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另类生长:廖生祥个展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

更新时间:2025-08-09 22:00  浏览量:2

《另类生长:廖生祥个展》于2025年8月8日在白盒子艺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黄笃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廖生祥的影像及雕塑作品。廖生祥的艺术始终在可控与不可控的结构中穿行,将冰冷的材料转化为具有温度的生命体,在宏大自然与微观个体的交织中,追问存在的本质与文明困境。廖生祥不是基于艺术史的逻辑,而是通过融合其它学科知识与地方物件和个人记忆的再现方式进行创作。

本次展览集中涵盖了廖生祥艺术创作中的四个层面:HOMO(身体)、动物(鲨鱼)、植物(树木)与织物(蓑衣)。它们是探索欲望与约束的象征,也是人为干预与自然的抵抗,是艺术家廖生祥对日常与异常的观察,亦是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临界点,从而让观者思考视觉之外的感知力。

廖生祥,《另一种生长》,铸铝,60×50×705cm,2017年

廖生祥,《环形剧场》,铸铝,95×300×379 cm,2025年

廖生祥,《解构(NO.2)》,铸不锈钢,50×75×100 cm,2020年

廖生祥,《束缚》,铸硅青铜,130×67×75cm,2013年

从画廊左侧进入展厅,首先是艺术家廖生祥在2021年创作的影像作品《微观世界》,由小观大,创作出具有“声音的”雕塑语言;一棵连接地面与顶棚的“树”斜挂在侧,《另一种生长》是廖生祥从2014年开始关注的城市改造中——“被遗弃的烟囱”找到的灵感,直到2017年为止创作完成,它承载着艺术家对工业时代与生产生活的独特情感,时间让它变得饱满与沧桑,也更像一棵树;《HOMO》被安置在画廊空间的中心部分,一墙之隔,让它与展览空间有了互动,看似静态的矗立却暗含了动态的意念,它如同一个欲望机器,产生令人难忘的遐想;《解构(NO.2)》犹如《HOMO》的局部,如果说《HOMO》是身体,那么《解构(NO.2)》便是身体的一部分,呈现相反的样貌;鲨鱼是廖生祥创作中的一个主题,他主观强化了鲨鱼的形态,用其上颌骨和下颌骨的形状创作出类似于古罗马斗兽场的画面——《环形剧场》,他让凶猛、贪婪与残酷的气息萦绕其间;在展览结尾处,可以看到头顶悬吊着一件雕塑,宛如女人体的躯干,这是廖生祥特意让他的爷爷帮助收集的蓑衣制作而成,以《束缚》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是艺术家儿时的记忆,也是家乡的回忆。

廖生祥,《HOMO》,铸不锈钢,350×460×420 cm,2020年

在本次展览中,《HOMO》是艺术家廖生祥展出体积最大的一件雕塑,从开始着手制作到完成共历时一年,这也是廖生祥对雕塑空间的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廖生祥认为“雕塑的本质是塑造空间”,他希望观众可以进入到作品中去体会与感受。《HOMO》的内部与外部空间形成极大的反差,内部是被抛光、打磨后的亮面,而外部是经过自然侵蚀的暗面。观者站在内部空间可以看到碎片化的自己,而环绕其外部空间可以观察到人为与自然交织的痕迹,它暗示着侵蚀、情绪、动作与意识形态的存在。

《HOMO》局部图

“廖生祥擅长洞悉自然形态之变,心灵怀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赞美。”策展人黄笃这样评价道,“如果说哲学是通过创造概念建构意义,那么艺术则通过感知创造视觉形式。廖生祥的作品《HOMO》之所以产生令人难忘的遐想,就在于除了作品再现隐含身体与欲望的哲学命题,还拥有表现艺术本体的语言张力,它在整体上显现险峻、陡峭、平坦、曲折之境,作为媒介的不锈钢表现出由光、速度、动态、节奏、力量组成的不确定的地质化诗意美感。它在视觉上聚合了人与自然、存在与虚空、静态与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暗示了一种流动和变化中不断浮现和涌动的创造性的生命体,即在不断飘浮移动中变化地感知视觉快感。”

展览现场图

廖生祥的艺术超越了现行流行范式,以形而上的角度解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了观者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欢迎大家前来白盒子艺术馆参观《另类生长:廖生祥个展》,展览持续到2025年9月14日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