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墨舞澜海梦 长歌绘时代——著名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8-14 17:17  浏览量:1

杨万宝,男,黄子山人,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之乡,现为安徽书法家会员、中国教育台“水墨丹青会员、被授予2020年《艺术巅峰人物》,“跨时代艺术楷模大师”书画院会员、全国名人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当代北京环球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担任中华艺术传承协会名誉主席之职、国家一级书法师、宣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万年巨匠荣誉称号、百度书画收藏精英奖、“大国工匠”光荣称号、获得百强书画家”荣誉证。宣城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泾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特级书法师、中国书画协会名誉副院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名人艺术协会副主席、阿里巴巴国际书画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

2024年8月书法作品《春题湖上》,经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书展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评为入选作品。

2018年12月23日作品在“爱我中华--中央国家机关首届元旦名家书画展”中被评为最佳作品。

自幼酷爱书法,临池不辍50年并持之以恒,书法师承,汉、晋、唐。汉隶诸碑帖,尤擅行草,行草以米芾,怀素,王铎,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为主苦临习而临不辍。

墨韵流光五十载,笔走龙蛇铸丹心——评杨万宝先生的艺术人生

在宣纸之乡的烟雨浸润中,在泾川大地的文化滋养下,一位书法家以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汉隶的厚重与行草的飘逸间开辟出独属于他的艺术天地。杨万宝先生以笔为舟,以墨为桨,在浩瀚的书法长河中溯游而上,既承续着千年文脉的基因密码,又以当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开拓出新的审美维度。他的艺术人生,恰似一部用毛笔书写的史诗,每一笔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每一划都彰显着对艺术真谛的求索。

一、墨香启蒙:在宣纸褶皱里触摸文化基因

生于宣纸发源地的杨万宝,自幼便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当同龄孩童追逐嬉戏时,他总爱蹲在作坊的角落,看匠人们将青檀树皮与稻草蒸煮成浆,看纸帘在浆池中轻盈荡漾,看雪白的宣纸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这份对传统工艺的痴迷,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对书法材质的深刻理解——他深知,唯有在宣纸上,墨色才能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五色变幻,笔锋才能演绎出"提按顿挫折"的千般姿态。

少年时期的临帖经历,为他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根基。从《曹全碑》的秀逸圆润到《张迁碑》的方整劲挺,从《兰亭序》的飘逸洒脱到《自叙帖》的狂放不羁,他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在浩如烟海的碑帖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米芾"刷字"技法的钻研已臻化境,既能展现"风樯阵马"的磅礴气势,又能把握"八面出锋"的精微变化,这种对传统技法的深度掌握,为他日后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可能。

二、破茧成蝶: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

进入创作成熟期后,杨万宝面临着所有传统艺术家都会遭遇的命题:如何在坚守文化本根的同时实现艺术创新?他的解决方案充满智慧——以行草为载体,将汉隶的雄浑骨力注入其中,创造出"草隶相融"的独特风貌。这种探索并非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基于对两种书体精神内核的深刻把握:汉隶的横向开张与行草的纵向连贯形成互补,碑学的金石气息与帖学的笔墨韵味相得益彰,最终呈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相生"的审美境界。

2018年"爱我中华"书画展上的获奖作品《将进酒》,堪称这种艺术理念的完美诠释。整幅作品以狂草书写李白诗篇,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如惊蛇入草,行与行之间错落有致似飞瀑流泉。但细观之下,每个字的结体都暗含汉隶的平正端庄,用笔则融合了孙过庭《书谱》的灵动与王铎的涨墨技法。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既具有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评委们一致评价其"在传统书法的框架内实现了革命性突破"。

三、墨舞乾坤:以笔墨传递文化自信

作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杨万宝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要职,不是为了追求虚名,而是为了搭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平台。在中央美院的讲台上,他倡导"书法教育要回归文化本体";在环球书画院的创作室里,他指导年轻艺术家"在创新中不忘本来";在国际书画研讨会上,他向海外学者阐释"中国书法是东方美学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使命感,使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了个人审美范畴,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4年入选兰亭书展的作品《春题湖上》,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化担当。这件以白居易诗为内容的创作,没有采用常见的抒情小楷或奔放大草,而是以汉隶为基底,融入行草的流动感,在庄重与活泼之间找到微妙平衡。特别是"松排山面千重翠"一句中的"翠"字,将草书的飞白与隶书的蚕头巧妙结合,既表现了春日的生机盎然,又暗合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意境。这种将诗意、书意、画意融为一体的创作手法,正是中国书法"书画同源"传统的当代延续。

四、匠心独运:在技法精进中追求艺术永恒

纵观杨万宝的艺术成就,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极致追求。国家特级书法师的称号背后,是日复一日的"退笔成冢":他坚持使用传统手工毛笔,每支笔用到分叉才更换;他独创的"五指执笔法",能使中锋用笔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他对墨色的控制已入化境,能在同一作品中呈现七种不同的浓淡变化。这些看似"笨拙"的坚持,实则是通往艺术巅峰的必由之路。

在获得"大国工匠"称号时,他坦言:"书法是手艺,更是心艺。每一笔都要倾注心血,每一划都要对得起千年传承。"这种工匠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价值。当他书写《岳阳楼记》时,运笔的轻重缓急与范仲淹的情感起伏完美同步;当他临摹《祭侄文稿》时,枯笔的断裂处仿佛能听见颜真卿的悲愤呐喊。这种"人书合一"的境界,正是中国书法"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最高追求。

结语:墨韵长河中的永恒坐标

从泾县山村的懵懂少年到享誉国际的书法大师,杨万宝用五十年光阴诠释了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的艺术信仰。他的作品既是对传统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勇敢探索;既有金石般的铿锵力度,又有流水般的柔美韵律。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他像一位守夜人,用毛笔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又像一位开拓者,以创新精神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当我们站在他的作品前,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洗礼——这,或许就是艺术最本真的力量。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