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遇“践”青春——安徽艺术学院“艺路童行”支教团扎根地方深化艺术普及
更新时间:2025-08-06 16:17 浏览量:1
“暑期去哪儿?”“三下乡!”这是安徽艺术学院“艺路童行”支教团成员们掷地有声的回答。佛子岭镇的山村里,需要艺术的甘霖滋养孩子们的心田;象牙塔里的青年学子,更需要踏上乡土大地,在与山里娃的朝夕相处中淬炼初心、增长才干。
作为安徽艺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品牌项目,“艺路童行”始终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指引,让播音、音乐、舞蹈等艺术种子在皖西山区扎根生长。支教队员们带着专业技能走进课堂,用绕口令激活乡音里的表达欲,用古筝弦震颤对美的感知力,用舞步跳出对生活的热爱——这既是文化下乡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书写的青春答卷。
如何让艺术支教常做常新?安徽艺术学院以“艺路童行”为切口,给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鲜活答案:将校地共建的“根”扎得更深,让专业服务的“叶”长得更茂,使师生成长的“果”结得更实。当孩子们的画作里开始出现远方的舞台,当支教学子的教案里融入乡土的韵律,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正让“三下乡”的意义在艺术与成长的交响中愈发厚重。
深夜来电:未赴之约已充满期待
“老师,你今年还来吗?我把古筝练熟了,就等你来听呢。”2025年6月,一个寂静的夜晚,安徽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陈宇的手机突然亮起,屏幕上显示的是来自六安的陌生号码。“喂,老师在不?”深夜11点的来电里,孩子带着睡意的声音穿过信号杂音,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支教团成员的心里漾开层层涟漪。这份跨越四季的牵挂,正是安徽艺术学院“艺路童行”项目扎根乡土、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
“去年结营时说‘明年见’,孩子们真的记了一整年。”陈宇翻着通话记录,里面存着近一个月来自六安佛子岭的17个未接来电,大多是深夜打来的。她还记得2024年夏天离开时,五年级的小女孩攥着他的衣角问:“老师,你手机会换号码吗?我怕找不到你。”如今,那个总躲在后排的女孩,会用妈妈的手机发语音,和支教团的成员分享“新学的画画技巧”“教室后墙的牵牛花又开了”。
这样的惦念在支教团里不是个例。舞蹈学院王心蕊的微信里,存着孩子们发来的“云汇报”——穿着校服的男孩和女孩对着镜头跳着她教的《映山红》,动作虽不标准,却带有豁出去的认真;传媒学院陈子怡曾收到过一个小礼物,里面是26张手写明信片,每张背面都画着麦克风,最末一张写着:“老师说大山里的声音也能传到远方,我们等你来带我们练习。”
佛子岭镇中心学校的老师将孩子们的期待看在眼里:“孩子们总在课间讨论‘今年的老师会不会教街舞’‘能不能再排一次课本剧’,黑板角落的倒计时牌,写的不是暑假,是支教团到来的日子。”这份期待,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课程等待,成了孩子们心里关于“陪伴”与“成长”的约定。
纸上情长:第一批支教留下的温暖印记
八月的风吹过佛子岭,第一批支教成员结束即将离开之际,传媒学院钱勇的办公桌上堆起了厚厚一沓信。其中一封来自六年级学生黄梦珊,信封上画着个戴眼镜的卡通男孩,正是支教团里的钱老师——
帅气的钱老师:
钱老师,谢谢您这一个月陪我踢球、排节目。您说努力会再相遇,我们会好好练习,等明年更好的您回来,真喜欢和您一起看晚霞。我们都在努力呢,祝老师未来可期,一定会再见面!
(正在上舞蹈课的支教课堂)
信的末尾,还粘着一片被压干的银杏叶,旁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钱勇看着信红了眼眶,这个在学校里总被说“太严肃”的男生,在支教日记里写:“原来被一群孩子放在心上,是这样沉甸甸的感觉。他们教会我的,比我教给他们的多得多。”
这样的双向成长,在支教团里处处可见。带孩子们做手工的设计学院代硕霖,回校后主动学习了“非遗传承课”,想下次教孩子们用竹篾编小灯笼;教绘画的宋圆中,把孩子们的作品整理成电子相册,成了他专业课作业里最打动人的部分。“以前觉得‘老师’只是个称呼,现在才懂,那是要对260双眼睛负责的重量。”队员们在分享会上发言的话,道出了实践育人的深层意义。
薪火相传:让美育种子在乡土上扎根
这个暑期,安徽艺术学院的师生以其专业的艺术素养和满腔的热情,为我校学生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他们不仅教授绘画、音乐、舞蹈、乐器等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身的行动和热情在山里娃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佛子岭镇中心学校党委书记赵复琼点赞道。“孩子们的信和电话,是‘艺路童行’最好的成绩单。”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文兵在支教慰问交流会上的话,点明了项目的初心。自2023年校地共建以来,该校已组织五十余名学子深入佛子岭,挖掘当地水库文化、采茶习俗、民间小调等特色,将其融入播音、音乐、舞蹈课程:用贯口讲水库建设故事,用古筝弹改编的当地小调,用舞蹈再现山间劳作场景......这样的实践,正是学校落实“三下乡”精神、深化实践育人的缩影。
“支教学子们扎根基层,在孩子们心里种下艺术的种子,这不仅是‘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生动实践,更架起了连接高校与乡村的桥梁。”陈文兵来到佛子岭镇中心学校慰问支教第二批成员,“要带着真情去,捧着真心教,在乡土里汲取养分,在孩子们的笑容里坚定方向。你们播下的不只是艺术技能,更是改变未来的希望。”
如今,佛子岭镇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室中,支教队员正调试着古筝,窗外蝉鸣阵阵,仿佛已裹挟着孩子们合唱《萱草花》的清亮歌声。那些深夜来电里的惦念、信纸间的约定,都将在这个夏天生长为新的故事——关于艺术如何点亮山乡,关于青春怎样反哺土地,更关于一群人与一座山之间,未完待续的“艺路童行”。
这场奔赴并非夏日限定。该校已将佛子岭镇中心学校设为实习与就业基地,在暑期集中支教之外,同步开启周末常态化美育服务,让融入乡土特色的艺术课程从“短期陪伴”变为“长久滋养”。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化,这支青春队伍正以扎根的姿态立足皖西服务村镇,让艺术的种子在佛子岭持续生长。这既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更是一段永不褪色的“艺路”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