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巴渝大地 “长”出多彩艺术
更新时间:2025-08-12 21:55 浏览量:1
核心提示
立秋之后,暑热未消,亲近自然的乡村游备受欢迎。近年来,重庆乡村涌现出稻田画、墙绘等创意艺术形式,不仅扮靓了巴渝和美乡村,激活了文旅经济,更提振了农民的精气神,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连日来,记者走访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探寻这些“长”在乡间的多彩艺术。
·
水稻为笔 稻田为布
稻田绘画师倪佑波:
跨界“种”出大地艺术
“太震撼了,稻田也可以变得这么浪漫,就像艺术品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7月28日上午,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隆平五彩田园,不少游客在看到稻田画后发出感叹。登上30多米高的米粒观景台俯瞰,紫、黄、绿等彩色水稻勾勒出袁隆平拉小提琴、牧牛图、扬帆朝天三幅图案,气势恢宏,栩栩如生。
大足区拾万镇的稻田画。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现在还不是最佳观赏期,等到了9月份,稻田画会更漂亮。”拾万镇副镇长王地生自豪地说。
这些稻田画出自地质队员倪佑波之手。8年来,他以水稻为笔、稻田为布,为长虹村绘出了20多幅稻田画,而当地也靠稻田艺术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
倪佑波在察看稻田画的呈现情况。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地质队员跨界“种”稻田画
47岁的倪佑波是大足区人,专业是工程测量,毕业后成为了市地矿局107地质队的一名地质队员。跨界“种”稻田画,也是无心插柳。
长虹村地势平坦连片,一直有种水稻的传统。2018年,王地生偶然刷到一条稻田画的短视频——讲的是日本青森县田舍馆村通过打造巨幅稻田画吸引游客打卡,发展乡村旅游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发展稻田画!”他受到了启发。
说干就干!当年3月,在市农技总站的帮助下,王地生从浙江买回了100多斤5种不同颜色的晚稻品种,接着又找到团队在图纸上设计稻田画。
一切准备就绪后,到底由谁来“种”稻田画呢?几经周折他们找到了倪佑波,因为后者是地质队员,擅长“种”稻田画最需要的坐标定位技能。
为300亩巨画精准建立近两万个坐标
对倪佑波来说,“种”稻田画也是“赶鸭子上架,头一回”,他并没有把握。
当年6月,倪佑波拿到稻田画设计图纸后就琢磨起来。“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他回忆,图纸上除了有多种颜色外,还有异形的图形和弯曲的线条,要想把细节尤其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展现得栩栩如生,对坐标的精准度要求很高。他粗略估算,完成300亩的稻田画要打近两万个坐标。
难题很快出现:当他将稻田画的图形数据导入卫星定位仪时,由于坐标点位太多,有的坐标连成了一团,很难区分。倪佑波灵机一动,将稻田画的设计图纸导入电脑作为底图,然后像刺鞋垫一样,顺着底图上的图形样式描边,再打点定坐标。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他为稻田画建立起近两万个坐标。
工人在插秧。受访者供图
工人按照坐标栽秧时,又遇到了新问题:稻田画对水稻栽植精准度、标准度要求比较高,工人凭经验栽出来的秧苗不整齐。
经过上网学习以及询问老农,倪佑波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像用筷子一样,用拇指和食指的巧劲儿来插秧,这样种出来的秧苗既整齐又好看。
经过一周多的昼夜奋战,倪佑波终于成功将稻田画“种”到了田头。当年农历秋分,稻田画迎来了“大考”。隆平五彩田园作为重庆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吸引了参会代表和媒体的关注。很快,长虹村的巨幅稻田画登上了热搜,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当年就迎来了6万余名游客。
游客在拍摄稻田画。记者 赵伟平摄/视觉重庆
种地也可以很时尚
见各方反响热烈,拾万镇决定将每年“种”稻田画的任务都交给倪佑波。同时,又给他出了“命题作文”:每年创作3幅不同主题的稻田画。
隆平五彩田园曾是袁隆平工作的地方,要“种”一幅关于袁老的稻田画,表达缅怀;大足是“石刻之乡”,要“种”一幅关于石刻的稻田画,突出特色;还要“种”一幅反映新重庆变化的稻田画,紧跟时代。
如今,倪佑波以水稻为笔、稻田为布,已为当地“种”出了20多幅稻田画,他也得了个“稻田绘画师”的昵称。
大足区拾万镇的稻田画。记者 赵伟平 摄/视觉重庆
拾万镇在稻田间建起了亭台等景观小品,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提档升级了5公里长的旅游公路,新修了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乡村旅游发展起来。
从2023年起,眼看家乡的旅游搞得火热,陆陆续续有人返回老家创业,两年来已有8位业主发展起种养业、乡村民宿和科普研学。依托稻田画这个IP,当地累计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土特产年销售额超100万元。
前不久,为了让“种”出来的稻田画更精美,倪佑波花费近20万元,购买了一台更智能的卫星定位仪,“我就是想告诉大家,种地也可以很时尚!”
·
每年完成400幅墙绘绘画师廖文平:将和美乡村“绘”上农舍院墙
“这些墙绘真不错,给村子添了亮色,把我们长久村的美好明天‘画’出来了,看着就让人欢喜!”
8月8日清晨6点过,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刚“苏醒”,几只水鸟便掠过龙桥湖面自由嬉戏,打破了乡村清晨的宁静。“冬梅,赶紧换衣服,准备出门哦。”见妻子还在收拾碗筷,刘超朝厨房喊了一嗓子。
原来,前一天,刘超两口子与10多户村民约好一早沿龙桥湖散步。5公里长的环湖公路,将分散在杨家湾、龙桥湖湾的耕牛图、晚柚图等6幅墙绘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新的旅游打卡点。
8月6日,游客在欣赏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的墙绘。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仅仅相隔百余米的两个小小湾落,缘何聚集了如此多的精美墙绘?
借墙绘激活龙桥湖潜能
2023年,长久村被纳入垫江10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进行重点打造。“长久村土地宜机化整治早,有粮油、晚柚、榨菜等产业做支撑,还有大大小小200多平方米的湖泊,所以我们决定依托龙桥湖,打造集农业种植、休闲垂钓、乡村旅游于一体发展的农文旅综合体。”长龙镇镇长黄义伦说。
当年,镇上对长久村一社两个湾落(杨家湾、龙桥湖湾)的60多户村民的危旧农房进行了集中整治。同时,改造了农村户厕,硬化了5公里长的环湖公路,还安装了200多盏太阳能路灯,并鼓励农民房前屋后栽种花草。
“硬件得到了改善提升,但总感觉还差点‘神韵’。”长久村党支部书记刘本宴坦言,整治后的农房外立面五花八门,有的被刷成了白墙,有的露出了红砖,整体观感杂乱,与规划的乡村旅游产业不协调。
“何不在这些墙上画画?”有人建议道,一方面可借此统一房屋外立面,另一方面将农耕文化、垃圾分类、产业发展等画上墙,打造成游客观光、村民休息的好去处。
这一想法得到了镇里的同意和支持。可谁来将这些画画到墙上呢?去年1月,村里通过招投标找到了廖文平。
游客正在欣赏长久村的墙绘。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20人团队3天“绘”就6幅主题墙绘
廖文平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美术专业。2016年他成为了一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招募了四川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20名绘画师,专门从事墙绘工作。
廖文平结合长久村的实际需求,请来设计师制作了100多幅设计图,经过镇村干部的筛选,最终选出了6幅画作为墙绘主题。
主题内容敲定,接下来是选择具体的绘制墙面。结合绘画师对墙面平整、干爽、不掉灰的要求,以及对墙绘位置的考虑,村里最终选定杨于才等5户村民家外墙作为“画布”。
万事俱备,2023年1月中旬,这场美化乡村的墙绘创作拉开帷幕。“他们都是科班出身,但要将设计图上的图案‘画’到墙上,最难的是把握图案比例,不然画出来的画就不协调。”廖文平说。
笨办法只有一个——找好参照物。即以墙面为背景,用手机拍摄一张搭好脚手架(搭成网格状钢管)的墙面实景照片作为定位底图;接着,根据设计图的样式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根据缩小版的实景图,用粉笔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最后,才使用画笔和颜料进行正式的填色与细节描绘。
墙绘第二个难点是对画师漆工技术的严苛要求。墙绘对刷漆的精准度要求比较严格,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涂层厚薄不均、颜料堆积晕染,导致图案线条模糊、色彩混浊,使整个画面显得呆板、缺乏生气。
经过研究和实践,廖文平摸索出不同主题的绘画用漆。比如,针对国风,他要求画师选择丙烯涂料加点水,刷出线条的质感;针对田园风格,他结合油漆的5种基色,调出与设计图相当的颜色,这样刷出来的墙绘,好看又逼真。
经过3天紧锣密鼓地创作,廖文平率领的20人画师团队,成功将6幅主题各异、饱含深意的“和美乡村”愿景图,“绘”上了长久村村民的院墙。
垫江县长龙镇长久村房屋上的美丽墙绘。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无人机图片)
墙绘赋能,和美乡村触手可及
创作完成当年的春节期间,长久村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些色彩斑斓、寓意美好的墙绘,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拍照留念的热门打卡点,也是村民们茶余饭后散步休闲、驻足欣赏的新去处。
村民杨于才家外墙两面墙绘格外显眼。左墙画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右墙是父子俩骑着自行车,拿着鱼竿去休闲垂钓的画面。“现在很多人路过我家,都会停下来看两眼。”杨于才欣喜地说。
见游客越来越多,去年2月,刘超将自家农房简单装修后,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前不久,村民杨壮、杨志娟也回到长久村,准备修建一座乡村民宿。
如今,在墙绘的赋能下,进村游客超万人,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5万余元。
见带动效果明显,今年初村里在30多户农民家的外墙上安装了氛围灯,同时在湖边以及草坪、环线公路也增添了景观灯。现在每天夜幕降临时,橘黄的彩灯便点亮龙桥湖,将整个龙桥湖区域装点得如梦似幻。
村里还决定,下一步将附近的丘家湾打造出来,然后交由廖文平团队将孝文化“画”到墙上。
目前,廖文平团队每年累计在川渝创作2万余平方米、近400幅墙绘。“将村民对和美乡村的美好愿望‘画’在墙上,告诉大家和美乡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幅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他最后表示。
·
相关新闻
我市形成一批文化艺术活化利用典型
8月12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通过文化艺术点亮巴渝和美乡村,我市已形成了一批文化艺术活化利用典型。
其中,大足区雍溪镇以川剧文化为核心,打造川剧主题民宿、非遗剧场;
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通过“莲花穴艺术活化项目”,将废弃院落转化为艺术工作室及乡建博物馆,年游客量达80万人次;
北碚柳荫艺术村、东升村,通过壁画、雕塑激活乡村美学价值,形成农文旅融合示范;
潼南区通过“潼台比武”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创新,推动形成“文艺村”“写生村”等特色文化IP,实现个体创新与集体受益的共振……
“通过整合高校智力资源、活化乡土文化基因与重塑乡村产业生态,实现了‘外在颜值’与‘内在灵魂’协同发展。”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在37个涉农区县设立文艺下乡工作室、美育创作基地、乡村艺创工作站等210多家机构。同时,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43名专家和500余名专业人才组建“文艺赋美乡村”专家组、服务队,实现文旅收入增长7.4%。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数字艺术振兴、生态艺术疗愈等方向,持续完善“政府引导—专业介入—村民共创”的协同机制,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