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剑桥艺术史》46 :巴黎圣母院与扶壁拱,哥特式技术美学的里程碑

更新时间:2025-08-12 17:33  浏览量:1

1、巴黎大教堂与沙特尔、拉昂等多数哥特式大教堂一样,均奉献给圣母玛利亚。但因巴黎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它在英语与法语世界中被简称为“圣母院”,成为超越地域的宗教与文化符号。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其宗教供奉的核心(圣母),也凸显了巴黎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赋予它的特殊地位,使其从众多哥特式教堂中脱颖而出,成为标志性存在。

图2-54 巴黎圣母院,1163年动工,南侧。

2、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2世纪60年代,是最大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全长150.20米(约493英尺),主拱顶高32.50米(近107英尺)。其超凡出众之处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引入了一项关键新技术——扶壁拱。约1175年,为支撑中殿拱顶,建筑师首次将扶壁拱技术应用其中,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哥特式建筑的结构逻辑,成为其区别于罗马式建筑的核心特征之一。

3、扶壁拱是一种拱或半拱结构,其核心作用是将主拱顶对墙壁上部的推力转移到外部支撑物(即扶壁)上。通常,扶壁拱成双出现,分别位于需支撑的主拱顶两侧,形成对称的力传导路径。这一设计精准解决了拱顶重力分散的难题:通过将分散的推力集中引导至外部扶壁,避免了墙壁因承受过大压力而坍塌,为建筑向更高、更轻盈发展提供了结构保障。

图2-55 巴黎圣母院扶壁拱横断面。

4、罗马式建筑为控制拱顶推力,常采用楼廊上方的半筒形拱顶,但这一设计的弱点显著:需依赖厚重墙壁承载压力,导致建筑物上部无法开设大窗,内部昏暗压抑。而扶壁拱将推力转移至外部扶壁,使重力集中于少数支撑点,彻底解放了墙壁——原本用于承重的坚固墙体被大幅简化,甚至被彩色玻璃替代,既解决了推力问题,又实现了“明亮通透”的空间理想,是哥特式对罗马式的革命性超越。

5、扶壁拱建造在建筑物外部、侧廊屋顶上方,仿佛将罗马式建筑的楼廊屋顶“提起”,露出下方的半拱结构。这使得建筑外部呈现出类似“骨头架子”的轻盈感——承重结构暴露为清晰的骨架,而非封闭的墙体;内部则大幅减少支撑物,原本厚重的墙壁被简化为石头框架,为大面积彩色玻璃窗留出空间。这种“外显骨架、内透光线”的形态,成为哥特式建筑“石头框子”特征的典型体现。

6、圣母院内部呈现出协调有度的美学风格。其内立面现存三层(最初为四层),相比拉昂大教堂更显平实:墙壁上的爬墙柱较细,装饰线条不似拉昂那般凸出,天窗位置更贴近墙壁内表面(而非拉昂的贴近外表面)。这种克制的设计避免了琐碎感,通过简洁的线条与均衡的比例,营造出庄重而宁静的空间氛围,与宗教场所的神圣性高度契合。

7、圣母院西外墙设计于12世纪末,其纵向与横向区划更像“铁格子”般规整,三个门洞也比拉昂大教堂浅得多。这种精确、老练的布局摒弃了冗余装饰,以几何化的秩序感凸显建筑的崇高性,恰如其分地匹配了它作为法国主教堂的地位——既体现了技术的成熟,又通过简洁有力的形态传递出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双重威严。

8、扶壁拱并非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重塑了哥特式建筑的逻辑:它使建筑从“依赖厚重墙体承重”转向“依赖外部骨架传导力”,从“封闭昏暗”转向“开放明亮”。这一技术不仅支撑了更高的拱顶、更大的空间,更催生了与结构融合的美学——外部的扶壁拱与内部的轻盈支撑形成呼应,使“力的平衡”成为可视的艺术,为后续哥特式建筑的成熟奠定了技术与美学基础。

图2-56 巴黎圣母院中殿,向东观看。

9、巴黎圣母院以其巨大的规模、工整优雅的设计,尤其是扶壁拱技术的应用,成为哥特式建筑的里程碑。它既解决了罗马式建筑的结构局限,又通过内部的协调、外部的规整,将技术功能与美学表达完美结合。作为法国主教堂,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凝聚了中世纪建筑的智慧,展现了人类以技术突破追求神圣空间的不懈努力,至今仍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典范。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