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百年红砖墙对话新艺术:一场公益展背后的城市文化新实验

更新时间:2025-08-13 15:57  浏览量:1

在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的“东和昶1917”,这座由百年老建筑蜕变而成的宽街文化复合体里,藏着一处“秘密基地”——门洞画廊。日前,这里迎来首秀:依托百年老建筑的红砖墙,本土画家庞喆的画展《波洛克与人像研究》和摄影师ZUZUKIM的摄影展《反重力进化论》正在展出。这场公益展中,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主题,巧妙地融入老建筑的百年肌理中,利用开放、流动的空间场域,让艺术与历史完成了一场无声对话。

百年红砖作“纸”

双展并线建构“情绪场域”

东和昶1917的门洞画廊首展,依托这座百年老建筑原有画廊为空间场域,最先“撞”入人们视线的是庞喆笔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锐画作。这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经历过职员、婚纱摄影师、民宿主理人、咖啡店主等多重身份的哈尔滨艺术家,此次展出的画作,是他在研究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波洛克的过程中,集中在一个创作时期的作品。

画作中,蓝紫色的油彩像雨滴般溅落,又似情绪般流淌,观展者可以从作品中直观感受颜料滴洒、流淌的动态轨迹。庞喆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波洛克的“滴画法”独树一帜,因此他从波洛克的滴画法入手,把他对波洛克的技法研究,融入到他的人像创作中,同时,用“庞喆式”的配色风格进行创新,也是向艺术大师致敬。他的作品突破传统画笔,有几幅甚至是他直接用手指蘸颜料涂抹完成的——他特意把自己出墙做过程中戴过的手套,摆在画作旁一同展出,向观展者递出一把“解构画作”的“钥匙”。

对面的另一组展,来自哈尔滨本土摄影师ZUZUKIM。在他的《反重力进化论》系列里,模特们瘫坐在地上、趴在台阶上,甚至整个人悬空倒置——在这些哈尔滨最具辨识度的地标中,在“违反地球重力”的姿态里,ZUZUKIM用创意镜头,为百年城市赋予了新的叙事。“反重力其实是反裹挟。”ZUZUKIM向记者解释,“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镜头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就好。”

策展人抽抽告诉记者,她在为门洞画廊首展的策划中,一直在哈尔滨本土艺术家群体中寻找与挖掘,希望首展可以呈现出本土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凸显个人特质。她最早发现ZUZUKIM的作品,主要以商业肖像为主,只有两幅作品是这种行为艺术风格。“东和昶1917是百年老建筑,我个人也更加关注对年轻群体对老建筑的挖掘与表达。”抽抽说,在国内,拍摄这种风格的艺术家也有很多,因此在共同策划下,ZUZUKIM专门以哈尔滨老建筑为‘底色’,为这次首展专门拍摄了这组作品。

通过色彩冲突与视觉张力,在百年红砖中形成“美学冲击”与“情绪场域”,这正是抽抽在首展中的深意。在观展体验环节,抽抽特意为庞喆的作品设计了一个与观众互动的环节:观展者可以模仿画作里的人物表情,与画作合影,拍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照片,让观展更有趣味性,同时加深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我们更加看重观展者与作品的交互。同时,我们以百年红砖为‘纸’,建构一个独特的情绪场域。让百年老建筑里的艺术气息,包裹住每一个人,让他们离艺术更近。”抽抽告诉记者,在这次布展中,她特意做了很多“留白”,除了个别作品标有名字,绝大部分作品没有说明,连展览常规的冗长序言也没有。“我们想让大家直接面对作品最原始的情绪。艺术不需要太多解释,有时候一块颜色、一个姿态,就能击中人心。”

“不完美”策展哲学:去掉“边框”

让艺术“活”起来

与常规画展不同,东和昶1917门洞画廊的首展,处处透着“反套路”的巧思。

ZUZUKIM展出的摄影作品,抽抽特意没有给照片加保护膜或玻璃画框,更没有边框。抽抽告诉记者,她最初的构想就是,既然是在老建筑的开放式室外空间做展,就不能是“改造”成一个展,而是利用老建筑的空间优势,策划一个只属于东和昶1917的艺术展。比如,ZUZUKIM的作品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布展方式,是利用了门洞开阔的室外空间和流动的空气。在通风的状态下,照片就像生命一样,也是会“呼吸”的,“看展的人与作品是要直接交流、直接对话的,不能有距离,展览的空间就是要顺从这种‘呼吸感’”。

在抽抽看来,开放式的门洞画廊,最大的魅力其实在于光线。人们通向古老的百年建筑,穿过门洞画廊,像穿过通悠的百年长河。因此,如何利用门洞画廊的岁月感与现场条件,是布展的首要任务。抽抽告诉记者,尤其是对庞喆充满色彩冲击力的画作,在布展过程中,每一个作品都摆放位置都有“玄机”——利用一天24小时照进门洞的光影效果,做出的精巧设计,从而也让油彩的反光与红砖的粗粝,在光影中形成微妙对比。同时,让观展者通过艺术与自然与交融中,沉浸式感受百年老建筑的魔力。

门洞画廊的首展,是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的其中一个切片,也是10大业态中最灵动的艺术神经。

“我们不只是修缮建筑,更要复活‘人的生活’。”项目投资人宋兴文表示,哈尔滨的优雅摩登不是海派的“舶来品”,而是百年前中西交融的自然生长。东和昶1917要做的,就是让这种“哈派生活”的烟火气与艺术气质重新流动起来。

在历史叙事中

嵌入年轻视角与流量语境

东和昶1917,不仅是一次濒危老建筑解危的成功实践,更是宋兴文“建筑保护+创新运营”的破题之作。同时,它也是以宋兴文为代表的哈尔滨一代城史情怀的主理人,心中的“理想国”。宋兴文希望集结越来越多对城市人文历史同样怀抱使命的年轻人,共同托举城市灵魂与文明基因。

东和昶1917十大业态之一的门洞画廊,给了策展人抽抽“无限创作可能”。她创建的艺术品牌“骼路”,成立于北京,以戏剧为原点,涵盖了音乐、展览、舞蹈、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用策展、资讯平台、戏剧制作、社群运营等方式,以艺术和文化探索城市。

作为从北京回到哈尔滨的“文艺返乡人”,此前,她已经在家乡做了4个月哈尔滨文艺活动的集合与精选。此次为门洞画廊创建艺术品牌“骼路·艺术π”,她告诉记者,自己同样带着“无限可能”的野心。“家乡的艺术爱好者,也包括年轻群体,我发现这些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她说,“大家喜爱戏剧、喜爱展览和艺术,甚至飞往全国各地去参加艺术活动。有热情,也有渴望。”她向记者解释“π”的三重含义:希望在门洞画廊做“无限的艺术空间”,融合画作、装置、多媒体、表演,以及文创、戏剧、电影等多元艺术形式;同时,尊重每一个在这里展出的艺术家,展示出他们对风格与艺术派别。另外,后续还要在这里做工作坊、社群和派对,希望集结城市中更多热爱艺术的人。

“哈尔滨有最珍贵的多元文化基因。我们要做的,是给本土艺术家一个舞台,也让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在这里‘扎根’。把这里打造成对标全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展品牌。”抽抽告诉记者,这次首展,虽然没有明星艺术家,没有高价作品,却有最真实、有温度的情绪表达,“当本地人、游客像‘拆盲盒’一样走进来,摸到老砖墙的温度,看到画里熟悉的街头,他们就会明白——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老建筑也不再是历史的孤岛,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宋兴文表示,当历史叙事嵌入年轻化的视角和语境,流量正转化为文化认同。东和昶1917希望为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打开“五感”,提供一种情绪、一种感受——让历史,更容易被触摸。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