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画笔绘新景,青春赋能助振兴——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青春手绘·美丽乡村”系列课堂圆满完成
更新时间:2025-08-05 16:13 浏览量:1
近日,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满载青春热情与艺术理想,深入恩施州建始县景阳镇,圆满完成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青春手绘·美丽乡村”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课堂。本次活动以艺术为媒,以乡情为基,通过主题墙绘、美育课堂、环境微改、文化传承四大行动,为景阳镇的山水田园注入青春活力,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在主题艺术墙绘行动中,主要通过组织村民共同参与文化挖掘、设计共创与墙面绘制等行动,既美化了乡村公共空间,又激活了村民的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力。志愿者们化身乡村“美容师”,他们深入村落,走访长者与匠人,悉心采集土家族、苗族的特色纹样与古老传说,让沉睡的文化符号重焕生机。更可贵的是,他们的创作并非“闭门造车”,志愿服务团队们精心组织村民座谈会,倾听大家对“家门口墙面”的期待。从构思草图到执笔上色,处处可见村民与志愿者共同创作的身影。一幅幅融合了清江山水、民族图腾、田园风光的墙绘在公共墙面上诞生,成为凝聚社区情感、展示乡村新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乡村美育教育则立足自然探索与科技实践的融合,通过户外生态研学和代码艺术创作,为乡村青少年们开拓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志愿者们将课堂搬进大自然,带领孩子们沿蝴蝶岩绿道探索,用画笔和文字记录昆虫习性、思考鹅卵石的成因,在山水间感悟自然之美。同时,创新引入“AI赋能美育”的理念,余怀冉老师用代码描绘“清江画谷”的壮丽,深入浅出地讲解编程逻辑,并指导孩子们亲手编写代码创作数字画作,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代码艺术展”让孩子们惊叹于科技与艺术的奇妙融合,为闭塞的山乡打开了通向数字世界的一扇窗。
环境微改造行动聚焦于变废为宝、点石成金。志愿者们联合村民,将废弃的秸秆、碎瓷片、旧石磨、竹筐等材料巧妙利用。生态厕所焕然一新,民族主题壁画跃然墙上,驱蚊植物带来清新;村道边角、闲置庭院则被精心打造成“硒都小花园”,富硒植物与本地花卉在旧物改造的花器中绽放,“硒土花径”、“硒韵庭院”等特色景观让昔日荒芜角落变身兼具生态科普与休闲功能的娱乐空间。
弘扬乡土文化是贯穿始终的灵魂。志愿者们深入清江画谷、蝴蝶岩等景点,挖掘其自然与人文底蕴,为当地旅游精心设计开发了以蝴蝶岩为原型的布偶、以清江山水为灵感的丝巾等系列文创IP样品,为文旅融合播下希望的种子。同时,积极拥抱数字浪潮,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发布短视频,生动展现墙绘创作过程、美育课堂瞬间、微改景观成果以及当地风土人情,让景阳镇的美丽蜕变和独特文化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飞向更远的地方。
此次“青春手绘·美丽乡村”行动,以艺术为纽带,紧密联结了青年一代与乡村大地。正如团队负责人王刚所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画笔和颜料,更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许。看到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光彩,看到废弃角落焕发新生机,这正是青春助力乡村振兴最动人的诠释。艺术的种子已在景阳镇播下,我们期待它生根发芽,持续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