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舞台,以艺铸魂——陈佩斯的艺术人生与执着坚守
更新时间:2025-08-08 08:23 浏览量:1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坚守舞台,以艺铸魂——陈佩斯的艺术人生与执着坚守
2001年,我再次回归舞台。彼时,心中满是忐忑与疑虑。离开舞台这么多年,时光的洪流奔涌向前,观众们是否还记得陈佩斯是谁?曾经熟悉的舞台,是否还会接纳我这个阔别已久的“游子”?那些在岁月中流转的记忆,会不会早已被新的潮流所淹没?这些问题,如影随形,时常在我心头萦绕。
然而,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亮起,那柔和而温暖的光线洒在身上的瞬间,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熟悉感如同轻柔的微风,轻轻拂过心间;踏实感则像坚实的大地,稳稳地托住了我。所有的担忧与不安,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站在这方舞台之上,我仿佛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我深知,最怕的并非观众不接受,而是自己没能全力以赴,对不起这承载着无数梦想与情感的舞台。
站在舞台中央,我能清晰地看清每一位观众的表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如同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我们表演的优劣。当观众们开怀大笑,那爽朗的笑声如同欢快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让我心里瞬间有了底,知道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认可。而当看到有观众皱眉,或是打哈欠时,我的心便会猛地一紧。这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提醒,告诉我这出戏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反复琢磨,思考如何调整表演节奏,如何优化剧情,只为了能给观众带来更精彩的演出。舞台就像是一位忠实的朋友,你对它付出真心,它便会还你满满的精气神。只要有观众愿意看,我就会一直演下去。有戏可演,有观众在台下等待,这便是我最大的幸福,是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舞台,再从舞台回归电影,我在多种艺术形式中不断探索与尝试。这就如同唱戏的行当,生旦净末丑,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不同的艺术形式,就像色彩斑斓的画笔,在我艺术人生的画布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画卷。
最早拍摄电影时,用的是胶片。胶片成本金贵,每一次拍摄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这种压力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沉甸甸地压在身上。但也正是这种压力,逼着自己在镜头前更加留神,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打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因为我知道,胶片记录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无法轻易更改,必须在拍摄的当下就做到最好。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载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把我们的表演带到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看到。通过电视屏幕,观众们可以在自己舒适的家中欣赏到精彩的节目。这也让我意识到,电视表演需要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共鸣,要以更加亲切、自然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而话剧舞台,则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的反馈是实时的,台下坐着成百上千的观众,当你抖出一个包袱,那瞬间爆发的笑声会如同潮水般向你涌来,实实在在地“砸”在脸上,那种感觉非常过瘾。在话剧舞台上,演员与观众之间没有了屏幕的阻隔,能够直接进行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这种现场感和真实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这次把《戏台》拍成电影,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特色和优势的过程。我们保留了话剧的筋骨,让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富有张力;借鉴了舞台表演中的现挂技巧,让表演更加生动、灵活;同时运用了电影独特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在我看来,艺术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作品中要装着真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要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灵。
现在流行说“长期主义”,其实这就是老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戏比天大”。看看那些传承了几代人的老戏班子,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坚守着,为了一出戏、为了一个角色,不惜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死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只为了能够把最好的表演呈现给观众。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敬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学习的。
搞创作就认一个死理儿:戏是磨出来的。我们有时候就得有这股子轴劲儿。为了一句台词,我们可能会反复推敲半宿,琢磨它的语气、语调、情感表达,力求让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为了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或是台词的气口,我们也会较真到底。也许观众在观看时不会特别注意到这些细微之处,但我们自己心里得门儿清。因为这些细节,正是体现艺术品质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永远把观众当明白人,别想着糊弄观众。不管时代的潮流如何变化,艺术的规矩和底线一寸都不能让。只有坚守初心,用心创作,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