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涂丨亿元级涂料大商缘何心灰意冷?
更新时间:2025-08-12 18:46 浏览量:1
他曾是A品牌一位举足轻重的家装涂料经销商,年进货规模超过亿元,一度风光无限。
笔者曾有幸参加过他的一场大型活动,那种盛况至今仍历历在目。
前不久出差路过,刚好有些空闲时间,便想着再次去采访一下他,他很热情地欢迎过去坐坐,但却婉拒了采访,表示“目前很多情况不好说,接下来他自己可能都不一定会做涂料了。
在“超级经销商”的光鲜外衣下,包裹着他难以言说的困顿与失落。
这与几年前那个敢闯、敢拼,力争“第一”的拼搏者,判若两人。
他的转身,并非孤例。
放眼中国涂料市场,除了极少数受品牌方青睐的头部玩家,大量经销商正陷入“曹操吃鸡肋”的的尴尬状态。
为何这些曾经的亿元级涂料经销商,会一步步变得如此心灰意冷?
巨轮之下
流水过亿,利润百万
亿元流水难掩百万利润之殇。
代理A品牌时,虽带来过亿流水的光环,却未能转化为丰厚回报。
多年积累,从品牌方获得的利润不过百万出头。
“若做其他品牌,一年五六千万规模,利润远超于此。”他坦言。
在中国市场,有些涂料经销商投入几千万,一年仅能赚取几百万的利润,还有很多欠款收不回来,这样投入产出比本来不划算。
更令人心寒的是品牌方的强势控制与亲疏之别。
作为经销商,他处处需察言观色,如履薄冰;而品牌方委任的“自己人”接手后,却能不受掣肘,自由决策。
即便在如此倾斜的扶持下,新经销商业绩也仅略胜于他,有些地方还不如他。
大品牌靠的是品牌,并不是某个人,特别是在品牌辐射比较强的区域,换谁都做得不会太差。
如果在辐射区域比较弱的区域,或许就会依靠个人多一点,扶持也相对会对一点。
在大本营,一般大品牌安排的是自己人经营,这也是行业现实。
他曾试图扩张市场、追求垄断,但最终被“这个是块肉,谁都想分一杯羹,哪有可能全给我们?”彻底浇灭。
品牌内部产品代理权划分极度碎片化,区代、省代混杂,进一步束缚了他的手脚。
尽管该大牌在同一个市场年销过亿,但其“老对手”在当地亦能斩获七八千万,品牌在家门口并未形成碾压性优势。
这让他倍感惋惜:“若换个人认真做,肯定能更好。”
破釜沉舟
出走巨头,又陷泥潭
2022-2023年间,因与A品牌积累日深的矛盾,这位年届五旬的经销商毅然抽身,转战代理B品牌。
开局火热,承诺落空。
初期,新品牌倾力支持,投入重金。
百万元店面装修、大手笔投放公交车广告、组建专业团队……目标清晰,力争在艺术漆等产品线上超越之前的大牌。
无奈造化弄人。半年后B品牌突发变故,高层震荡,承诺的扶持化为泡影,独木难支。
他苦撑局面,直言:“若厂家再投入10个点支持市场开拓,局面必不相同。”
缺乏厂家后援,仅靠自身投入人力物力,压力陡增。
几百万规模、代理权在手,现金流虽健康,但“产品卖给谁”成为核心难题,毛利仅够维持运营,拓展乏力。
时代之困
规模神话褪色,转型迫在眉睫
回顾代理A品牌的日子,他反思道:“以前过于贪大求全。若当初专注做精,现在必会轻松许多。”
“当时加入A品牌只因觉得‘赚钱快’,就像一块诱人的‘肉’。”
这份醒悟,映射着行业逻辑的深刻转变:曾经靠规模与速度取胜的“快钱”时代正走向终结。
行业整体步入平台期甚至下行通道。他感叹:“努力经营,利润却可能逐年减少。”
加之年龄渐长,70后的他容错空间急剧收缩:“这个年纪,经不起失败。”
传统家装市场,若抓不住艺术漆、仿石漆等高附加值产品,仅靠利润微薄的乳胶漆冲量,规模再大也难以为继。
更深层的忧虑在于行业生态剧变,市场与人力双杀。
一方面,新房市场退潮,翻新需求渐成主流;另一方面,60后、70后涂装工人老去,90后、00后不愿入行,人工成本将持续飙升。
如果我再年轻20岁,肯定会继续拼搏。但现在是时候考虑换赛道了。
众多涂料企业,无论行业市场如何发展,未来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途径。
就像美国市场,房地产没有经历过中国这样的火爆阶段,主要以翻新市场为主。
中国现在也逐渐进入翻新市场,年轻人可能不需要购买新房,而是对现有房屋进行重新装修,以满足结婚或改变居住风格的需求。
这意味着翻新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另辟蹊径
放下执念,寻找新路
“股票都没那么好做了,我们做传统行业可能更难。”面对重重挑战,他最终准备务实转型。
告别单一品牌依赖: 不再押注于某一个巨头,主动引入多品牌,分散风险,增强自主性。
转变经营模式: 将业务逐步承包给培养多年的团队,支付费用由其执行,自身从具体经营中抽身。
重新定位: 承认零售模式规模瓶颈,探索更符合自身资源与市场趋势的路径。
“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一直没有好好休息过,这下可以好好休息了。”
这位亿元级经销商的黯然转身,非关个人能力,而是传统建材经销模式在品牌压榨、渠道碎片化、行业周期下行叠加冲击下的必然结果。
当依附巨头无法获得合理回报,当年龄与精力不再允许豪赌,放下对“超级规模”的执念,转向灵活、可控、更能把握利润核心的生存之道,成为一代经销商无奈却现实的选择。
他的故事,是依附式增长时代落幕的注脚,也预示着行业价值链正从盲目追随品牌光环,转向对自身价值与可持续盈利的冷静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