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拍场上半年成绩单出炉,4756万美元的蒙德里安领衔
更新时间:2025-07-15 03:00 浏览量:1
七月的热浪席卷北半球,艺术市场的热度同样攀升。2025年进度条过半之际,国际拍卖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高价拍品频现,千万美元级作品持续涌现,纽约、伦敦、香港三大艺术重镇轮番上演收藏盛宴,共同勾勒出全球艺术市场的活力图景。
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25年上半年呈现强劲势头。国际拍场最贵TOP10如下:
01
彼埃·蒙德里安《构成:大红色平面、蓝灰色、黄色、黑色和蓝色》
成交价:4756万美元
这幅创作于1922年的抽象主义杰作来自李奥纳德及路易丝·里吉奥夫妇的珍藏,曾长期借展给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54x53.3厘米的画布上,几何色块构建出永恒的美学秩序,成为上半年全球拍场最高价作品。
02
克劳德·莫奈《黄昏下埃普特河岸的白杨树》
成交价:4296万美元
莫奈的“白杨树”系列是印象派黄金时期的代表作。这幅1891年创作的珍品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长期展出后,60年来首次现身拍场,经过五分钟激烈竞夺,刷新了该系列拍卖纪录。
03
马克·罗斯科《4 号(两个主色)[橙色、紫红色、黑色]》
成交价:3778.5万美元
这幅1950195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来自巴斯夫妇珍藏,悬挂在他们位于美国克沃思堡住宅的琴室多年。诞生于罗斯科确立标志性抽象风格的关键时期,见证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崛起。
04
雷内·马格利特《光之帝国》
成交价:3491万美元
马格利特以白昼夜景为主题的“光之帝国”系列是他唯一尝试的系列创作。这幅1949年的作品以超现实手法描绘了昼夜并存的奇幻景象,与六年前同系列作品价格持平,巩固了精品的市场基准。
05
巴勃罗·毕加索《戴阿尔勒女郎发型的女子(李·米勒)》
成交价:2801万美元
创作于1937年9月2日的这幅肖像,主角是二战唯一女摄影师李·米勒。作为毕加索长达36年的灵感缪斯,米勒的形象在这幅作品中凝结成艺术史永恒的记忆。
06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婴儿潮》
成交价:2341万美元
这幅1982年创作的压克力油彩作品是超级收藏家彼得·布兰特的旧藏。过去20年间,它出现在巴斯奎特全球多个重要回顾展中,包括布鲁克林博物馆和路易威登基金会的展览。
07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威尼斯女人 I》
成交价:1766万美元
这件1958年铸造的青铜雕塑见证了贾科梅蒂的艺术巅峰。195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亮相,1962年助力艺术家获得该双年展雕塑类首奖,成为战后艺术不可或缺的经典。
08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无题》
成交价:1636.5万美元
创作于1981年的这幅纸上油画传递出原始的、即兴的潜意识力量。自1989年以来一直由同一藏家珍藏,三十多年来不为公众所见,此次重现拍场引发激烈竞夺。
09
雷内·马格利特《人类的权力》
成交价:1593.5万美元
这幅19471948年创作的大型油画体现了马格利特的艺术哲学。艺术家一生拒绝为作品提供合理解释,坚持“只有图像才是重要的”,让观者在视觉谜题中寻找自我答案。
10
格哈德·里希特《科西嘉岛(船)》
成交价:1524.5万美元
现年93岁的里希特被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在世艺术家之一”。这幅1968年的海景作品在饱受折磨的天空下,描绘了海中央一艘孤立的船只,传递出光影之美与存在主义哲思。
2025年上半年的艺术市场繁荣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有着坚实的结构性支撑。新藏家群体的扩张、资本力量的介入以及文化认同的转变,共同构成了推动市场的三大动力源。
新藏家群体持续扩大。佳士得亚太区总裁庞智锋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藏家被对文化遗产的崇敬之情所吸引。”在香港拍场,32%的竞拍者年龄在40岁及以下,是所有地区中增长率最高的群体,这一趋势在2025年得到延续。资本深度介入艺术市场。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纷纷上调泡泡玛特的目标价,资本市场的热情与普通消费者的狂热互相推动。泡泡玛特股价从2025年2月的19.8港元飙升至6月的258.8港元,市值突破3476亿港元,创始人王宁身家随之突破200亿美元。
文化认同推动价值重估。亚洲艺术在全球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25年3月,伦敦苏富比“现当代艺术晚拍”上,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作品《宇宙之眼(在乳白色湖中)》以902.75万英镑(8388万元人民币) 领衔全场,超过最高估价成交。东西方艺术对话成为新常态。佳士得香港2025春拍实现香港与上海的双城联动,汇聚西方现当代大师、日韩当代先锋、中国二十世纪经典及当代艺术代表作品,满足藏家“既能聚焦本土艺术,又能参与全球竞逐”的需求。
在繁荣的表象之下,艺术市场同样暗流涌动。估值高企、周期波动与真伪争议成为悬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考验着参与各方的智慧与眼光。估值泡沫隐忧浮现。艺术品消费逻辑转变。当潮玩从玩具变为投资品,消费本质被重塑。拥有一只限量Labubu成为某种“炫耀资本”,社交媒体上晒玩具成为潮流。艺术评论家观察到:“这已经不是买玩具,是在买阶层认同。”
市场分化趋势显现。在中国古代书画板块,宋元珍本、明清宫廷旧藏等名家古画因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稀缺性,受机构资本与家族办公室青睐,常突破亿元门槛;而普通明清古画由于存世数量较多,流通性逐渐降低,市场表现分化明显。
收藏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品,潮玩、珠宝、经典车等新门类不断拓宽收藏边界。当一只全球唯一的薄荷色Labubu以124.2万元人民币成交,当一辆谢尔比眼镜蛇复刻版拍出99万美元,市场正在重新定义“收藏”的价值内涵。艺术市场的神话仍在续写,资本与文化的交织从未停止。那些穿越时光而来的杰作,静待下一位知音。
课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