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非遗在云端绽放!贵州大学实践队探访安顺蜡染艺术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5-07-15 04:14 浏览量:1
7月12日,贵州大学黔韵知行实践队走进安顺蜡染艺术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传统蜡染技艺的生活化应用与文创魅力。队员们不仅聆听了中国工艺美术师洪福远与蜡染半世纪的情缘故事,更通过直播传播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以多元视角展现蜡染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博物馆的陈列勾勒出蜡染的发展脉络:从承载民族记忆的古老纹样,到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设计,蜡染艺术的蓬勃生命力扑面而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蜡染已突破传统布艺边界,转化为丝巾、帽子、头绳、玩偶、旗袍等时尚文创产品。这些兼具民族特色与实用价值的作品,让千年工艺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博物馆非遗工坊,蜡染手艺人现场演示了技艺全流程:用铜刀蘸取熔蜡,在棉布上精准勾勒传统纹样。队员们跃跃欲试,亲身参与画蜡、浸染、脱蜡等环节,深刻体会每一笔落蜡时手腕力度与稳定性的重要性——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最终图案的完整呈现。
实践队员在走访中了解到,馆内多数蜡染作品均由馆长洪福远亲手创作。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师,他多年来坚持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研,收集传统纹样,始终坚信“蜡染艺术的根脉永远在民间”。目前,洪老正为自己最后几件作品收尾,计划将毕生心血编订成册留存。
谈及与蜡染相伴的半世纪,洪福远向队员们追溯了技艺的发展历程,言语中满是对少数民族蜡染文化的敬意:“他们虽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保持着极高的审美追求,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自豪。”他回忆道,蜡染技艺的规模化发展始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当年在广交会上,充满东方韵味的蜡染作品意外获得国际市场青睐,由此得到国家重视与政策支持。“是国际市场的认可与国家的扶持,让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重获新生。”洪老感慨,从深山苗寨到世界舞台,蜡染不仅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更见证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顽强生命力。
为推动蜡染从博物馆走向消费市场,实践队化身“非遗推荐官”开启直播带货。镜头前,队员们热情展示蜡染丝巾、玩偶等文创产品的制作工艺与使用场景,邀请手艺人现场演示传统技法,为非遗产品搭建起通向现代消费市场的桥梁。直播中特别设置的“纹样故事”环节,通过解读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让传统文化传播更具温度。
古老技艺从不缺乏知音,只需找到契合时代的表达方式。实践队表示,将持续优化直播形式,让蜡染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云端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通讯员 陈雨琦 陈莎莎 毛雨薇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