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突变病情随之好转?艺术生躁狂患者的心境变化
更新时间:2025-08-11 18:49 浏览量:1
医脉通-临床病例平台
医脉通临床病例平台,为医生保留的病例交流线上站,快来一起讨论,共同学习。患者E,女,20岁,视觉与平面设计专业本科生,在宿舍内出现急性激越症状被转诊至本中心。就诊记录显示,患者两年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一直使用丙戊酸盐治疗,直至近期拒绝用药。过去数天内,患者对室友表现出敌意态度,旷课,并且频繁说一些无意义的话。精神检查中,患者语速快,音量高,情绪高涨,易激惹性和警觉性增高,回答易受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带有夸大和轻度被害色彩,如自称通晓多国语言,是富有的首席执行官(CEO),并声称自己因掌握机密而被有组织的团伙盯梢。
初步诊断:双相障碍躁狂发作
患者无怀孕计划,但因丙戊酸盐存在致畸风险而拒绝继续使用该药,遂换用锂盐和奥氮平控制躁狂症状。
患者E每日分享画作直至出院,获书面授权后选取关键作品,从艺术视角洞察其精神状态的演变。
图1 A、B、C行分别指代患者临床病程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阶段;
*伊斯兰教人物及《古兰经》章节名称;
**土耳其语中「Holy moly! Red Dragon」;
***土耳其语中「Good」
患者E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住院首周,患者存在思维奔逸、言语迫促、过度警觉等躁狂症状,难以与他人持续交流。此阶段作品以重复涂鸦、混乱符号及无关意识形态主题为主,很难给出一致性的解读。
治疗第2周,患者的思维连贯性显著改善,语言的可理解性提高,但语调仍高,语量过剩,仍存在与艺术、政治和宗教相关的夸大及被害妄想。此阶段患者的涂鸦较前减少,更强调直线的运用,素材的选择也更具倾向性,常见主题包括交织的鱼群、清真寺与阿拉伯文字等宗教符号(患者自称穆斯林但不懂阿拉伯语,将其解读为伊斯兰标志)、喷火龙、半染色的女性剪影等。
治疗数周后,患者的情绪进一步稳定,作品中开始出现日常生活元素,反映了患者从躁狂的欣快状态向现实的过渡;妄想和言语迫促消失,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更鲜明,如开始出现展现空间深度的多维绘画。
临近出院时,患者仅在医护人员或病友要求时作画。她对自身的状态及作品表示满意,与医生达成出院共识。复诊时,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授权将其作品用于学术发表。
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