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艺术职大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拓宽高素质艺术人才成长路
更新时间:2025-08-12 15:16 浏览量:2
艺术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文艺规律,紧扣时代脉搏,回应人民需要,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此,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引下,坚守艺术标准,紧跟时代步伐,持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以不断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艺术交流的桥梁与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国际传播,并注重将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用艺术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有效拓宽了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成长之路。
首先,建设艺术特色与地方特色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学校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主动顺应时代趋势,不断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立足四川蜀绣、川剧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开设相关专业,持续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顺应现代艺术发展潮流,增设了数字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动漫设计等新兴专业,满足市场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其次,构建多元融合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秉持“科技赋能艺术、艺术传承文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拓展跨学科专业交叉、非遗传承、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多元培养路径,打造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开展跨学科专业培养,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界限,立足于时代需要、行业需要、人民需要,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场域,如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和影视制作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又具备艺术创作的能力,从而快速适应数字时代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二是开展非遗传承培养。学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针对蜀绣、竹编、川剧等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合作,采用师徒制、工作坊等教学形式,让学生“零距离”学习传统技艺,传承非遗文化。三是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如在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专业中,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现代文化内涵的作业作品,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立足专业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类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
再次,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底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切实加强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安排,同时开设如巴蜀文化、川西民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全方位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注重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如服装设计专业融入了蜀锦、蜀绣等传统工艺课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加了传统园林建筑文化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不断加大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建设力度,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艺术体验,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最后,完善进社区、进大赛、进企业“三进”实践育人体系。一是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进社区艺术实践活动,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等二级学院师生经常性走进社区,为居民带去精彩文艺演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了解基层民生需求、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坚持以赛强技、以赛促教,学校建立了完备的竞赛指导与激励机制,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提升,学校的教学成果也得到了检验展示。三是坚持供需对接、优先就业导向,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订单培养、实行现代学徒制等方式,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并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非遗传承人沉浸式参与教学和实践指导,特别是依托实习与就业联动机制,培养了如《哪吒之魔童闹海》执行制片人刘潘等一批优秀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