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许礼平|血泪丹青:中国抗战时期的艺术抗争

更新时间:2025-08-11 14:38  浏览量:1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中。影片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一部分人躲进吉祥照相馆避难。为求生存,他们被迫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铁证 ,由此开启了一场“罪证保卫战”。

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各种方式守护着历史真相,画家黄少强便是其中之一,他将民间疾苦倾注于画卷,用艺术唤醒人心。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许礼平先生的文章《黄少强穷途自赏 | 文化抗战寻踪》。抗战前作有《万里颓城凭吊图》《饮马长城窟图》的画家黄少强,发愿“描写民间疾苦”,开画展时更“每以得平民欣赏为荣”。

黄少强穷途自赏 | 文化抗战寻踪

许礼平 文

本文原刊《南方周末》

黄少强《万里颓城凭吊图》(局部)

赵少昂在《念黄少强学长》一文开首说:“谱家国之哀愁,写民间之疾苦,此少强学长之一贯作风也。国人所不能,而少强能之。少强悲天悯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作多凄凉感慨,悲婉动人,孤愤之怀,恒流露于不自觉,岂其真有不得已者在耶。余与同砚多年,朝夕论道。君勤敏过人,出入必手小册,遇物写生,千状万态,莫能遁形。于是民间疾苦,尽收笔底,展陈所作,观者泪下。”(《大光报》广州版1948年8月29日;《大光画刊》112期“黄少强遗作画展特辑”)赵少昂与黄少强同是天风楼主人高奇峰高足,相交莫逆,曾联袂北游,又同在津沽联合展览,更出版两人之合集,但画风各异。赵写花鸟,生机活泼;黄绘民间疾苦,腕底悲惨哀愁,鬼气深深。少昂深知少强,所论至确。

黄少强成名作《穷途自赏》

《穷途自赏》

黄少强的成名作,是一九二八年写一盲人老妇坐在石碑上拉二胡倾诉其凄凉人生的《穷途自赏》。这是黄氏写实之作,旧日佛山真有盲妇其人。黄氏女婿吴子玉说她是“佛山的一个乞妇,少时我也及见”。(吴灏《岭南画家黄少强》)吴灏哲嗣吴裘说得更具体,云:“外祖父(黄少强)的代表作有一幅叫《穷途自赏》,描写一位卖艺的失明老妇人。我祖父吴焕文曾对我说过,那失明老妇人每天就坐在佛山市福宁路我老家房子斜对面街边的石阶上,手上操着一把破旧的胡琴,脸上带着凄凉而又略带自慰的苦笑,在落叶萧萧的秋风中自拉自唱。外祖父所绘其表情与动作,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对所携胡琴与葵扇的描写也简练逼真。画的背景上,对天空的渲染、对盲妇人背后的枯枝秋叶以及近处石块的描绘,技法用笔皆巧妙高明;画之内容更感人肺腑,通过对一位年老孤苦无依的流浪者的描摹,见出整个社会的面貌。”

此画裱边两旁,原有麦伯庄行书四行题识,先录黄少强诗,再述该画历次入选展览详情。后来不知谁人装裱时,裁去此题识。尚幸梁耀能撰《黄少强画传》(《南海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收录此作旧照,保留了原题识,兹录于下:

逝水年华怨早秋,几多往事诉心头。钟期去后知音杳,寂漠临风自唱酬。

定知身世两茫茫,一曲哀弦寄恨长。沦落天涯有人在,莫教流响到浔阳。

少强此作贡献于社会者屡矣,内地如全国美术展览、西湖博览、大连中日绘学展览等会,均与其选。最近陈列欧洲比利时万国展览会,中外人士,几于遍观尽识。昌黎所谓玉凡几献、足凡几刖者,此作似之,而知音尚不多觏也,其真自赏邪?抑有待邪?少强其毋以今人之耳目为耳目也。辛未七月初秋,麦伯庄并记。

从题记中可知,这幅《穷途自赏》曾在大江南北和欧陆的重要展览会上亮相,所以被视为黄少强的成名作。隔了九十多年,此作又在香港西九M+博物馆举办的《摩登广东》展览中展出,展期至十月云。

《无告人》

黄少强画擅多门而专攻人物,其画聚焦于弱势社群,专为底层民众发声。李健儿指出,“其画自筑意境,多愁人思妇征夫细氓沈忧流离之为,故能扫弃常格,修然自立。所为诗,亦多苦吟,画题皆妙,有令人怆神短气,不忍竟读者。”(《广东现代画人传》)

黄少强自幼酷嗜丹青,由母亲孔氏(耀媚)启蒙绘事,九岁已画《无告人》。“无告”指孤苦无依而又无处求助诉说者。宋人张载《西铭》云:“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无告者也。”

黄少强儿时旧作

一九二〇年黄少强归里检得此儿时旧作,题识云:“清之戊申(一九〇八年),余方九龄,初学涂鸦,乃有是作。越十二年,庚申(一九二〇年),余归故里,偶检旧箧,得儿时习画册,遂获此,不禁哑然失笑,而又喜余今日画风之有由自也。又十四年,甲戌(一九三四年),余开个人民间绘画展览会于广州,因检记,顾已忽忽二十六年前后事矣。少强。”

黄少强很在意此儿时旧作,在后来的诗文中,一再提及。其三十六岁自述诗云:“九龄初事涂鸦日,画个颠连无告人。谁解相看另青眼,作风容我证前因。”(《乙亥新秋画塜将成诗以述哀》,《少强画集》,广州民间画馆1935年编印)

五年之后,在香港复有诗云:“少日曾图无告人,残编剩稿尽承尘。卌年一瞬人空老,结习难除旧本真。”(黄少强《民间画会第九次展览会书怀》1940年9月)

黄氏九岁画的《无告人》,曾刊登在《少强画集》中,今不知尚存否。拙藏黄氏的《无告人》,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所作,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黄少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所作《无告人》

此画右裱边原有麦伯庄行书三行题识,今已不存,幸梁耀能《黄少强画传》收录此作旧照,保留了原题识,兹录于下:

彼何人兮老且耄,陷此境兮穷无告。体不蔽兮寒暑侵,托足无门兮泪涔涔。岂其少不努力兮老大而不可任,抑其不食嗟来兮穷饿已至于今。将伯助予兮哀叫九天。富人虏财兮充耳以瑱。夫孰知其至此极兮庸时命之使然。饿乡兮乐土。穷鬼兮胜侣。抚汝状兮堪怜。坚汝志兮自沮。辛未五月望后,麦伯庄题于佛山客次。

麦伯庄,广东番禺人。工程师,曾开化工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南海县立农村师范学校任教,与黄少强同事。工诗,擅绘事。喜与文士交往。一九三六年与黄咏雩、张纯初、黎泽闿、李供林等人同游丹霞山,赋诗填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市化工局副局长。

黄少强《萧萧墓门》,广州美术博物院藏

《赏音》

黄少强画的是社会底层景况,而他本人却属上层人物,生活优渥,是有家底之人。但他处世的形象,却是李健儿形容的“观其乱鬓不整,须数寸,伛偻如老人,而颜色憔悴不展,颓敝若此,意必坎坷乖时之士”。黄少强以孝闻,但家运困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以还,十年之间,父、母、师(高奇峰)、祖母、二妹、三妹、女儿,先后弃世,令他饱尝生离死别之哀痛,遂致“罹忧郁塞,悲慨百端”。黄氏将满腔悲愁,诉诸笔墨:一九二七年悼念亡母,作《血之源泉》《尘榻空留》《残烛号风》,一九二八年复作《萧萧墓门》,这几件画作悉钤蓝色印章。一九二七年悼念亡女,作《飘零的舞叶》。一九二八年哭亡二妹颂兴,作《客道萧条生死情》。一九三三年哭亡三妹静芳,作《孤灯黯黮频相忆》《留取一涯秋影瘦》。

行文至此,忆起月前参观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的“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年5月22日),展品中有黄少强名作《赏音》四屏。此画构思奇特,将观众纳入画中,变成画中有画。一九三一年六月美学苑第一次苑展中展出的《赏音》一堂共有六屏,到前些年入藏广东美术馆时,缺了末二屏。

黄少强《赏音》四屏

第一屏画一少女看画,画中妇人燃烛拜祭,题识云:

母亲呀!你曾否──曾否在这一个瞬间,随着迎魂之烛而归来?十六,十,廿五,黄昏时分,触痛写成。离母亲死期,忽隔半月了,唉唉!陟屺望穷,还不知母魂何托呢?少强。

仍是悼念亡母之作,与《残烛号风》(民国十六年冬,少强作于苫次)《尘榻空留》两画意境相似。

黄少强《残烛号风》,广东美术馆藏

第二屏画一小孩看画,画中白发老翁摇着折扇也在看画。题识云:

漫笑封侯无骨相,懒随名利逐浮生。一枝秃管衡身世,描写民间疾苦声。

此余曩岁发宏愿,致力于民间艺术之述志诗也。丁卯客禅以来,迭开画会,每以得平民欣赏为荣,是图亦会场中速写之一也。因重绘一过志慰,少强并记。

黄氏既发宏愿“描写民间疾苦”,开画展时更“每以得平民欣赏为荣”。这堂《赏音》联屏,就是反映画展会场速写之一。

最特别者是第三屏,写画家自己“半肩冥镪望天南”。长题云:

相逢莫问谁家子,书剑飘零行万里。朝辞海角暮天涯,觅地埋忧无尺咫。凭将秃管写新愁,写尽行囊万千纸。泪点斓斑墨点稀,月落更深重较理。凄然哭罢更高歌,每教邻人夜惊起。狂士生涯只自知,赏音宁复求知己。何来断续杜鹃声,触我离愁恨莫已。衣锦还乡梦已非,生不成名亲已死。半肩冥镪望天南,伤心此日为甘旨。明朝浪迹又湖山,谁识穷途狂画士。

十八年五月,余如武林,道出长安,车窗迎爽,忽有所触,遽成粉本。迄今湖海归来,又八阅月矣。偶抚旧作,不禁潸焉。因重写一过以寄余怀,固不知其为血为泪也。翌岁春寒,止庐黄少强。

黄氏重视此作,也收入后来出版的《画冢》中,标题“半肩冥镪望天南”。

1931年6月美学苑第一次苑展中展出的《赏音》,一堂共有六屏

国人恒言:“语贵吉祥。”近世名家,喜写喻意吉利之画作,以其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如齐白石写鳜鱼,题曰“即此大贵”;画算盘,题曰“发财图”。张大千写几个柿,辄题“利市三倍”等。黄少强则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腕下尽是愁云惨雾景象。他不靠卖画谋食,完全不在乎市场,也就无所谓了。

一九三八年广州沦陷,黄少强流落香港。他的叔公黄梓林(了因)每年接济少强三千大元。但香港沦陷后,黄梓林银行账户被冻结,无法支持少强,少强遂回乡,曾经营养猪业,最后以失败告终。积蓄耗尽,仅靠教几个学生维持,非常凄凉。

黄少强家族,似不永年。黄氏自言:“念先君以壬戌十月弃养故园,享年不过四十有二;先慈以丁卯九月弃养禅山,享年不过四十有五。若吾先师奇峰高夫子,亦以癸酉之冬,以四十五年短促之生涯,不禄于海上。”(《少强画集·自序》,民间画馆,1940)而黄氏写完此自序两年,也在贫病忧患中故去,享年四十有二。再者,黄氏幼女画帘,适吴灏(子玉),在十年横逆中不堪折腾,自沉荔湾湖,时年三十有八。

许礼平,1952年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揭阳。雅好翰墨,又嗜收藏。上世纪七十年代为香港中文大学编《中国语文研究》,八十年代创办问学社、翰墨轩,九十年代创办《名家翰墨》月刊、丛刊。现为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数十年浸淫书画收藏界,识得诸多书画收藏名家。《旧日风云》收集了作者写黄苗子、虚白斋、罗孚、沈崇、台静农、启功、马承源等人的散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书画收藏界的风云历史。

旧日风云二集许礼平 著活字文化 策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1

陈恭尹曾谓“世间何日不风云”,许礼平将这“风云”讲成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深藏功与名的香江潜龙潘静安,“乐夫天命”的傅抱石,结缘中国艺术的苏立文,身负传奇故事的神医柯麟;这里还有“同画异幅”的真相,圆明园《寒食帖》流传经过,当今拍卖市场乱象······许礼平通过其所藏,考证与它们有关的人和事,内容有趣而颇多掌故。对香港文化、历史感兴趣,和想了解民国故事的人,可做一读。

旧日风云许礼平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

一醉隐然开霸业,谁言儿女不风云。在《旧日风云》中,许礼平写黄苗子,写虚白斋,写郑德坤,写罗孚,写陈凡,写吕碧城,写李惠堂,写罗香林,写徐树铮,写沈崇,写台静农,写启功,写马承源,写弘一法师,写齐白石……这些人物只要能书能画,许公都配得出他们的遗墨,几十年的搜罗,秘籍里要谁有谁。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