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韵遗香——当代青年艺术家扇面精品展 | 对话陈青洋:看似受限的空间带来更多构图挑战,孕育出无限可能
更新时间:2025-08-11 17:00 浏览量:1
主办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佛教协会
承办单位
杭州香积寺
学术支持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画院创作研究部
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
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
媒体支持
浙江日报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美术报 中国画画刊 象之艺术
策展人
汤 思 佳
展览时间
2025年8月1日-8月31日
展览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香积寺巷1号香积寺展厅
特邀艺术家
张立辰、卓鹤君、王冬龄、高法根、张铨、张爱国、陈磊、石峰、余昌梅、陈青洋、王葱葱、钮利刚、吴珍之、余宏达、徐钢、林爱国。
青年艺术家
沈春妮、余博、黄佳茂、林笑生、安兵武、吴常青、李定鸿、沈宇翀、罗小珊、周才林、许可、杨星空、管磊、赵天叶、虞仲韦、管克阔、叶芳芳、高辉、胡易知、陈小明、周望、李屹东、朱正、孙玄墨、夏振凯、汤思佳、李金瑞、王怡新、熊伟、管懿、王相墉、张驰、范阳子、金若晴、曾庆连、高天、丁军凯、姚可人、王子轩。
“扇韵遗香——当代青年艺术家扇面精品展”,目前正在杭州香积寺展出。本期,策展人汤思佳对话艺术家陈青洋。两位就展出作品、展览呈现、创作经历、当代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由个体艺术经验出发,相互碰撞。
前辈以生命之厚度回应当下,后辈以创新之精神激活过往。
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奔赴”正在进行中……
杭州香积寺
展览现场
陈青洋参展作品欣赏
平安是福
纵24厘米横27厘米
汤思佳:青洋老师好,非常荣幸邀请到您作为特邀艺术家,参加我们的“扇韵遗香”——当代青年艺术家扇面精品展。
我们展览的主题“扇韵遗香”源于对“宋韵四雅”的理解与传承。只因杭州作为南宋古都,是一座艺术历史深远、文化气氛浓厚的城市。而展览地址就在杭州的香积寺,它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名“兴福寺”,后宋真宗赐名“香积寺”。您觉得古人的文人雅集与我们当代的书画联展形式,有什么共通与变化?
陈青洋:杭州不只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更是一座充满“雅韵”的“生活品质之城”。其人文情怀的气息令人沉醉,历经千年积淀,氛围已然醇熟,就等你来“沉浸”其中——细品岁月静好的雅致。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一个由“诗书画印”构成的独特文化空间,其技法依托“书法”,其功能在于“交往”,其观赏方式侧重“把玩”,其内核体现“诗性”,其形式构成则是“诗书画印”的融合。这一特殊的中国文化空间,时至今日依然一脉相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60cm x 60cm
作为杭州运河新夜景打卡地的香积寺,是此次展览的举办现场。始建于北宋的“香积寺”,由宋真宗赐名,其名源于佛典《维摩诘经》中“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香积寺是国内唯一供奉监斋菩萨——大圣紧那罗王菩萨的寺庙。作为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的“紧那罗”是歌神,在敦煌壁画中表现为手持各种乐器演奏的飞天形象。其以音乐协调世界秩序的寓意,象征着对艺术与文化的守护,以及对信仰与精神境界的追求。
此次展览主题“扇韵遗香”中的“香”,与天竺的“众香”为我们当下打通了延续千年的“宋韵”“气脉”通道。书画品鉴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自然之美与人文意趣的结合、重简约与情致的生活美学理念,无不体现了对“雅”之品质的极致追求。
一座城、一幅画,以扇面为载体让艺术家“雅集”于此,参与杭州的城市文化建构,这是人与时空、人与自然气息的和谐交融。主办方以此为契机,为艺术家提供了向世人展示新时代“宋韵”审美当下表达的平台,我想,这应该也是此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西湖六月中
30cm x 30cm
汤思佳:对此次展览的这种传统书画扇面的形制,您有怎样的理解?可以以个人的理解和经验为依据,简单讲几句科普给广大书画爱好者吗?
陈青洋:扇面,是中国绘画中极富意趣的一种“把玩”格式。不同形状的扇面有着各自被限定的边界,这恰似一场边框设置的游戏——看似受限,实则在多样的边框约束中,空间限制所带来的构图挑战,或许更能激发艺术家突破束缚的创作欲,进而孕育出无限可能。希望此次专门以扇面形式呈现的展览,能为艺术家作画时提供打开思路的“方便之门”,也让观众在这种独特形制中,感受到更多由艺术家“自在”真性情所带来的“意外之喜”,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学可能。
书中承天寺桌上玫瑰花
60cm x 60cm
汤思佳: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我准备了几个小问题,希望通过此次访谈让更多的书画爱好者了解到艺术家的状态。请问您最近有画画吗?您平时是如何平衡创作、工作、生活的节奏?
陈青洋:在完成将近十年的《中国画院志》编撰工作之后,去年年底画院同意了我辞去《中国画画刊》主编一职的请求,我就此结束了十多年的“双肩挑”的工作状态。正式回归创作研究部,能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真好!这种感觉久违了。
我的艺术与生活几乎是“一体化”的。工作是调整整体节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我区分“昼”与“夜”,起到“唤醒”功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而更能顺应“自然”。因为工作需要与现实中的人面对面打交道,这让我能有效地从“艺术状态”中抽离,返回现实生活。
关于创作,我平时的状态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准备画画。
观自在
27cm x 20cm 绢本扇面
汤思佳:您最近创作的方向是什么呢?
陈青洋:正在准备下半年“浙江画院走进甘肃省”的作品创作,这是我对人物画方向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招财进宝
20cm x 16cm 纸本扇面
汤思佳:这是今年浙江画院的重头戏。就艺术家而言,我个人觉得在创作上除了深耕各自的研究方向之外,还可以通过接收到的课题,主观地去探索自身绘画上的包容度与多样性,进而获得更加有趣的创作成果!
陈青洋:是的,多年前我曾进行过一次为期64天的西部文化考察,之后计划出版的书稿与绘画创作,因编撰《中国画院志》等工作繁重,一直未能完成,目前这项工作正在重启。这将是我未来在创作与研究方向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拈花惹草(手卷)
41cmX600cm
汤思佳:青洋老师平时人物画创作较多,这次我看到您的一幅手卷《拈花惹草》,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没骨与渲染的运用,与您平时惯用的白描技法不同,颇有“岭南画派”的调性,呈现出一种轻松而温馨的气氛。您可以分享一下创作背后的意蕴吗?
陈青洋:我是一个人物画家,偶尔拈花惹草,亦觉趣味盎然。从题目的四个字“拈花惹草”,可以引申以下四层意蕴。
拈花惹草(手卷)局部之一
“拈”为“拈轻怕重”:花草本来是“轻”的,后来,被一些文人用“微言大义”弄得“重”起来了。但是,她们再是“重”,也成不了“重大题材”。偶尔“拈来”,是以“轻”来松一“松”自己——自己的人和自己的画。“重”的东西我向来是有点儿怕的,如今是更加了。“拈花”最好的是“微笑”。噢,那可是最“重”的了——是佛祖与高徒才能为之的;也只有他们才能“轻”之的事。中国人说“四两拨千斤”。更有说“千钧一发”的,“千钧”既然能于“一发”,国人早已是见出其“轻”了。
“花”为“花花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么好的话如今也被人弄成了陈词滥调。其实,这花的世界并不是人的世界。花有花的世界——花-花世界。这是花与花的世界,并不是人与花的世界,更不是人与人的世界。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语言,也正因为有着不同的语言才成其为不同的世界。古人说:“花若解语必多事。”这大概是说;花如果知道人是“这样”地在说花的话,她们是要气死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花与花的世界的。也不用“理解”,只是这样轻轻地画着就是了。这是我的世界,我做主。
拈花惹草(手卷)局部之二
“惹”为“惹事生非”:从根本上说,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惹”出来的。你要“拈花惹草”必定要“惹事生非”。花有花的事,那叫“花事”;而人也有人的事,那叫“人事”。此事一“是非”;彼事亦一“是非”。而“此”一“是非”并非“彼”一“是非”。画花求“是”则“非”,而求“非”也未必就“是”。“花事”与“人事”一样,是“是非颠倒”多而“是非分明”少的。“是”也罢,“非”也罢;不“是”之是也罢,不“非”之非也罢。“是”中生“非”与“非”中生“是”倒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草”为“草草了事”:也只能“草草了事”了。了则不了;不了则了。也只能以不了了之了。让“草”与“草”们自己来“了”罢。要不,你自己是永远也“了”不了这《拈花惹草》的。
拈花惹草(手卷)局部之三
汤思佳:除了画画之外,您是不是最喜欢侍弄花草?可以简单谈谈您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吗?
陈青洋:画画之外,我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我偏爱一切“美”与“美好”的事物:偶尔帮朋友做室内设计,尽管劳神,但看着平面图纸变成三维空间,心中会闪过一丝满足感;手工做个皮包也是很棒的体验;种些野草藤蔓,让它们按我的心意爬上保笼的不锈钢管,再泡一杯茶,欣赏逆光中叶子的光影变幻——这一切都像在创作;骑46公里自行车,费劲地把溪边几条小鱼带回家,趴在鱼缸边看它们快活嬉戏,眼睛真是移不开;还会异想天开地做些奇怪搭配的食物,比如用桂味荔枝和新疆纸皮核桃煮的汤下饺子,有机会一定要尝尝这“鲜润天下”的美味;心情或好或坏时都能抚琴,有幸跟随浙派古琴非遗传人章怡雯老师学习,弹过《酒狂》后再接触《阳关三叠》,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总能让人潸然泪下;也听莫扎特、巴赫……一切随缘就好。
拈花惹草(手卷)局部之四
喜欢让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萦绕整个空间,霍洛维茨不经意的琴音能抚慰灵魂,罗斯托罗波维奇的演奏浑厚苍劲,沧桑中又带着十足的推进力。格里高利圣咏的纯净安宁,能带你走进“永恒”。在宁静中,便能抵达精神世界的“诗与远方”。此时,不知什么缘由,脑际居然浮现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以优美旋律著称的《微风轻拂》……
在阳台观云是种美好的体验,打开窗户,就像面对一个连接天地的大显示屏,风云变幻、阴晴雨雪,无一不是美景。“听风,观云,向未来……”人生中太多美好,确实“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
仔细想想,自己喜欢的东西好像真不少,但这些或许还算不上“爱好”,只是我的日常生活而已。
拈花惹草(手卷)局部之五
汤思佳:将对“艺术美”的理解融入到“生活美”的体验中,真的是内心非常丰盈的生活状态!我们知道,许多艺术家在创作时都有特殊的习惯,比如有人喜欢收拾得窗明几净,才能沉下心来画画写字;有人就爱听着音乐或者相声,才能进入心流的状态。那您有一些这样的习惯吗?
陈青洋:很多时候我更喜欢在无所事事(放松而慵懒)的状态中画画,随心所欲,笔随心念转动,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境界。这或许就是时下所说的“心流”状态。正如“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一定是作画的最理想状态。
拈花惹草(手卷)局部之六
汤思佳:在工作节奏如此紧凑的当下,您还能保持这份纯粹的心境,看来您是打心眼里热爱画画!请问您最初是以怎样的契机接触到国画的?如果没有当时的契机,您可能会成为什么职业身份的人?还是殊途同归,终归会走上艺术这条路?
陈青洋:父辈就是画家,若说契机,那或许是与生俱来、上天赋予我的“契机”吧。去年帮孩子填写80个高考志愿时,面对那么多选择题,对我这样有选择障碍的人来说,实在很困惑,为此我做了认真的反思。才发现我的人生道路早已确定,只有一个方向,我的世界从来就不是选择题:从美院附中、本科、研究生到画院,一路走来,无需做选择,顺势而为即可。蓦然回首,一切仿佛早已注定。
汤思佳:人生尔尔,缘来缘往,此次展览能邀请到您也是缘分使然。最后,再次感谢陈青洋老师对我们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也很开心通过这篇访谈更加了解您的艺术生活。希望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书画朋友们同样有所裨益。
(采访与文本整理/汤思佳,来源:象之)
画家简介
陈青洋(是吾),1969年生于广东阳春。
198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专职画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画刊》主编,《中国画院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评论家协会理事,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