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平——2025 第七届伦敦艺术双年展推荐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8-06 19:02 浏览量:1
前言
2025年第七届伦敦艺术双年展作为全球艺术盛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新展示与思想碰撞的国际舞台,更成为推动艺术与社会深度互动的重要平台。本届展览汇聚了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不同文化魅力,促进国际间艺术交流与互鉴,同时激发艺术家灵感,为全球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此背景下,多位中国书画家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与创新活力。
徐茂平,男,一九五五年生,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赴日本东京留学。现居上海,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员、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会员、上海市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监事等。
作品曾入选:
日本东京留学生美术大展、在日中国美术家作品展、日中联合展、庆香港回归国际华人美术精品展、沪澳二地美术家作品联展、亚细亚国际水彩画展、中国-意大利油画名家十二人展、中国-意大利抽象画家四人展、香港“海港城”美术馆开馆邀请展“中美艺术家双人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美术大展、上海市海归艺术家“归思展”丶中国艺术家国际巡迴交流展一一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展、法国卢浮宫:温度一一当代艺术展、2024法国巴黎奥运国际艺术交流展等。作品曾获金奖、一等奖、优秀奖、佳作奖、二等奖等。
主要的个人画展为:
日本东京举办过四次个人画展、香港“虚与实一一徐茂平绘画展”、上海“梦縈水乡一一徐茂平水乡创作的心路历程”展、“魂系长城一一徐茂平长城作品展”、“徐茂平现代绘画展”、“传承.交融.拓变一一徐茂平的绘画艺术展”、"徐徐回眸一一徐茂平从艺四十年回顾展"等。
作品曾被美国、英国丶意大利、日本、荷兰等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国内外收藏家或友人收藏。
《濛濛月晕》<布面油彩>150x120cm 2005年
解读徐茂平
一一倪波路
徐茂平在他的绘画中呈现的是一位21世纪世界旅行者自身的个性。随着他的风景画变得日益抽象,画家独特的风格也变得日益鲜明。凭借多年严格的技能训练,凭借对丰富的精神语汇的编排,徐茂平达到了----如果说他取得了成就的话----一种高妙的美学境界,这种美学境界源于对中国传统的提炼和在绘画抽象化上的创新。他既没有以缺乏系统训练的软弱的中国毛笔描绘传统的内容(诸如水牛、飘拂的杨柳、载着垂钓老翁的小舟、桃子和昆虫之类),也没有在宣纸上用水墨率意挥洒所谓的西洋抽象画。他没有简单模仿前辈或者前辈的前辈,如同那些缺乏创意的画家那样墨守成规。相反,在吸收传统精粹的同时,徐茂平大胆地将目光投向未来。
画家聚精会神,倾力挖掘那些使作品出彩的基本要素。那不是把绘画装饰得优雅华美取悦于人,不是追求所谓的漂亮。那是注重对比技巧,目标是让用心打造的画面效果,看上去如同“古书上的蛀洞、鸟的爪印、漏水的天花板上的痕迹”那样浑然天成。笔触的强度和质感、臂力和腕力的运用,都不是直白地呈现出来,而是让观众从画面的感受中推想得知。那投射到画布上的能量,让观众对画的领会超越眼睛所看到的景象。那色块,时而轻盈时而凝重,时而宽大时而细小,看似粗糙随意,却如同从天上放飞出来一般,所谓天然去雕饰。这位成熟的艺术家只是在含蓄地暗示他的创造力。
《雾漫山嶂》<布面油彩>150 x 120cm 2005年
非同寻常的艺术洞察,只能来自多年的观察和多年的绘画实践,而后者更加重要。庄严有力的作品是画家个性和全部艺术成就的反映。在这里徐茂平展示了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在色彩编织和空间处理上,徐茂平继承了前辈大师,但他并没有拘泥于前辈大师。不妨说是徐茂平把风景画从传统带入了21世纪,因为他给风景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精神。作品所浮现的力量和气韵,与其说是徐茂平从对西方的体会中得来,毋宁说是从他处身的这个时代得来的更为确切。
从徐茂平绘画的色彩编织、绘画主题以及空间的深邃和宏大,可以看到宇宙的辽阔和威严。画家达到的是这样的境界,画面的一切仿佛都如同天上放飞出来一般自然浑成。他绘画上那种戏剧性的明暗对比、抒情诗般的色彩运用、密不透风的肌理和抽象构造,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对于当代艺术巨匠们,徐茂平可谓浸润甚深,所获良多。
作者系意大利外交家·博士.学者·艺评家
《盛放》90x90cm2019年
传承.交融.拓变
龚心瀚
徐茂平是我颇为熟悉的画家。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时茂平还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是一个才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我就看过他的作品,当时沿袭了“俄罗斯派”的画风。时光荏苒,转眼间数十年,茂平也已是个年届古稀的人了。而他的作品也有了很大的跨越,从原先的传统具象走向了现代抽象的领域,呈现在面前的已经是有着鲜明个性特色、烙有独特个人风格特征的作品了。我为茂平数十年辛苦耕耘所获得的艺术成果而高兴。
《曙光初照》<布面油彩>120×150cm 2007年
当今的艺术越发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各种艺术流派、艺术样式争奇斗艳,精彩纷呈。绘画领域也不外如此。艺术家们为求得自己的艺术个性殚精竭力,苦苦探求,但真正能找到自己的个性语言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故这些艺术的忠实信徒们在这条不归路上前赴后继,辛勤跋涉,壮心不泯,精神可嘉。茂平亦同当代的有自己追求的艺术家们一样,数十年来在绘画上艰苦耕耘,上下求索,摸索着走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
《蒸腾》90x130cm 2017年
绘画走到了今天,以后的路究竟如何走下去?这确实是横亘在每一个艺术家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当今的艺术家们有的走向了装置,有的搞起了影像,有的迷恋于行为艺术,有的则沉湎于多媒体艺术等,不一而足。继续在绘画的领域里跋涉、耕耘,已是困难重重,确乎面临一种难以走下去之苦。该搞的绘画形式似乎都已被挖掘殆尽:你所想到的形式前人早已搞过,你的新发现实际上人家早已涉足,你本想出新,回头一看已经步了人家的后尘。作为西洋绘画,从古典传统到当今的后现代、当代绘画,该走的都已经走过来了。所以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来,极非易事。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这同时也是对每一位当今坚持绘画艺术的艺术家们的严峻挑战。茂平接受了这个挑战,一直以来,他苦苦探索,硬是一步步走了过来。
《云蒸霞蔚》150x400cm 2016年
茂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上海戏剧学院接受了绘画的科班训练,打下了日后创作的基本功底。这些早期的传统艺术教育,为他以后的艺术创新筑起了根基。茂平的八十年代赴日留学,则使他大开眼界,让他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并零距离地接触到了世界大师们的大作,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他真正意识到“艺术贵在个性”的那一刻起,实际上就是他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个性之路探索的开端。茂平就是从那时起的几次蜕变,使他的绘画个性语言得到了升华,艺术境界得到了攀升,而他的艺术符号则更加鲜明而富有特色。我浏览了徐茂平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凤凰涅槃后的作品,最为可贵的还是他独特而又鲜明的个人风格:色彩绚丽而又趋于沉静,风格奔放而又不失严谨,色调和谐而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从画面中凸现出来的内涵底蕴,则是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使西洋的艺术形式和中国文化内核的交融、渗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异的表达作者感悟世界的艺术语汇。
末了我除了对他数十年来的耕耘表示欣慰并表祝贺外,当然我想有更大的期望有待于今后:在自成面目的基础上创新,突破,再创新,再突破,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作者为中宣部原副部长)
《青春的召唤》<布面油彩>90x90cm 2013年
《即兴》90x90cm 2013年
《跃动》
《煌》<布面油彩>90x90cm 2013年
绿色水鄉 60x50Cm 2004年
《缭绕》90x130cm 2017年
《红色随想》120x80cm 2013年
《飞流直下》<布面油彩>200x100cm 2011年
《蓝色交响》200x100cm 2012年
《中国戏曲》(之三)<布面油彩>100x80cm 2010年
《记忆之断片》150x50㎝ 2010年
《色韵》<布面油彩>120x80cm 2011年
《磅礴》<布面油彩>160×110cm 2018年
《远古之幽思》<布面油彩>200x150cm 2007年
《色韵》(之三)<布面油彩>120x80cm 2015年
《风雨如盤》<布面油彩>150x200cm 2006年
《混沌》<布面油彩>200x600cm2006年
《涧》<布面油彩>150x120cm 2011年
《滂沱》200x150cm 2017年
《岁月之痕》<布面油彩>120x150cm2006年
《向西贝柳施致敬》
《我的乐章》(之一)<布面油彩>120x150cm 2008年
《泉.源》(之三)<布面油彩>150×120cm 2012年
《淋漓》200x150cm 2010年
《天地玄黄》200X150cm 2010年
《曙》<布面油彩>60x50cm 2006年
《红色旋律》<布面油彩>60x50cm 2001年
《长城放歌》<布面油彩>150x200cm 2004年
《夕照》<布面油彩>150x200cm 2005年
《涅盤》(横幅)<布面油彩>250x1000cm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