时的他常驻香港工作,偶然得知艺术家林风眠就住在自己附近,出于好奇,他开始在工作之余关注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绘画风格。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批艺术藏品,其中就包括了林风眠、吴冠中和陈逸飞的作品。
▲林风眠,《女儿画像》,纸本重彩
这也是林风眠创作生涯中
唯一以女儿林蒂娜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庄诺收藏
从第一张林风眠绘画开始,随着藏品门类的增多以及收藏市场的快速变化,庄诺意识到需要建立自己的收藏逻辑。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逐渐明确了一套自己的收藏体系——聚焦中国近现代绘画与新生代艺术家的架上作品,这两个板块在庄诺眼中分别代表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源头”与“未来”。
▲林风眠,《层林尽染》,纸本重彩
庄诺收藏
庄诺介绍起目前收藏的200多件现当代艺术作品,是一个聚焦于中国当代绘画的收藏体系——他认为自己的收藏像一条时间轴,既关注艺术史的“源头”,也关注当下和未来。
“所谓源头是指20世纪1920、1930年左右那批留法归来的艺术家,比如林风眠、徐悲鸿、常玉、潘玉良、贺慕群等,这一代人把西方油画技法带回到中国,与本土传统技法融合,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者。”
▲闫冰,《一颗苹果》,布面油画
庄诺收藏
而另一端,则是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我觉得不管是投资艺术还是科技,都要向未来看。未来是一定属于00后的。在中生代这一板块,像70后、80后的一批艺术家,我也会收,但我只挑当中的个别代表人物,比如闫冰、马轲、尹朝阳、欧阳春等。”
庄诺说随着时间推移,自己也越来越注重“以藏养藏”,会不断地优化和梳理自己的藏品结构。
▲马轲,《顶硬上》,布面油画
庄诺收藏
庄诺的职业背景,也让他更善于灵活运用金融投资的视角分析艺术品的价值与流通性:“做投资的时候我们讲募(资)、投(资)、管(理)、退(出),个别藏品我会保留在身边一辈子,大多数藏品还是要流通、要断舍离的。我认为收藏和投资一样,需要进退有度,才能保持良性循环。”
▲马轲,《马上封侯》,布面油画
庄诺收藏
作为资深投资人,他也将早期风险投资领域讲究的“投早、投小、逢低入场”原则运用于艺术收藏,每一轮艺术作品的收藏周期大致为5-10年,并在此期间始终思考未来的出手对象和市场结构。
“咱们中国人总是说 ‘买涨不买跌’,但其实市场越是低迷、越是没有人进入市场的时候,就越是抄底精品的好时机。”庄诺大方分享了自己在拍场的几次“捡漏”经历,皆源于近年全球经济震荡时的果断出手。“就像房地产低谷时期才是真正的买方市场,等大家都在抢房子的时候,那就该卖了。”庄诺笑着说。
回溯自己的收藏历程,庄诺坦言现在来看一些自己早期的收藏,会觉得这是当时的冲动消费,后来才逐渐过渡到了理性甄选。如今,庄诺在买画时,首先考虑作品是否在自己的收藏体系框架内,如果不是,哪怕作品再好、艺术家再热门,他也坚决不收。
▲庄诺在私人银行艺术品鉴会上讲课
对于国内的新生代青年艺术家,他更是有清晰的筛选标准:一是必须要有国内八大美院毕业的科班背景;二是画面要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和辨识度,需要在“第一眼看时就能分辨出是谁画的”;三是艺术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专注力,能抵挡住在有所成之前的孤独与清苦。“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吃苦、能在事业初期沉下心来创作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讲起去年在毕业展期间结识的一位年轻画家,作品极具思考的同时也有辨识度,但其因家庭原因转行,令人惋惜。“哪怕画得再好,如果艺术家离开了职业艺术家的这条赛道,我也不会再收他们的作品。”
反之,庄诺举例了他近年出资支持的青年画家,物质条件极其清贫,但一心只想专研创作。“在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便为他在上海无偿提供了一间足够大的工作室,希望他能坚持创作下去。我认为好的作品往往是在困难中爆发的,名垂艺术史的大师比如梵高、莫迪里阿尼、常玉,都是如此。”
▲在社交媒体上获得过亿浏览量的作品《祷》,庄诺收藏
最近庄诺在美院毕业展上一举收藏了27件作品,其中青年艺术家安琪的绘画《祷》在社交媒体上爆红出圈,更是让他成为新闻报道的的热点。
“我已经是连续三年去看川美和国美的毕业展了,其实一开始我没有留意《祷》,而是在看它旁边的一张作品,但当我在现场又绕了几圈,回头再来看这张《祷》,觉得它的画面很有意思,让人一眼就能看懂——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符号在其中被艺术家呈现得很好,我就立即找到艺术家谈这件作品的收藏,当时完全想不到它会在网上火了。”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
张钊,《格里高尔》,布面油画
庄诺收藏
在庄诺看来,在艺术家的职业生涯早期进行收藏,也可以称之为一场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天使投资”。
“我很早就注意到市场快节奏的发展,所以我支持青年艺术家,一方面让他们能获得更好的成长,一方面从投资效益看,成本也很低,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原始股,收藏行为在这里就等于是天使轮的投资,我们说一个公司IPO或者上市之后能有几倍、几十倍的收益,对青年艺术家的早期收藏亦是如此道理。”
▲2025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学院奖获奖作品
吴菁,《我与我之间,惶惶始终》,布面综合
庄诺收藏
另一方面,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庄诺也提醒新入场的藏家要在市场中仔细辨别信息。“以前收藏作品得去画廊、去艺博会、去艺术家工作室,现在各种线上平台、自媒体让信息获取变得极其便捷,藏家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能盲从流量和网红效应;有些创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很会公关,但长期来看,只有那些真正沉下心创作的艺术家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此外,在多年的收藏经历中,庄诺也观察到了一些现象:“现在精英审美和大众审美是有隔阂的,精英审美也就是所谓的学院派审美,而大众审美依靠的则是互联网传播,但流量对身处当中的艺术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觉得这是要监控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在是流量时代就抛弃传统画廊的营销模式,我觉得还是要相辅相成,应该在线上和线下做一个有机的结合,营造一个艺术生态中的‘O2O’模式。”
▲客厅一角中悬挂着欧阳春的作品《鸿运当头&面朝大海》
可见作品旁摆满了各类艺术书籍
而对于流量造星时代下青年艺术家“一夜成名”的现象,他更是保持了绝对的冷静与理性:“流量时代下的艺术家能一夜成名,这放在二三十年前是不敢想象的,但是作品真正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还要经过时间的验证。这个时间需要10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出他是否能进入美术史。”
他也在此反复提醒新手藏家,要理性看待市场热点,避免冲动消费。
对庄诺来说,艺术品除了具备金融属性和资产配置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精神意义。他回忆起疫情期间,自己每天在家中赏画、研究、喝咖啡的慢节奏时光,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疗愈成了他最珍贵的精神享受。
“我们现在的人把艺术品陈列在家里,也可以是家庭美育的一部分。这些绘画不仅让家中蓬荜生辉,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人的艺术修养。”
▲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大学求学时期的庄诺
庄诺的收藏意识其实很早就已萌芽,他回忆,年少时期家里的两个姐姐就热衷于收集各类来自海内外的糖果包装纸,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庄诺,又在文学的熏陶下受到更多来自艺术界的影响。
▲创业初期的庄诺(右一),2001年
虽然此后投身于房地产与金融行业,但他心中始终保留着属于艺术的“诗与远方”,并开始为自己能做到“开心收藏”而积蓄资本。
“在我创业赚了一些钱后,我真的什么都收,是一个‘杂家’,比如2001年时,我听一个老师讲留声机是老上海文化的代表之一,就心动了,开始研究并且满世界的去收藏,后面竟然累积收了200多台古董留声机。”
▲庄诺家中有一间房间专门摆放古董留声机
▲这些超过百年的古董留声机
在庄诺的悉心养护下至今依然能播放音乐
“其实除了留声机,我还收藏过瓷器、家具、邮票、香水、名酒、名表等等。但我后来意识到,收藏不能做‘杂家’,再优秀的藏家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在某一领域深耕,经过系统研究、成体系的去收藏,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资深藏家。”
当庄诺将重心转向当代绘画收藏后,他更加坚信,艺术品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与追求。“怎样才能把艺术品藏得久?一定要买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只有当一幅画挂在家中,越看越喜欢,才舍不得卖,也才能真正陪伴人的一生。”
▲丁雄泉,《招财猫》,纸本彩墨
庄诺收藏
转而谈及感性收藏与理性投资的关系,庄诺用一句话就做了区分:“收藏,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投资,是买市场感兴趣的东西。”
在采访的尾声,庄诺以专业投资人的理性视角和资深藏家的热忱感性,为新入场的藏家总结了三点现当代艺术品甄选建议:第一,要收藏艺术家创作高峰期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风格鲜明、影响深远;第二,艺术品的来源必须清晰可靠,最好能直接从艺术家本人、一级市场大画廊,或者二级市场的头部拍卖行购得,确保流传有序、源头可溯;第三,藏家要多关注艺术家的权威出版物和美术馆展览图录等,这些都是艺术类藏品重要的学术背书。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有计划可见最后牛牛的手!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