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艺术都是在勾勒、记录、留住时间▸画说人生◂
更新时间:2025-08-05 15:51 浏览量:1
那些蒙尘的时光在水色中低语,
那些褪色的存在在灰调里显现。
他借画笔凝固尘埃封锁的时光,
他以幽微空间盛放生命的沉思。
他,就是画家侯伟。他的画作,褪去光鲜的色彩,以其高级灰的沉静诗性与对幽微空间的极致探索,超越传统水彩静物的审美边界,进入被称作当代性的生命哲学意涵的探讨范畴。他笔下那些蒙尘的空瓶、散落的杂物、昏黄的角落、历经沧桑的人体,是关于存在、关于时间、关于生命本质的隐喻。就让我们一起观看他的画作、聆听他的创想……
《种子》1991年
水彩 69x104cm
杂物散落时光痕,
布袋收存岁月魂。
种子沉睡旧岁影,
待到春来醒世尘。
《空尘》
水彩 109x78cm
岁月斑驳了痕迹,
时光沉淀了往昔。
旧物缄默藏故事,
银丝缠尽旧空尘。
《滚笼》1999年
水彩 108x78cm
竹笼寂立岁华悠,
旧影斑驳入眼眸。
滚滚红尘皆过客,
心持淡静度春秋。
《尘埃系列·高原母亲》2024年
水彩 165x120cm
高原风瑟岁华悠,
母影如磐岁月留。
包裹琐碎与温暖,
尘埃漫卷韵长酬。
《尘埃系列·硝烟远去》2024年
油画
旧壶斑驳藏旧岁,
残绳旧影忆硝烟。
尘埃落定风烟散,
往事封存待梦牵。
《尘埃系列·凝固的时光》之四 2025年
木板坦培拉 80x60cm
褪去生命光鲜的色彩,
凝固尘埃封锁的时光。
旧物纹理藏往昔脉络,
目光漫过岁月的波光。
1.您是如何与画画结缘的呢?
我从小受母亲影响,她是小学美术教师,那时我五六岁,耳濡目染开始了我绘画的启蒙,从此对绘画的热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2.请谈谈创作经历以及创作心得?
我对绘画的情感很真挚。回忆来时路,应该就是热爱,从孩提到如今,这份对艺术的虔诚追求从未间断。如同一场修行,真的需要真心换真心,并在循序渐进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我的创作不仅受到中西方美学、哲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建立在扎实的学院派基础之上,对造型、色彩和传统的深刻理解,使我能将各种元素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
3.在您看来画画与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果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脱离生活,那么他的作品可能很难生动,因为真情实感不会骗人。跟优秀的演员用真心演戏一个道理。我的绘画观也如此,生活可以说就是我创作的沃土。拿我早期的作品跟现在作比较,风格也是差别很大,虽然都是“尘埃系列”,但是经历的人和事多了、生活环境变了,大到变迁小到空气的温湿度变化,这都会体现在我的情绪里,嫁接到我的画面中。想了解一个艺术工作者的精神世界,就去看他的作品。因为那或多或少有他近期的生活体悟,这不会说谎。
4.您创作的主题有哪些,出于怎样的缘由选择这些主题进行创作?
关于我的创作主题,这和我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会对那些久远的环境、物体,甚至“故人”、“老人”有着别样的敏感,好似能从她们那里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如《猎人》《倾斜的钟》《种子》《老家》《滚笼》《柴禾垛》等一系列绘画作品,一次偶然当我看到角落里,落满了厚厚的尘埃老式油灯,时间突然被具象化了。那神奇的景象瞬间震撼了我——它静静地在那里待了几十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艺术都是在勾勒、记录、留住时间,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语言吗?“尘埃”这二字自那一刻便在我的绘画语言里有了生命。自此我便找到了我的绘画符号即“尘埃系列”。其中既有从人文情怀到哲学思考的递进,也包含着“小见大、一沙一世界”的象征,而点、线、面、几何形,以极简的方式出现在我的画面中,让抽象与具象抹去分界线,再通过丰富的肌理来延伸简约的形体质感,使各元素相得益彰。可以说“尘埃系列”是不断在拓展中迭代的,也在我的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我的符号。
5.未来有什么创作计划?
对我来说,“尘埃系列”会是我绘画路上不断探索的主题。它的可能性还很大,也会很多变。我不想让它受限。大主题不变基础上画面可能会更加纯粹、更简单,也可能有的画面元素会更丰富……可能还是根据作品本身来定,当然这只是一个方向,至于表现在哪里,还要看所处的时代、环境,包括自身不断经历的事件。艺术来源生活,必然要饱含我的真情实感。它跟我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会与我一同脚踏实地走下去,看到“尘埃系列”那就是我,也是我的来时路。
侯伟
教授、画家。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粉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IMWA国际水彩大师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