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离婚后把沪剧唱成流量密码,她的蜕变藏着传统艺术的破局之道!

更新时间:2025-08-09 02:58  浏览量:2

上海南京东路的霓虹灯下,一场特殊的沪剧演出正在上演。当63岁的茅善玉穿着改良旗袍站在舞台中央,开口却是一段融合了沪语的rap时,台下00后观众的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谁能想到,这位曾因《雷雨》里“掐花”名场面封神的沪剧皇后,在经历人生低谷后,竟把百年沪剧变成了年轻人追更的“新国潮”?

一、从婚姻围城到舞台新生:痛苦里长出的艺术锋芒

熟悉茅善玉的老戏迷都知道,她的人生曾有过一段沉默期。那段时间,关于她离婚的消息在戏曲圈悄悄流传,有人说她会就此淡出舞台,毕竟对于传统艺术家而言,家庭变故往往意味着艺术生命的转折。

但熟悉茅善玉的人更清楚,这个出身上海弄堂的女人,骨子里藏着吴淞江般的韧劲。离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她没有闭门不出,反而把自己关在排练厅,对着《雷雨》的剧本反复琢磨。“繁漪不是单纯的疯女人,她是被旧时代困住的猛禽。”她对着镜子比划,突然抓起桌上的茶花,手指猛地一捻——花瓣簌簌落下的瞬间,她的唱腔从柔婉的“尺调腔”骤然转为激越的“弦下调”,一个眼神扫过,把繁漪的绝望与反抗演活了。

后来有人问她,这段“掐花”的设计是不是藏着私人情绪?茅善玉笑了:“沪剧最打动人的,就是把日子过成戏,把戏唱进日子里。”那些在深夜排演厅里流的汗,那些对着老唱片找感觉的凌晨,让她的表演多了层烟火气的厚重。观众说,看她演繁漪,像看到自家弄堂里那些忍了一辈子、突然敢说“不”的阿姨,亲切又心疼。

二、当沪剧遇上rap:63岁艺术家的“逆龄”实验

“爱要自己选,钞票买不来——”当这句带着沪语软糯的rap从舞台上传出时,台下举着荧光棒的95后集体沸腾了。这是茅善玉带00后徒弟排演新版《罗汉钱》时的大胆尝试,谁也没想到,这出讲包办婚姻的老戏,会因为一段改编唱词成了B站热门视频。

“一开始徒弟们怕被骂‘瞎胡闹’。”茅善玉记得,第一次排rap段落时,小姑娘们捏着嗓子不敢唱。她自己先站出来,跟着beat打着拍子试唱,把“申曲”里的拖腔拆成短促的节奏,把弄堂里的叫卖声融进flow里。“沪剧本来就是从田头山歌、码头号子变来的,当年前辈能把电灯、电话写进戏里,我们为啥不能加rap?”

争议果然来了。有人在后台留言:“茅老师,您这是把沪剧改成‘四不像’了!”她却带着徒弟们去逛七宝老街,指着卖梨膏糖的吆喝:“你听,这韵脚、这节奏,不就是老祖宗的rap?”她坚持保留沪剧的“魂”——比如《罗汉钱》里“燕燕做媒”的经典唱段,旋律一丝不动,只是在间奏加入电子琴的轻快音色,让老观众听得亲切,新观众觉得新鲜。

结果出人意料:改编版《罗汉钱》巡演时,年轻人专门穿汉服来打卡,有00后看完在社交平台写:“原来我奶奶哼的调子这么酷,沪语rap比韩语歌还好听!”茅善玉看着台下攒动的年轻面孔,突然明白:传统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得像弄堂里的梧桐树,年年发新叶,才能站成风景。

三、黄金搭档的秘密:把日子磨成戏,把戏过成日子

提到茅善玉的艺术之路,绕不开《姊妹俩》里的“铁三角”——她和汪华忠、吕贤丽的合作,被戏迷称为“沪剧教科书”。从二十岁出头演青涩学生,到如今带着白霜演母亲,这 trio 把家庭伦理剧演成了上海社会变迁的活档案。

“汪华忠一个眼神能顶三句词。”茅善玉记得,有场戏讲丈夫想给妻子买金镯子又舍不得,汪华忠没说台词,只是摸了摸口袋,手指在柜台上敲了三下,又回头看了看妻子的背影——那点抠门、心疼和愧疚,全在小动作里了。而吕贤丽更绝,演小姑子时,会把越剧的“尹派”唱腔揉进沪剧的“袁派”里,一句“嫂嫂你莫生气”,又娇又俏,活脱脱一个上海小姑娘。

“好搭档就像老邻居,闭着眼睛都知道对方要啥。”茅善玉说,她们仨排戏有个习惯,先凑在排练厅的小桌子旁“聊家常”——谁家孩子考学了,菜场的青菜涨了几毛,聊着聊着就把剧情磨顺了。《姊妹俩》里有段婆媳吵架的戏,原本写得剑拔弩张,她们加了句上海阿姨常说的“侬当我吃素的啊”,瞬间从冲突变成了带着烟火气的拌嘴,观众笑着笑着就哭了。

这种“从生活里来”的默契,让她们的戏经得起岁月磨。去年重排《姊妹俩》,台下坐满了祖孙三代,老人跟着哼调子,年轻人拍着视频,有观众留言:“这哪是看戏,明明是看我家的故事。”

四、沪剧不死:她用63年证明,传统艺术能活成顶流

2025年的上海,豫园的电子屏上正播放茅善玉的沪剧片段,旁边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合拍;陆家嘴的写字楼里,白领午休时听的是她改编的沪语rap;就连社区的老年食堂,播放的背景音乐都是她唱的《罗汉钱》。谁能想到,十年前还被说“要断代”的沪剧,如今成了跨越年龄层的“文化潮牌”。

茅善玉常说:“沪剧的根,在弄堂的晾衣绳上,在菜场的讨价还价里,在爷叔阿姨的家长里短中。”她不搞“高冷艺术”,带着徒弟去社区教唱,在直播间里教年轻人说沪语绕口令,甚至把沪剧元素融进广场舞音乐里。有次在直播里,她拿着手机边走边唱,从外滩唱到石库门,网友跟着镜头“云游上海”,弹幕刷满“原来沪剧这么好听”。

有人问她,63岁了还折腾啥?茅善玉指着排练厅墙上的老照片——那是她刚进剧团时,前辈们带着她们在田埂上唱戏的样子。“当年前辈把沪剧从乡下唱进大剧场,现在该我们把它从剧场唱进生活里。”她的眼睛亮得像舞台上的追光,“传统不是用来守的,是用来活的。”

如今,茅善玉的徒弟里有学计算机的学霸,有唱过流行歌的歌手,她们带着沪剧登上音乐节,玩起跨界合作。而茅善玉自己,依然每周泡在排练厅,嗓子哑了就含着胖大海练,膝盖疼了就贴着膏药排身段。她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一直唱下去。”

从婚姻的低谷到艺术的高峰,从传统的坚守到创新的突破,茅善玉用自己的人生证明:真正的经典从不会被时代淘汰,就像上海的里弄,不管外面盖起多少高楼,那石板路上的烟火气,永远最动人。而她,就是那个守着烟火气,把沪剧唱成时代强音的人。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