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南山 | 一眼千年的震撼 南山“大成敦煌”大展
更新时间:2025-08-15 00:25 浏览量:1
南山博物馆首次收费展:“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七月二十六日开展至十一月二十三日。
据介绍这次展览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文物数量最多的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其中第3窟和第285窟为敦煌不对外开放洞窟,莫高窟年代最早的第275窟是首次数字化整窟出展。
南山博物馆外墙披上了整面的宣传图,热烈隆重令人遐想,仿佛置身河西走廊大漠孤烟的广袤戈壁。
莫高窟158窟敦煌"最大最美"卧佛直抵人心的超然与宁静。
该窟开凿于吐蕃统治时期,窟内的涅槃佛是敦煌最大的卧佛,被誉为"最美卧佛"。
个人以为这是大展中最令人难忘的佛像,因为它在艺术表现、情感传达、艺术融合、文化内涵以及历史价值等多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尤其是情感传达方面,涅槃佛像的面部表情呈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佛像的双目半闭,唇含笑意,超出凡人临终时的痛苦和悲哀,却犹如欣慰、满足的静静睡态,其形象和表情深刻地表现了涅槃的超然和宁静。
展览中有许多复制壁画
敦煌禅定佛像是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珍品之一,第259窟北魏时期的禅定佛最为著名。
这尊佛像以神秘的微笑和深邃的禅意闻名,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其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跨越千年仍令人震撼。
第158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吐蕃统治时期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
从印度佛教的涅槃思想到中原的写意美学,从波斯纹样到吐蕃服饰,其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都在诉说着丝路文明的共生与碰撞。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她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书中这样写道:“每次心烦时都愿意去158窟,不同的时段光线不同,涅槃佛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它没有死亡,只有永恒的觉醒。”
莫高窟第320窟是盛唐时期(约705–780年)的代表洞窟之一,以其精美的壁画、生动的雕塑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闻名。
第3窟壁画局部。
唐代盛行的齐胸襦裙。
唐代(618–907年)尤其是盛唐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女性社会地位高,服饰大胆而时尚,形成以“露”“透”“丰”为特色的时尚体系。齐胸襦裙因高腰线设计,即裙腰高至腋下或胸部而得名,搭配轻薄面料与艳丽色彩,既便于活动,又凸显女性曲线美,成为贵族及平民女性的日常着装,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的服饰发展。
第285窟是目前不对外开放的洞窟。
第285窟是西魏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实体见证。其融合希腊神话、波斯祆教、中原道教与印度佛教的多元图像体系,展现了敦煌作为丝路枢纽的文化包容性。
第285窟因为壁画颜料层病害和洞内微环境极不稳定,所以根据文物保护优先原则不对外开放。
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是敦煌艺术与文献的双重宝库,其历史、艺术与学术价值使其成为敦煌石窟中最为独特的存在。
开凿于晚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年),初为高僧洪辩的影堂(纪念堂),供其禅修与供奉。北宋初年(约1000年)被改造为藏经洞,封存佛经、法器、社会文书等文物约5万件,并以壁画覆盖洞口以掩蔽。
敦煌最令人痛心的一劫:
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清理第16窟积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
洞内文物涵盖公元4-11世纪的佛经、官文书、契约、绢画、刺绣等,涉及汉、藏、粟特、梵等20余种文字。
1905-1915年间,斯坦因、伯希和等西方探险家以低价购取近4万件文物,现分藏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地,仅部分留存国内。
藏经洞位置示意图。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是北凉时期开凿的早期洞窟,也是敦煌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与第268、269窟并称“北凉三窟”。
第275窟是敦煌艺术的“活化石”,其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与多元文化交融特征,印证了佛教东传初期丝路文明的碰撞与创新。
第275窟的交脚弥勒菩萨像,既是印度佛教艺术的东传见证,也是波斯美学、希腊技法与中原传统交融的结晶。
能在“家门口”观看敦煌莫高窟艺术展,其实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幸福。
这种幸福,既是对千年艺术的致敬,更是对当代文化生态的礼赞。
当敦煌艺术从大漠走向城市,从洞窟走向展厅,它已不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连接古今、沟通你我的“文化桥梁”。一眼千年,中国文化自信得以大大提升。
感谢您的阅读和观赏!
图文原创,所有照片均为手机拍摄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