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陈佩斯在《人民日报》撰文:13年《戏台》背后的艺术坚守

更新时间:2025-08-07 10:18  浏览量:1

当剧场灯光亮起,71岁的陈佩斯站在舞台中央,用一篇《人民日报》文章,为喧嚣的娱乐圈注入一剂清醒剂。

8月7日,《人民日报》第20版刊发陈佩斯署名文章《"长期主义"就是"戏比天大"》,这位电影《戏台》的导演兼主演,用质朴文字揭开13年创作背后的艺术密码。文中,他将当下流行的"长期主义"与梨园行"戏比天大"的传统理念相呼应,坦言为一句台词推敲半宿、为一件道具考据数月的执着,实则是对艺术最本真的敬畏。

"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糊弄观众。"陈佩斯在文中强调,无论时代潮流如何变迁,艺术创作的底线不能失守。这种掷地有声的宣言,恰如他在电影《戏台》中塑造的戏班班主,面对强权枪口仍坚持按老规矩唱完《霸王别姬》,用艺术尊严对抗荒诞现实。

一、十年磨戏:在反复雕琢中寻找艺术真谛

从话剧到电影,《戏台》的创作之路整整跨越十年。陈佩斯回忆,2016年首演时从未想过这部作品能持续打磨至今。每次演出后,团队都会根据观众反馈调整节奏——观众没笑的段落立即重写,效果突出的桥段继续优化。这种"带活气儿"的创作状态,让《戏台》始终保持新鲜生命力。

电影版中,陈佩斯对结尾进行颠覆性改编:原本昏睡至终场的真霸王提前苏醒,与假霸王在台上展开激烈对峙。这一改动不仅强化了喜剧冲突,更将故事升华至对艺术尊严的探讨。当戏班众人在炮火中坚持唱完原版《霸王别姬》,银幕前的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戏剧张力,更是普通人守护精神家园的悲壮抗争。

二、文化根系:喜剧的灵魂深植传统土壤

在陈佩斯看来,真正的喜剧绝非简单逗乐,而是要传递对社会有意义的价值。他特别提到《戏台》中戏箱的细节——这个承载千年梨园规矩的道具,拍摄前团队花费数月考据其历史渊源。"喜剧冲突必须从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他在文中写道,从春秋时期"优孟衣冠"的讽谏传统,到今天舞台上的嬉笑怒骂,中国喜剧始终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基因。

这种文化自觉贯穿于《戏台》创作始终。影片中京剧唱段、戏服规制、后台礼仪等细节的精准还原,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为故事增添了厚重质感。正如陈佩斯所言:"修剪枝叶可以,但刨了根,树就活不成。"

三、观众为师:舞台上的实时反馈是创作养分

2001年回归舞台时,陈佩斯曾担心观众遗忘自己。但当灯光亮起,台下观众的反应瞬间打消了他的顾虑。话剧舞台的即时反馈机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观众的笑声、皱眉甚至打哈欠,都化作修改剧本的依据。"舞台就是你付出真心,它还你精气神。"这种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让《戏台》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的生命力。

从胶片电影的严谨、电视剧的普及性,到话剧的现场感染力,陈佩斯在不同艺术形式中自由游走。此次《戏台》电影版融合话剧筋骨、舞台即兴与电影镜头语言,正是他多年艺术探索的结晶。"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里头得装着真东西。"在算法主导娱乐的当下,这种创作理念显得尤为珍贵。

四、资本浪潮中的艺术坚守

《戏台》的成功背后,是13年五次撤资、抵押房产的坚持。面对投资人"老古董"的指责,陈佩斯始终坚信:"戏比天大,我跟观众过得去就行。"这种不为资本折腰的态度,在影片中具象化为戏班众人面对枪口仍坚持演出的场景,引发无数观众共鸣。

上映五天票房突破2亿、豆瓣8.0的评分,印证了艺术真诚的力量。当71岁的陈佩斯在谢幕时转身离去,舞台上留下的不仅是掌声,更是对浮躁娱乐圈的深刻启示——在追求速成的时代,唯有坚守艺术本真,才能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真正的经典。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