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飙至8.6分,《浪浪山小妖怪》票房破2亿!艺术总监陈廖宇:做自己,做不一样的妖
更新时间:2025-08-06 09:55 浏览量:2
2023年,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首部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一经推出,火爆全网。那个在浪浪山辛苦“打工”的小猪妖,曾让无数人感动落泪。
两年过去,浪浪山的故事还在延续。
8月2日,《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打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讲述了发生在“平行时空”的全新故事: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四只无名小妖假扮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荒诞喜剧之旅。
截至8月5日晚,票房累计破2亿,豆瓣评分8.6分,“无名之辈”小妖怪的故事再一次击中观众内心。
电影内外,“反套路西游”在传递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又有着哪些读者不知道的创作趣事?潮新闻记者专访了《浪浪山小妖怪》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
官方剧照
潮新闻:《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与口碑双爆,您之前有没有想到?
陈廖宇:可能跟之前我们做《中国奇谭》短片时候的心态是一样的,就是对自己作品本身的质量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另一方面,作为创作者,我们对市场反馈、票房等,不会做过多的预设。如果太在意票房与社会反馈,反过来可能会对作品创作带来影响。创作的时候,我们还是保持着比较单纯的状态,希望它有个好结果就好。我相信一个好作品它不会被埋没,我也会充分相信观众的判断。
潮新闻:电影讲述了没有光环,籍籍无名的小妖的取经路,您说这个故事是“对《西游记》的补写”,为什么会构思这样的故事?
陈廖宇:其实,找到根上,跟我们做《中国奇谭》短片项目时候的创作宗旨和指导思想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做别人做过的题材,但是必须要有自己新的角度、新的理解。
当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於水导演提出用西游记的空间来编一个新的故事。如果他提出的不是这个角度,这个故事也不会诞生。当视角放在以前各种版本都未曾表现过的一群无名小妖怪身上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刚才,我坐在办公室里抬头看了一下《中国奇谭》的海报,那句“遇见不一样的妖”的slogan也好适合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给观众呈现的,就是与之前遇到的妖都不一样,它们不是一听就比较坏的“妖魔鬼怪”,而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妖”的另一面。
官方剧照
潮新闻:很多观众反映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热血搞笑的小猪妖,也有从话痨变得沉默的黄鼠狼精等等,您觉得为什么《浪浪山小妖怪》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陈廖宇: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在孙悟空身上,又新编了个孙悟空的大英雄故事,或许观众也会有共鸣,但是特别直接的生活共鸣可能会少一点,因为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无名之辈。
我们塑造了4个反差很大、不同性格的小妖怪,观众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特质,也可以理解为不同人身上的一个侧影。比如,可能有人说自己就像黄鼠狼精,刚毕业的时候很活跃,工作两年之后也变得不爱说话了。电影里的各个角色,观众很容易在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身边人里找到对照,所以大家能产生共鸣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我觉得电影不能仅仅停留在共鸣上,电影中的角色要代替观众完成某种精神上的目标。比如说我们心中曾经掠过那么一丝勇气,但在现实中又很难真正去贯彻和落实,但小妖怪替自己做到了,我们会由衷感谢这份决心和勇气。
官方剧照
潮新闻:从《小妖怪的夏天》到《浪浪山小妖怪》,篇幅、故事在变化,您有对哪些部分或者角色做出调整吗?
陈廖宇:其实,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很在意、很担心的一件事,也是於水导演不止一次提到的,就是电影里的小猪妖与短片里的小猪妖是略有不同的。
短片里的小猪妖,性格相对来说软弱一点,它是大王洞里的一个小职员,背负着很大的KPI,整个过程中它一直是一个承受者,一直试图在规则下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观众会觉得它好不容易啊。
但是,电影需要更复杂的故事情节、更强烈的矛盾冲突、更复杂的人物关系,这样都要求我们的主角不能再太弱太被动,电影里小猪妖的主动性更强。
整个创作过程中,小猪妖的性格前后有过很多版本的调整,要主动也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因为它还是一个底层小妖,不是说有多大能耐,但也不是说蛮不讲理。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各有性格,只是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去承担不同的任务而已。
电影上映之后,我们也会看观众的反应,还好我们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官方剧照
潮新闻:在《浪浪山小妖怪》中,电影的英文名是“Nobody”,这四个小妖怪也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会这样安排?
陈廖宇:因为我觉得全世界这么多人,真正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不会留下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人是这样,小妖怪也是。
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个人他的喜怒哀乐,他背负着什么样的家庭重担,他自己又有着什么样的梦想?在面临某一个困境的时候,是什么思想在指导着他,他做出了什么选择,他又承受了什么?
生活中,我们遇见的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哪怕是路人,实际上他身上可能都有一个像小猪妖这样的故事,所以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
官方剧照
潮新闻:如今“国风动画”已经成行业热点,《浪浪山小妖怪》有什么不一样的艺术特色?
陈廖宇:我觉得,对于艺术特色,我们没有仅仅停留在画面和笔墨本身上。
电影画风的核心基于两点:气质契合和文化表达。在传统二维手绘笔墨意蕴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融入更多光影、色彩、透视等,创造真实可信的银幕空间。
观众看了电影之后,可能会发现好像从头到尾都是绿色,因为场景大多是在山林之间这种自然环境,但绿与绿之间是不一样的,变化非常多,有非常细腻的光影。但在惊叹笔墨非常独到,非常有艺术感的同时,不能完成不了叙事的任务。我把它总结为两句话,好好讲故事,讲个好故事。一切东西为叙事服务,我们希望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人物、情感方面。
另外,我们特别在意电影的声音处理,说实话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电影的声音指导张金岩老师、作曲袁思翰老师等,都是在各自行业里特别厉害、特别专业的人。我们追求把电影声音的格局、细腻的表现力,辅助剧情把外在的故事与内在的情感,都很好地传递给观众。
官方剧照
潮新闻:这些年中国动画电影屡出爆款,您觉得当下的中国动画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陈廖宇:我作为一个具体的创作者,其实很难去指点或者总结中国动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或者发展方向。
非要说的话,我觉得一个好的趋势就是“多元化”。这几年,国内真的出了很多优秀的动画片,但对于创作者而言,更多的要去想怎么做出更多元作品,从而带给观众更丰富的体验。
“大片”可以做得很好,一些成本低、规模小的动画电影也有机会在自己的范畴内做得特别好。我觉得一个行业只有它发展得丰富多彩的时候,它才可能蕴藏着最大的可能性和最强的生命力。
官方剧照
潮新闻:在电影的幕后,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故事吗?
陈廖宇:大家可能以为《浪浪山小妖怪》是因为《小妖怪的夏天》的成功才决定改编成长片,实际上不是,两者基本属于同步开发的项目。
事实上,我们在4年以前,就是於水导演把这个短片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大家就觉得这个短片很有发展成长篇的潜力。当时《中国奇谭》的制片人崔威就让於水导演做短片的同时,去构思电影的故事。
另外,值得讲一讲的故事是,我们团队里有很多热血的动画人。
因为这个电影,最大挑战之一是将独特的作者性手绘画风融入工业化流程,统一不同美术师的绘画效果就花费了大量精力。因为找一两个画师画成这样的水平和风格,那是可以的,但是要找几十个画师画几千张,能统一到一种风格上来的,行业里的人一看就知道你这个活不好干。
所以,我们在做电影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团队力量。其中一个美术伙伴,就是看到招聘启事后,背着行李从外地来到公司面试的。他说看到喜欢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要做成长篇,自己当时就意识到“这就是我想干的事”,所以他就非常坚决也非常自信地,直奔公司应聘,每次大家提起这段故事都很感动。
说实话,整个过程大家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不停地有人进来有人离开,最后才达到了电影呈现的效果。我也想借这个机会,特别感谢每一位参与过的合作伙伴。
官方剧照
潮新闻: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总结,《浪浪山小妖怪》真正想告诉观众的是什么?
陈廖宇: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其实,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你我都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