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的天才
更新时间:2025-08-12 09:09 浏览量:1
我们可以看出法国革命的遗产实为拿破仑手中的最大资本,甚至可以说是赌本,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数量优势。诚如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所云:“上帝经常站在最大兵力的一边。”不过话虽如此,拿破仑的伟大胜利并非唾手可得。事实上,若无他那样的天才,则革命的潜力还是不能充分发挥。至少应该说,拿破仑的天才与法国革命的遗产是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拿破仑被公认为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西方世界中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他打过的会战的次数要比亚历山大、恺撒及腓特烈三人的总和还要多,他所打的战争是大规模的征服战争,自查理曼以来,在欧洲也无前例。
拿破仑是天才虽已成定论,但他是哪一类的天才,天才本身又应怎样界定,却是一个经常引起辩论的话题。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油画《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
拿破仑是一个天生的领袖,其心灵和体力都有一点异于常人。英国大文豪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中说:“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他自然应该为王。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如此。”梅纳瓦尔说:“他不仅在思想上居于主动,而且事必躬亲。他有超人的精力,好像有充分的时间来管理一切事务。”科兰古则认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同一时间内完全专心于一个思想或一个行动。”
这两位发言人都曾在拿破仑手下工作很久,其意见代表他们长期的经验。
拿破仑在1812年出发征俄时说:“我感觉到我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向一种我所不知道的目的前进。”他像一位艺术家有一种创作的狂热。诚如施本格勒所云:“拿破仑的生活是一种无限的劳苦,不是为他自己,不是为法兰西,而是为未来。”
一般人所尊重和分析的都是拿破仑的军事天才方面,但德国伟大史学家德尔布吕克却认为,尽管拿破仑具有战略眼光和指挥会战的天才,但其真正的才能却是政治多于军事。他并非把战争当作一种最后手段和用它来补救外交的失败,战争是其外交政策中的一个中心因素。除非为环境所迫,否则他从不用不适当的军事资源去追求重要的政策目标。
拿破仑身兼国家元首和最高统帅达15年之久,很少有人能限制其行动自由,所以他的确做到政治与战争的密切整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可以消除组织上的摩擦,尤其是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和迅速加以执行。其外交手段也有惊人的弹性,能适应军事情况的变化。反而言之,其战略又经常有一个明白的政治目标。
因此,政治目标支配战略计划,而战略计划的要旨即为找到敌军位置上的决定点,然后再以雷霆万钧的力量向它发动打击。拿破仑从他的老师(杜特兄弟)思想中学会了下述的秘诀。他说:“战略计划像攻城战一样,集中火力对准一个单独的点,只要打开一个缺口则敌军就会随之全部崩溃。”
拿破仑不大喜欢“战略计划”这个名词,他认为那具有一种固定和不变的含义,所以他宁愿用“战略准备”。战略在他那个时代要比今天更具有在不确定领域中思想和行动的意义。这又表示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包括最坏的在内。所以,拿破仑说:“除非计算,否则在战争中将一无所获。”正像我国古代孙子所说:“多算胜,少算不胜。”拿破仑又说:“我的习惯是要作多种预防措施,而不把任何事委之于机会。”
实际上,拿破仑使用的都是当时已经存在的制度和方法,所以,他的战略有许多也是出自他人的思想。柯林为20世纪前期研究拿破仑的权威,他曾这样指出:“假使把拿破仑最卓越的计划拿来与其对手的相当计划作一比较,我们将很难发现其间有太多的差异。”但拿破仑的特点却是能把军政大权都控制在手中,并能充分发挥战争革命的潜力。他始终相信:“战争艺术很简单,一切都只是执行的问题。”
△韦雷斯切金,油画《拿破仑在博罗丁高地》
拿破仑虽然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但实际上,有时也不免采取临时拼凑的办法。不过他有一个中心思想始终不变,即寻求决定性会战。他总是尽可能把优势兵力集中在决定点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宁愿让次要的基地或交通线暂时居于无保护状况之下。
由此导致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指挥统一”。拿破仑在这一方面说过的“格言”非常多,甚至到今天也仍然常被引用。但很具讽刺意味,“指挥统一”,一方面是拿破仑辉煌胜利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正是其最后失败的根源。
拿破仑说:“在战争中许多人是轻若鸿毛,而一个人则重如泰山。”他又说:“一位坏将军要比两位好将军还较好一点。”拿破仑自视颇高,目无余子。他说:“我之所以为我者就是意志、性格、勇气所使然。”然后他又反而言之:“由一头鹿所领导的狮军根本上不是狮军。”
自法国革命以来,法军在组织上分成若干大单位,这虽然带来了作战的弹性,但也使各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战。拿破仑决心要矫正这种毛病,实施严密的集中控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优势兵力集中在决定点上。
拿破仑经常采取攻势,甚至在战略上采取守势时(1813—1814年),他仍然在战场上发动攻击。他几乎永远保持主动,他曾经这样说:“我的想法和腓特烈一样,必须经常先攻击,容许自己受攻击实乃大错。”他又说:“像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古斯塔夫斯、屠云尼、尤金、腓特烈等人一样地发动攻势战争,把他们当作模范,那是成为名将和了解战争艺术秘密的唯一途径。”
不过,他并非有勇无谋,像查理十二世那样。他说:“是否应该进攻,必须事先慎重考虑,但一经决定发动攻势就必须坚持到底。”他还说:“当决心入侵一个国家时,不可害怕决战,必须到处寻觅敌人而将其歼灭。”
攻势作战必须要求旺盛的精神和士气,拿破仑在这方面有其惊人的成就。他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就是:“在战争中精神之于物质是三比一。”他个人的魅力和信心对于他的部下和敌人同样能够产生重大的精神冲击。诚如他的劲敌威灵顿所说,拿破仑个人的出现相当于4万大军。克劳塞维茨对此也深有认识,他曾剀切地指出:任何战争理论若不考虑指挥官和部队的心理则毫无意义。
拿破仑对于心理问题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他善于用种种方法来激励士气。他深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威灵顿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生动的描述:
拿破仑是国家元首也是最高统帅,其国家的组织建立在军事基础上。一切制度都是为了发扬其军队的攻击精神,国家对军人给予特殊奖赏。任何军人,甚至一个二等兵,都有封王拜将的机会。
但仅凭物质奖励还是不够,拿破仑说:“英勇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所以他的秘诀是诉之于“荣誉”。他了解人之所以愿意牺牲生命,往往是由于一种其本身并不了解的原因。他深知心灵感应的微妙,经常与部下保持个人接触。他说:“官兵对我有信心,精神力量往往比人的数量更能决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