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台下是恩爱夫妻,台上却很少演一对,背后故事藏着对艺术的较真!

更新时间:2025-08-10 10:29  浏览量:1

沪剧圈有对让人越品越有味道的夫妻——吕贤丽和李建华。

论名气,两人都是响当当的沪剧名家;论感情,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染霜,携手走过几十年;可偏偏在舞台上,这对现实里的恩爱夫妻,却很少扮演夫妻角色。这事儿说起来,还真藏着不少沪剧人特有的执拗和深情。

学馆里的相遇:吊嗓子的清晨,藏着最早的缘分

1974年的上海沪剧院学馆,藏着沪剧界最动人的相遇。

那会儿的学馆不像现在有明亮的排练厅,一群半大孩子挤在旧教室里,天不亮就爬起来练基本功。吕贤丽总记得,李建华是全班最"轴"的那个——踢腿要比别人多踢十下,念白要对着镜子练到嘴角发酸,连绑腿带磨破了皮,也只是咬着牙往伤口上贴块胶布继续练。

"他那时候瘦得像根豆芽菜,可一站到台步线上,眼睛亮得能照见人。"吕贤丽后来总跟徒弟们念叨。而在李建华眼里,这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一开嗓就能让喧闹的排练厅瞬间安静——她的嗓子像浸过蜜的清泉,甜得透亮,又带着股韧劲,《罗汉钱》里那句"燕燕也许太鲁莽",被她唱得又娇又俏,连老师都忍不住点头。

四年学馆生涯,两人的交集大多和沪剧有关。一起抄曲谱,李建华的字工整得像印刷体,吕贤丽就在旁边画小人儿批注;一起排《庵堂相会》,他总忘词,她就偷偷在扇子上写提示;冬天练身段冻得手发红,他会把暖水袋悄悄塞给她,自己揣着冰凉的手继续压腿。

1979年毕业那天,全班合影,吕贤丽站在第一排,李建华在后排偷偷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谁也没想到,这张照片里的两个年轻人,后来会成为沪剧界的中坚力量,更成了彼此生命里最稳的依靠。

舞台上的"错位":他演她的兄长,她做他的师妹,默契却藏不住

进了上海沪剧团,吕贤丽和李建华的艺术道路,像两条平行线,偶尔交汇,却总不是观众期待的模样。

吕贤丽一出道就成了"团宠"。作为74届"五朵金花"之一,她的戏路宽得惊人:《蝴蝶夫人》里的日本艺伎,她演得哀婉缠绵;《家》里的鸣凤,她演得倔强刚烈;和徐俊搭档《红楼梦》,她是娇憨的史湘云,一个甩帕的动作就能逗笑全场;跟孙徐春合作《血染姊妹花》,她又成了悲情的妹妹,哭腔里带着撕心裂肺的痛。

而李建华走的是"稳扎稳打"路线。他不追求华丽的唱腔,却把每个配角都磨得有滋有味。《杨乃武与小白菜》里的刘锡彤,他演得阴鸷又贪婪;《雷雨》里的周萍,他演得懦弱又挣扎。观众可能记不住他的名字,却总能记住他塑造的角色:"就是那个眼神里全是戏的小生。"

最有意思的是两人为数不多的同台。在《珍珠塔》里,李建华演憨厚的方卿,吕贤丽演他的表姐陈翠娥,隔着辈分演对手戏;在《白蛇传》里,他是法海的徒弟,她是白素贞,站在对立面唱得剑拔弩张。后台候场时,两人会凑在一起对词,李建华总提醒吕贤丽:"你这段转音太急,气口得再匀些。"吕贤丽则会帮他整理戏服:"这玉带歪了,上台不好看。"

有老戏迷纳闷:"你们俩台下那么好,咋不演回夫妻?"吕贤丽总笑着解释:"沪剧讲究'合戏',不是夫妻就一定得演夫妻。他的戏路沉郁,我的偏明快,硬凑一起才是对角色不负责。"李建华更实在:"台下是过日子,台上是演故事,得分清楚。"

生活里的戏码:排练厅的暖汤,病床上的曲谱,比舞台更动人

舞台上的"错位",反倒让生活里的默契更显珍贵。

上世纪90年代,沪剧市场遇冷,剧团演出减少,不少演员转行。吕贤丽想排新戏《风雨同龄人》,资金短缺,李建华默默把家里的积蓄取出来:"钱没了可以再赚,好本子错过了太可惜。"那段时间,他白天跑赞助,晚上帮着改剧本,连女儿都说:"爸爸成了妈妈的'后勤部长'。"

吕贤丽嗓子倒仓那年,急得直掉眼泪。李建华每天凌晨起来帮她熬梨汤,放凉了装在保温杯里带去剧团;晚上拉着她去公园练气,从最简单的"咿呀"声开始,一句句陪着唱。有次吕贤丽练到崩溃,把曲谱摔在地上,李建华捡起来,慢慢抚平褶皱:"当年学馆里那么难都挺过来了,这点坎算啥?我陪你重新来。"

李建华突发阑尾炎住院,吕贤丽推掉演出守在病床前。怕他闷得慌,她就念新排的戏词给他听,他躺在病床上还不忘提建议:"这段念白可以加个停顿,更有力量。"隔壁床的病友打趣:"你们俩,连生病都离不开沪剧。"

女儿小时候总问:"别的小朋友爸妈都去公园玩,你们怎么总在排练厅?"吕贤丽会指着墙上的剧照告诉她:"你看,爸爸在戏里保护别人,妈妈在戏里讲故事,这都是很重要的事呀。"如今女儿成了沪剧编剧,写的第一个本子就是以父母为原型的《后台夫妻》,里面有句台词:"他们的情话,都藏在戏词里了。"

把日子过成沪剧:不是同台才叫圆满,互相成就更见深情

现在的吕贤丽和李建华,虽然登台少了,却没离开沪剧。

吕贤丽在社区开了沪剧班,教退休阿姨们唱《燕燕做媒》,李建华就义务当伴奏,一把二胡拉得悠扬;剧团排新戏,年轻演员拿捏不准角色,两人会一起去指导,吕贤丽抠唱腔,李建华抠身段,搭档得比当年同台时还默契。

有次学员问吕贤丽:"您这辈子最满意的角色是哪个?"她指了指坐在角落拉琴的李建华:"不是舞台上的,是生活里的。"李建华听见了,抬头一笑,二胡声里多了几分温柔。

其实懂沪剧的人都知道,这对夫妻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出最动人的沪剧。没有舞台上的花前月下,却有着生活里的相扶相持;不追求表面的"夫唱妇随",却用各自的坚守,为沪剧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像吕贤丽说的:"好的感情不是非要绑在一起,而是你往前走时,知道身后永远有人等着;好的艺术也不是非要同台,而是你演你的戏,我唱我的腔,最后都汇入沪剧这同一条河。"

这样的夫妻,这样的沪剧人,才真该被更多人记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