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剑桥艺术史》45 :拉昂大教堂与哥特式风格的延续

更新时间:2025-08-12 00:56  浏览量:1

1、哥特式新风格自圣德尼教堂回廊初现后,在拉昂圣母大教堂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座位于巴黎东北135公里的教堂,约1155年动工,整个12世纪下半叶持续建造。其内部的中殿和袖廊,集中体现了法国哥特式建筑早期的试验性特征——建筑师的核心目标明确:突破既有局限,建造更高、更明亮的宗教空间。作为哥特式风格发展的关键节点,拉昂承接了圣德尼的创新理念,并在结构与空间探索上迈出了更具突破性的一步。

图2-51 拉昂圣母大教堂中殿,约1155年动工。

2、拉昂大教堂中殿的立面墙(楼序)采用独特的四层设计,而非常见的三层,从下到上依次为主连环拱、楼廊、拱廊(厚墙内带连环拱的通道)和天窗。这种层级叠加的结构,将从地面到中殿拱顶的距离推至22米(约70英尺),实现了对物理高度的显著突破。相较于罗马式建筑的低矮压抑,这一设计直观展现了哥特式“向上攀升”的视觉张力,为后续空间与光线的营造奠定了结构基础。

图2-52 拉昂大教堂西外墙正面,约1200年。

3、为达成“更亮”的目标,建筑师突破传统采光逻辑:除拱廊外,侧廊、天窗乃至楼廊均安装了窗子。这种全域性的开窗策略,让自然光得以从多个高度与角度涌入教堂内部,彻底打破了罗马式建筑依赖狭长小窗的封闭感。光线透过彩色玻璃洒入时,不仅照亮了空间,更赋予其神圣而灵动的氛围,呼应了“光即神启”的宗教理念。

4、拉昂大教堂体现了早期法国哥特式对建筑结构力的“图解”倾向——通过将竖向支撑构件及附带拱肋从墙面与拱顶“有力地喷射出来”,形成类似石头骨架的形态,清晰界定内部空间。建筑师甚至在主连环拱上方的墙壁上,用捆束的小圆柱作装饰(虽不实际支撑拱顶肋架),刻意强化结构关系的可视性。这种设计让建筑的力学逻辑直观呈现,成为哥特式“结构即装饰”理念的早期实践。

5、拉昂大教堂内部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高大、明亮且线条分明——四层结构的纵向延伸强化了高度感,多窗设计保障了通透感,骨架式结构凸显了线条的清晰性。但作为早期试验品,它也存在明显局限:装饰性小圆柱的重复使用,使空间略显琐碎,未能完全实现结构与美学的浑然一体。这种“突破中带青涩”的特征,恰是哥特式风格探索阶段的真实写照。

6、拉昂大教堂的西外墙正面建造稍晚,约1200年左右。虽整体显得粗大厚重,却由众多细小部分精巧组合而成:底层设三个门,每个门由筒状拱形门洞引导,上方覆盖人字墙;中央与两侧门洞的人字墙之间,点缀着小型连环拱结构,其上又覆有多角形小尖塔。与圣德尼类似,每个门洞对应教堂内部的一个长条空间,门上方的墙面也延续了“三部分划分”的逻辑,既保持了与内部空间的呼应,又通过细节层次丰富了立面表情。

7、西外墙的窗户设计展现了哥特式装饰的精进:两个侧门上方各有略呈尖状的“尖顶窗”,线条锐利,强化了向上的动势;中门上方则是一个圆花窗,其精致程度超过沙特尔大教堂西面的圆花窗——窗内装有“窗花格”,这是一种砖石装饰品,将圆形分割成精工细作的花饰,既填补了圆形空间,又通过繁复纹样展现了工匠的技艺,成为立面的视觉焦点之一。

8、西外墙在窗户所在的两层之上,设有带连环拱的露台,且采用“三分式”布局——中间部分略高于两侧。这种设计既通过连环拱的韵律感呼应了下方的结构层次,又以中间高、两侧低的错落感,平衡了立面的纵向重量,避免了因高度增加导致的单调与压抑。露台的存在,也为立面增添了横向的视觉联系,使各部分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图2-53 拉昂大教堂北塔楼,载《维拉尔·德·昂内库尔速写集》。

9、西墙两侧最上方是两座平顶双塔楼,其最独特之处在于:塔楼拐角处的拱形构造屋顶上,蹲坐着一群古怪的石牛。这些石牛自中世纪起就令游人困惑,13世纪早期建筑师维拉尔·德·昂内库尔的速写本中,便记录下了拉昂北塔及石牛的形象。时至今日,石牛的象征意义仍成谜,但它们无疑为这座追求高度的教堂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生动,成为拉昂大教堂辨识度极高的标志,也从侧面反映了中世纪建筑中实用与想象的奇妙结合。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