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匾额中的书法艺术:翰墨流芳映古今
更新时间:2025-08-13 15:35 浏览量:1
武威,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以其遗迹之众多、文化之厚重而闻名于世。仅就悬挂于古建筑之上的匾额而言,从“陇右学宫之冠”的文庙,到道教宫观的雷台,从佛教梵刹的海藏禅林,再到市井街巷的牌楼民居,匾额上的文字和书法,如星辰般点缀着城市的肌理,以笔锋为刃,在时光深邃处刻下文化的年轮,可谓沉淀着千年的文明脉络,凝固了书法的艺术精髓。
说起武威匾额,首屈一指的要数武威文庙。高悬于文庙桂籍殿廊檐下的匾额就有四十四块,每每到文庙游览的客人举目品赏后,都不得不赞叹:如此保存完好、数量众多的匾额,在全国文化景点中都不多见,其书法艺术,堪称儒家文脉的墨韵华章。你看这“万世文宗”“聚精扬纪”“云汉天章”,还有“书城不夜”“天下文明”“文教开宗”等等,哪一块不是文化名匾、书法大成。其中的中华名匾“聚精扬纪”,为清嘉庆年间甘肃按察使刘大懿所书,其书法脱胎于赵孟頫一脉,却又融入魏碑的雄强之气,笔画丰腴饱满如春风拂柳,结构茂密严谨似广厦连云,匾文以“聚精”喻文昌帝君汇聚天地精华,“扬纪”则彰显以礼乐纲纪教化万民的宏愿,书法笔锋游走间,既有文人的儒雅风流,又透露出治国安邦的宏大抱负,堪称楷书书法与儒家思想的完美交融。另一块名匾“云汉天章”,为道光元年(1821年)武威书画名家张美如以楷书题写,其中的“云汉”二字取自《诗经》,喻文章如银河璀璨,“天章”则赞文昌之德如日月昭昭,蓝底金字间,尽显气象万千,其笔力雄奇如苍松挂壁,结体潇洒似游龙戏凤,将晋人风骨与北碑朴拙熔于一炉,匾中“章”字末笔飞白如流星划空,恰似文脉传承的永恒印记。
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地雷台汉墓之上的雷台观,匾额也不少,书法里藏着道教玄坛的笔势乾坤。进入雷台观拾级而上,二平门处的“步云”匾映入眼帘,这是武威书画名家丁二兵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所书,其行书字体圆润流畅、豪迈骏逸,“步”字的撇画像天马踏过云层,“云”字的点钩里像是裹着风,匾额既暗合雷台“天马行空”的意象,又以“步云”二字隐喻登临仙境的超脱意境,笔锋转折处如龙翔九霄,墨色浓淡间若云卷云舒,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书法韵律之中,可谓真正的书法名作。再往里走,看见雷祖殿前的“三星高照”匾,这块匾的书体出自“河西魏碑第一人”的马玉浩先生之手,其书法笔力雄健,结体古朴,匾文“三星”指福禄寿三吉星,魏碑的方笔斩截与圆转藏锋相映成趣,恰似吉星高照时的刚柔并济,并将西北大地的苍茫气象注入笔端,仔细品读,有大漠胡杨之风骨,还有千年磐石之厚重。
凉州大云寺的古钟楼上,也是名匾云集,“古钟楼”“声震蒲牢”“秀挹天山”“金奏高宣”“慈海鲸音”“声震陇右”等,上下两层共有八块,大多都寓意着大云寺的钟声清脆如玉,响彻边塞,声名远扬。其中的“慈海鲸音”匾,为乾隆九年(1744年)郭朝祚以行草题写,笔势苍劲雄浑,墨色酣畅淋漓,有书法名家评价说如惊涛拍岸、星河倾泻。匾文以“慈海”喻佛法慈悲如海,“鲸音”则借鲸鱼鼓浪之声形容钟声宏远,行草的灵动与禅宗的顿悟在此交融,尤其是“鲸”字末笔如鲸尾扫浪,将书家的宏愿化为跃动的笔锋。
翰墨流芳映古今,匾额昭世耀凉州。武威历史遗迹和旅游景区中的书法佳作名匾举不胜举,这些匾额,是河西走廊多元文化碰撞的结晶,是研究古凉州官制、书法艺术以及民俗风情难得的实物资料。每一块匾额,文辞经典,书法精湛,无论庄重如礼的楷书,还是雄健如剑的魏碑,亦或飘逸似道的行书,还是灵动若禅的行草,这些立体的书法,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堪称武威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朵朵奇葩,凸显匾额艺术在武威的文化光芒,在不经意间以笔墨之美装点建筑奇巧,更以文字之魂传承武威精神,在横竖撇捺间化作永恒。当我们驻足凝视品鉴这些匾额时,触摸的不仅是木料与金漆的温度,更多的是武威千年文脉的心跳与呼吸。
新武威记者 周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