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回到延安:“你为什么还要去延安呢?”

更新时间:2025-08-06 01:31  浏览量:1

蔡妤在西北局纪念馆为参观者讲述延安故事 受访者供图

“1940年冬天,凛冽的北风携着军事包围、经济封锁、自然灾害,向着延安猛扑过来。为了坚定抗日军民信心,传递党的声音,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自己的广播电台……”近日,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来自陕西代表队的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蔡妤以《红色电波中的胜利回响》为题,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的故事。革命圣地延安感人的红色故事以及讲解员深情的讲述,打动了无数观众。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从精神传承到制度探索,从绝境重生到走向胜利,延安以其独特的历史际遇,成为中国革命从艰难走向辉煌的转折点。从1935年到1948年,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凤凰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革命旧址星罗棋布,成为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指引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奋勇争先、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延安西北局纪念馆的窑洞窗棂,散在那一盏盏煤油灯上时,我总会想到80多年前,就是这煤油灯点燃的那束束暖光,照亮了无数个深夜里的文件、地图和不眠的身影……”在西北局纪念馆工作的10年间,蔡妤与上千件文物“对话”,它们像沉默的讲述者,把红色延安的故事、把穿透时空的抗战精神,一点点刻进她的心里,并通过她的讲述,走进众多参观者的心中。

红色是延安的底色。抗战时期,延安缺衣少食,却成了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灯塔”。据统计,全面抗战后的两年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多达4万余人。在物资短缺、食物匮乏、水源紧张等异常困难的生活条件下,爱国青年在当时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马克思列宁学院等30余所窑洞大学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坚定了信仰,在民族革命的斗争中开辟出人生新境界。

因为这里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力更生,有“官兵一致、军民一心”的鱼水情深,更有“为了民族解放,万死不辞”的家国担当。“这些都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进柴米油盐的坚守、刻在一言一行里的赤诚。”蔡妤说。

当时的延安也是抗日歌曲的海洋,有学者这样评价:“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千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

“万重山,难又险,延安吃的是小米饭,穿的麻草鞋,你为什么还要去延安呢?”在工作中,通过一个个故事和讲解,蔡妤告诉每一位参观者,“是因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真理的光辉、民族的希望,让这片热土成为团结进步、抗战到底的象征。”

“窑洞里的光,既照见来时路,也指引向远方。我试着把延安的故事放进时代语境里讲,比如给年轻人讲‘大生产运动’,会联系到今天的‘奋斗者精神’——当年开荒种地是为了活下去,现在攻坚克难是为了活得更好,本质上都是‘自己动手,自己创造’。”蔡妤努力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讲述者和传播者,让走进延安的人都能带走一份感动、一股力量,无论走多远,都别忘了为什么出发。

延安,从革命时期的绝境重生到建设年代的攻坚克难,延安精神赋予人们破解具体问题的方法论,也成为支撑民族前行的精神脊梁,让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昂扬的斗志和与人民同行的自觉。走进延安,不只是走进一段历史,更是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让人们在触摸过往中汲取力量,在感悟初心时明确方向。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