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三年前的回旋镖击中经济上行的美 但今天的青年艺术家还能做什么?- 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8-07 18:12  浏览量:3

新星星艺术

还记得那个被“经济上行”光环笼罩的艺术界吗?

彼时,艺术界遍地开花,艺术奖也是 鳞次栉比。“一夜成名”的希望催生着无数青年艺术家们的明星梦,仿佛只要在创作中耐心等待,总会有“贵人”从天而降。

而今,坚持?转行?开拓副业?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度过经济的下行期?我们还有必要支持上班了的艺术家吗?

三年前,经历了特殊时期和经济紧缩,第十二届新星星艺术奖的评选被迫暂停了;而在三年后,新星星艺术奖重启,10位提名艺术家的作品在黄山·域见秀里展出,这一计来自经济上行期的回旋镖也带来了青年艺术在今天应该如何继续前行的生存智慧——“存在的对立面从来不是非存在,而是坚持存在”。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评论报道。

经济的齿轮逆转, 当代艺术的动力系统正在失灵。

艺术节、艺术奖、艺术机构 在近几年内大量关停,艺术家的“贵人”们也在“经济下行”的生存面前陷入自身难保的泥沼。当年怀揣着炽热梦想的艺术家们而今也在生存焦虑面前更多了几分清醒,即使是那些被选中 “天命” 的获奖者,也难再做出全职做艺术的选择, “被提名前找到新工作,因上班迟到参会”的现状实在地折射出 青年艺术家的现实焦虑——如何 生存才是创作的第一前提。

当下行的经济不是短期内可以扭转的现实,艺术究竟如何才能有未来?

如今,暂停了三年的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回归,这计来自三年前的回旋镖似乎也带来了当下艺术该如何继续出发的可能性答案。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入围TOP100

第 12届 新星星美术奖 在安徽黄山 ·域见秀里举办,包括 曹志昊、陈佩华、黄杰、郭定奋、贾倩、李子然、孙天阳、杨云杰、张振、郑宇在内的10位提名 青年艺术家折叠了三年创作历程的数件作品在云起艺术空间中展出。

在2021年的最后,100位艺术家的入围名单便已经由新星星公众号发布。3年后,当新星星发布提名展名单并与艺术家们联系时,有些艺术家以为本届奖项早已结束,有些甚至已经忘记了这回事。

新星星艺术奖颁奖现场

但新星星并没忘。在新星星CEO李安琪的心中,重启是对12届新星星投稿艺术家的责任,是对新星星艺术奖完整性的延续,更是整理行装出发新征程的起点。而在这三年里,新星星也不断在艺术家群里和公众号上发布项目和活动,保持着和艺术家们的联系与合作可能。

诚然,短短3年仿佛跨越了世纪,“事件”前后,一切都决然不同了。它涉及的是我们藉以看待并介入世界的架构的变化,或者说看待生命的态度。但变动的背后却也储藏着抵抗流动与消解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展示、思考、讨论这些横跨三年的艺术作品。

步入以“万物漫游中“为主题的提名展展厅,不同于往届“选出100名年轻艺术家举办一场艺术盛事”,本届提名展从“即时”到“沉淀”,将时间维度拉长至暂停的三年,不仅仅展示当代青年艺术“谁在创作”,更是深入探究在特殊的三年里,这些艺术家是如何思考、如何成长、又是如何转变的。

这使本届新星星超越了常规的艺术奖项提名展,更像是一次关于青年艺术家在时代变局中个体成长与艺术韧性的专题文献展,为新星星奖的重启赋予了独特的历史视角,也让本届的评选在过去与当下的对话间获得了艺术家个体发展情况的参考,以衍生出如何让新星星更好帮助艺术家未来发展的多元议题。

在评审会议的开始,评委们便有所争论:已经找到“工作”的艺术家是否要被排除在外?他们是否不够坚持?未来是否还有时间创作?把这个奖颁给TA会不会是一种浪费?

新星星评审团终评导览现场

在新星星奖暂停的三年里,提名艺术家们或还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或迫于生计的压力从事艺术领域之外的工作。时隔三年的生活选择让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焦虑赤裸裸地具像化。经济下行的现实成为艺术理想的重压,作品未必能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艺术市场的低迷也让很多艺术创作者难以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让尚在成长中的艺术行动本身难以为继。

在这种情况下,像新星星艺术奖这样的平台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跨越经济瓶颈的跳板,让他们的创作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得到更多的资源和认可,在这个变幻莫测的艺术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归属感,并更清楚地锚定艺术为何而前行的原因。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年度艺术家 郭定奋发表获奖感言

就像是本届新星星艺术奖年度艺术家获奖者郭定奋在获奖时坦言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学艺术”,但新星星奖对八年艺术创作时间和精力投入的认可,更让他坚信必须认真地对待艺术:“看到有人从我的作品中得到力量或者得到安慰我非常高兴,艺术这条路不好走,这个奖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

而正是这一份奖项背后所承担的对青年艺术家的影响力,这位年度新星何以决出就更显重要。

每届新星星艺术奖的入选作品,都是从数以千计的投稿中经过初评、复评、终审等多个环节层层遴选而出,最终产生获奖艺术家。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奖项对艺术水准的高要求,也体现了评委们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

新星星评审团终评导览现场

本届新星星艺术奖评审团延续了自2019年的常设体系,强调学术与批判力量,由艺术史学家吕澎担任学术总监,并领衔杜曦云、蓝庆伟、何桂彦、胡斌以及王春辰共同组成。五位评委基于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专业领域以及个体经历所形成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

首次参加新星星评审的策展人杜曦云以艺术的真诚作为第一标准,希望新星星艺术家的作品能够触及当代生存的痛点,而非泛国际化的装腔作势。而已经连续担任六届新星星评委的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斌在在地性创作愈发成为主流的当下则更强调当代艺术创作同样需要关注到全球化的背景,将评选进一步与国际视野接洽,提出青年艺术首先需要是世界的,其次才是本土的。世界与在地到底何者为先,始终在评审的过程中不稳定地变动着。

而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青年艺术的先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学博士蓝庆伟与策展人、批评家,博士生导师王春辰也更有各自的标准。蓝庆伟将青年艺术的先锋性作为其评审时的首要标准,希望看见青年艺术表达中呈现出的思想表现力;而王春辰则更强调当代青年艺术的评价需要以现代艺术发展至当代艺术的历史规律性的知识出发,才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当代青年艺术的语言与认识。

而不论是在地还是国际、先锋思想还是历史规律,这些评审标准在学术总监吕澎看来都可以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直觉”。吕澎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说实话,每一次的评奖更依赖的是每一位评委的现场判断、第一印象。”

这彰显着新星星十二届来的价值——容纳而非消弭分歧。唯有在分歧中保持对话,才能让艺术奖成为真正的“生态湿地”——既培育新苗,也涵养水土,让每一份真诚的表达找到存活的缝隙。

正是这样一种对“理性直觉”感受的尊重,才让新星星的评审能够充分展现作品本身的创新性与思想性,并进一步与当前青年艺术家的思维活力和表现力保持同步,始终充满活力。尽管最终评选结果受到评分标准与评委主观判断之间动态博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偶发性,但每一次新星星的评审分歧与争论都如向平静湖面丢下的一颗石子,那层层泛起的涟漪正在证明着新星星是能够让当代艺术不稳定的存在,而“转机”往往生发于不稳定之下。

“从新星星开始”论坛在秀里大祠堂召开,围绕“青年艺术生态与未来图景的描绘”和“艺术视野下的地方文化的共建与创新发展”两个重要的议题展开讨论

同样新星星也在持续的生成中证明:世界不是连续性的,而是粒子性的。我们不能被动等待着新的艺术和思想的出现,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激发新事物的产生和确立。在这个世界中,所有实体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持续地、一刻不停地对其他实体作出回应——通过一种非统一的、非整体性的视角。

而在“争论”之中必然也会形成“共识”——云起空间的展厅被本届提名的10位艺术家的雕塑、装置作品盘踞着主要空间,架上绘画近乎完全缺席。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贾倩的《纸境》以中国传统手工纸为材料,并辅之以传统书画的水墨、色彩,是一场关于材料的中国古典式破次元探索;曹志昊在桥洞下悬挂着的大卫“睾丸”中重新锚定机械复制时代关于艺术品灵韵的解构与重构,那些被解剖散落着的大卫在向世人一次次地发出追问:“纪念碑式的美德、品格与完美于今而言是否还奏效?”;孙天阳陈列于天台不同身高体型的半透明人体模型更成为当代青年重返灵魂与肉身迷思的入口,在域见秀里的山野风光中折射着“欲出而不能出,欲合而不能合”的精神困境。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这些在复合材料与三维空间中的探索似乎正在说明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当面对愈发复杂的现实与未来想象时,艺术形式与媒介本身需要承载多维思考并提供沉浸式对话,综合性的感官剧场成为了更多当代艺术主动选择的面貌。

而当面对着当下艺术媒介日益丰富,装置、影像等当代媒介因为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大行其道时,我们也不禁希望向前追问:架上绘画是否已经过时?同样对于评奖而言,提名现场遥遥领先的雕塑、装置占比是否意味着:视觉先声的优势正在评选过程中抢夺着评委的注意力?

新星星评审团终评导览现场

新星星艺术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蓝庆伟在被问及媒介选择问题时虽然承认装置作为一种时代浪潮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奖项的评选,但形式本身不是核心,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某一媒介领域内展开拓展边界的工作。

新星星评审团终评导览现场

新星星评审机制始终强调思想性高于媒介形式。评委们清楚地意识到,不同媒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能以媒介为手段而非目的,将个人思考和时代命题有效传达出来。虽然例如,绘画作为一种传统媒介在今日的艺术语境中处于复杂的位置,但评委们仍表示,真正具有观念深度和表达张力的绘画依然可以脱颖而出。

而在作品思想性与时代性的创作与呈现路径上,“以自我作为田野”成为了大部分艺术家的选择,这在学术总监吕澎看来,是本届新星星艺术家相较于往届而言最大的变化。

新星星评审团终评导览现场

“对比十几年前的艺术家习惯与于用艺术来传达更宏观的评估和判断,我注意到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往往更擅长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他们的艺术更微观,也更关注自己的周边世界。”吕澎在观看完提名展后感叹。

个体经验与附近生活正在成为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与思考的重要出发点。

郭定奋《脚手架上下的生活》装置,尺寸可变,2021,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其中,本届获得年度艺术大奖的郭定奋为此次提名展带来的三件作品《脚手架上下的生活》《全球化-关于外贸服装的视觉研究》《雷州拖鞋》均来自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体力工作,也呈现出艺术家从2021年到2025年一路走来从出走到回归的艺术语言变动。

郭定奋,《全球化—关于外贸服装的视觉研究》装置,尺寸可变,2024,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从《脚手架上下的生活》以建筑工人的家庭背景出发,在纪录片、黑白版画与砌起砖墙的行为间记录下对农民工群体现实问题的体察,到《全球化-关于外贸服装的视觉研究》中走向更大的劳工世界,在外贸作坊的机械劳动中重新审视日常符号背后的具体,再到最新的作品《雷州拖鞋》直接将肉身作为作品的一部分,把自我作为客体,用身体丈量城乡跨越间的距离,如苦行僧的行走更是一次关于身份流动的叩问。

郭定奋《雷州拖鞋》装置,尺寸可变,2025,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不论是砖块、铭文亦或是一双双被踏破的雷州拖鞋,郭定奋的创作始终来自于真实“在场”的身体感受,先用肉身的行动打进去,再用艺术的方式打出来。也恰恰是这样,那些已经逐渐成为符号的“苦”与“穷”之下才在郭定奋的作品中扎实地呈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价值,也才能把劳动与乡土写成诗。

获奖艺术家郭定奋面向新星星评审团导览

这也进一步印证着评委王春辰在谈及当代青年艺术与世界的关系时强调的:“正是因为有艺术家的存在,让存在成为一种更为不同凡响的思考和意义。”

陈佩华,《城市山歌》,影像/行为,2018年

除了郭定奋,在展览现场,也有陈佩华在城市山歌唱出的来自都市生活的情感与困惑,亦或是黄杰让“杀马特”这一历史的眼泪重归当代空间,在夸张的形式中再现出源自于个体经验的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拉扯......艺术家们坦诚地面对个人的感受,并将私密性的体验转化为创作的起点和燃料,赋予了作品如社会学家项飙所言来自于“附近”的生命力和难以被时间轻易冲刷掉的深刻与普遍。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当潮流在快速的时间折叠中掀过浪去,但是那些所谓“过时”的热梗爆点是否真的能够在刹那的偃旗息鼓、自我愈合吗?或许现实的处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如此乐观。虽然农民工、杀马特抑或是城市的“社畜”困境在今天看来似乎已经退出了当代的主流话语,但是,那些与其向连带着的关于人本身的精神困境与关系压力,在今天却依然是沉重地压在这个时代肩背上的重量。

新星星艺术家们的创作彰显了当代青年艺术的活力,但在活力背后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这是一场迟来了三年的艺术盛会。

原定于 2022年3月举办的第12届新星星艺术节,因疫情的阴霾而悄然封存其光芒。而今三年前的“回旋镖”正中当代青年艺术家们的眉心,自七年前,新星星由“节”到“奖”,从一场盛大的全民狂欢转向更为强大的学术力量;本届终评,从百人提名展的“海选狂欢”,锐减至十人角逐的“精英擂台”,从昔日演播厅的喧嚣聚光灯到如今美术馆内的一方半圆平台,这一系列看似“收缩”的动作,恰恰是新星星在当下经济环境中仍然支持青年艺术的倔强前行。

首届新星星艺术节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举办,2010

从第一届“新星星艺术节”迎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亿元时代”的繁荣热潮而来,在“艺术是我们的”口号的召集下, 百 余位 “新星星”们带着二十一世纪的时代感受与个体困惑登场。新星星艺术就此成为了青年艺术家与公众之间搭桥人,因 独立性,学术性和公正性闪耀于世 。也正是在搭桥的15年里,在新星星这座桥上走出胡顺香、胡佳艺、和丽斌、李琳琳、沈沐阳、童文敏、王海龙、王彦鑫、张钊瀛、曾朴等至今愈发闪耀的艺术新星星们。

历届新星星艺术奖颁奖现场

同样作为中国青年艺术赛事的“领头羊”,在新星星创办之后,大量的艺术节相继涌现,盛大的全民狂欢在经济上行期中呈现了艺术的无比繁荣。人人都满怀成长的期待,想要展示自己,想要被看见,因为被看见就意味机遇。对于新星星来说,彼时的工作很简单:选出100名年轻艺术家举办一场艺术盛事、遴选一位或几位“年度新星星”,仅此而已,便已足够。

但在新星星暂停的三年里,大量如新星星一般曾希望为青年艺术家托底、助燃的各类奖项正在断尾求生,悄然退场,留下来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境遇下努力存活。

第12届 新星星艺术奖设立“年度艺术家”与“特别回顾奖”双奖

“为年轻艺术家设立的奖项是一个改革时期的结果,经济支撑是他们能否继续坚持的关键问题。今天的经济问题是艺术家机会减少的最根本原因。”吕澎强调了资金支持之于青年艺术平台维系的重要性。

近两年,本就脆弱的艺术生态坠入冰点。经济持续承压,资金链骤然紧绷,在生存线上的挣扎成为了大量艺术机构和奖项的现状。与此同时,“体制”也被大多数民间力量当作求生稻草,当代艺术蓬勃的生命力正在“收编”中凋零失声。当艺术家、艺术机构竞相走上体制的独步桥,致密化、统一化开始不断挤压着当代艺术的创作可能性。

世纪金源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张海燕在颁奖典礼发言

而新星星之所以可以在经济的寒窗中重启,恰恰在于 其坚定的意志和 灵活的生存智慧。在第三届时,新星星便已开始文化与商业的结合。而至今日当无数奖项在资金断流中退场,新星星没有坐等体制的救赎,而是延续着商业嗅觉与务实姿态。

与本届总冠名世纪金源集团的合作,提供了一种稀缺的体制外可持续生存的样板:不依赖官方奶嘴,也能找到理解艺术、尊重独立性的“民间活水”。并在一致的共识下,通过驻留计划、空间展示等,以“授人以渔”的形式帮助完善青年艺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新星星艺术奖颁奖典礼现场

而规模可以压缩、形式可以转变、资金来源可以调整,但正如新星星在归来之初便强调的主旨:“更开放的平台、更可持续的支持、更贴近时代的对话”,主动转身并非自废武功,而是对青年艺术专业度与开放性的捍卫。

新星星的“灵活”,是求生本能驱动的战术智慧;而其“坚守”,则是捍卫艺术生命线的战略定力。

“特别回顾奖”获奖艺术家 林文 作品于新星星艺术奖展览现场

王小慧为第十二届新星星奖颁奖典礼创作的艺术互动《连接梦想》现场

本届新星星艺术奖除了对强调批评、学术力量的常设评审团体系的延续之外,更创新性地设立了“2025年度新星星艺术奖特别回顾奖”,并由连续参加新星星艺术奖第六、七届的艺术家林文摘得。同时,艺术家肖全与王小慧在本届新星星艺术奖中更作为新星星艺术奖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返场,为获奖艺术家颁奖。

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年度艺术家郭定奋(中)与颁奖嘉宾 肖全(左)、张海燕(右)现场合影

“2025年度新星星艺术奖特别回顾奖”获奖艺术家 林文(中)与颁奖嘉宾 王小慧(左)、陈俊(右)现场合影

新星星CEO李安琪强调本届的回顾奖的设立在重启的当下,具备现实和情感上的双重意义,也是新星星艺术史观的呈现:“回顾的意义在于告诉大家我们并没有遗忘。我们站在现在需要知道从前我们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未来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我们不奢望艺术行业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力求为本就不平凡的艺术之路提供一些平坦和延伸。”

李俊,《厨房里的一把菜刀》,2008

就像艺术家肖全在接受采访时对第三届新星星艺术奖年度新人奖获奖者李俊系列摄影作品《无常时》作品的回忆:时间用尘埃书写下流逝,但当菜刀提起,那桌子的菜刀性质也成为菜刀存在的证明。

有形与无形在此刻分明,也讲述着一个常常被遗忘的事实,也即齐泽克所说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消逝的抵抗,同样存在的对立面恰恰是坚持存在。

新星星艺术奖颁奖典礼现场合影

新星星12届的坚持本身便已经在当代艺术中留下了一个显形的痕迹,不论是历届评委的参与,亦或是获奖者、参与者在新星星获得的支持。而那显形的痕迹即是过往来路的积淀,同样也在宣告着一种面向更多未知与可能的空白——当代艺术的未来并非高呼““它必须在!”的执着便可以维系,更需要的是“紧握”与“松手”的智慧。而这恰恰才是新星星缘何可以坚持12届的根本。在第12届新星星艺术奖颁奖现场,新星星艺术奖组委会同时宣布了第13届新星星艺术奖即将启动征集,征集完整计划择日在新星星官方平台公布。

艺术如果希望继续走下去,必须调整心态,转变方法。艺术家不能再以曾经的认识做艺术,我们也不能再以过去的模式去参与、支持和“使用”艺术。扎根、打磨,一簇火苗灭了,我们就再努力去燃起它,或是借助它未净的灰烬点燃另一簇。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理所当然,没有一蹴而就,只有创造中的自我革新与集体坚守。

是夜,鱼灯漂浮在古镇之中,烟火绽放于一轮弯月下,照亮着每一位至今仍在理想与现实间摸索艺术何以继续前行的“新星星们”。

在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新星星艺术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奖项,它更是一种对“美”与“艺术”的坚持,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并不只是经济上行时的附属品,而是能够穿越时代的障碍,带给社会永恒的价值和力量。在经济紧缩的时代,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解压和心灵上的慰藉,也让我们能够在困境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未来。新星星艺术奖的重启,也正是对这种精神追求的推动,它鼓励艺术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创作,用作品为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审美和思想的滋养。

经济上行的美不是刻意与众不同,而是把每一天都与真实的生活坦诚相处。在那个没有预制菜的年代,旺火催生出的,其实是用力生活的热情,和与日月争辉的雄心;而在这个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的年代,艺术在风云雨雾中飘摇,但我们只需要持续的、“死磕式的真诚”,却仍可努力做自己的星星。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