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青山丨“国际范”的艺术村庄:青山处处是生机
更新时间:2025-08-15 08:30 浏览量:2
走进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主干道两旁,纯绿色的长方形标志牌上,“青山青山”四字如同周围青翠山峦的自然剪影。这抹绿色,不仅是青山村的视觉名片,是慕名来到青山村的访客对这里最直观的感受,更是村庄10年来发展脉络的自然底色。
在很多人心中,青山村是一座从自然画卷中“生长”出来的艺术村落。从保护生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到尊重文化多元性的艺术乡建,10年来,青山村形成了“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为发展底色的人文乡村振兴之路。
青山村
被“生态”和“艺术范”重构的“国际村”
8月的杭州骄阳似火。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青山村内同时来了好几个团队:13名小学生参加的研学团,预约了莱莱竹编的竹艺课,要完成竹铃铛的制作;7人参观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路了解青山村的基本情况;还有一组则是“品物流形”的合作团队,参观结束后还要前往“品物流形”工作室深入洽谈;在融设计图书馆内,前来参观的年轻人三三两两,驻足、讨论、拍照……
络绎不绝的客流背后,是直观的数据变化。2024年青山村的访客数有近10万人次,而今年1-5月的到访人数同比增加50%。在张雷看来,是青山村的生态和艺术两张“名片”,引来络绎不绝的客流。
张雷是青山村的“地标”业态——融设计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作为落地青山村的首个艺术业态,融设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更是一个系统收集、研究竹、木、丝、土、铜、纸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材料,同时将成果共享的开放平台。青山村的老村长王康云说,融设计图书馆开放后,给村里带来了“省内的、国内的、世界各地的”参观人流。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来自比利时、瑞士、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超过60位设计师来到青山村,参与融设计图书馆的驻场计划。其中,今年上半年驻场的,是来自瑞士的独立设计师Ivo Theo Frederico Allgoewer。在青山村期间,他探索了中国传统铸造技术,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还出版了一本小型刊物记录其过程和理念。
融设计图书馆内景
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带来了现代美学和国际视野。他们中的不少人也被青山村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成为“新村民”。截至目前,已经有120多名从事艺术、设计、环保、美食、户外等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新村民”扎根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的另外一位创始人:来自德国的设计师Christoph,早在2019年就带着家人在青山村安了家。热爱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他,不仅从中汲取灵感融入自己的设计创作中,也很好地融入了在青山村的乡村慢生活。
更多的艺术家会短期停留、参与策划青山村的一系列艺术活动。去年10月国庆期间,2024“青山艺术生活季”曾吸引了日均6000余人次的访客来到青山村。就在8月初,新一期的“青山艺术生活季”发起了共创招募。这个将于10月举办、为期1个月的艺术活动,包含艺术装置展、文艺展演、青山市集等系列活动。
青山村经常会策划举办各类艺术活动
源源不断的人流,带动青山村形成了以美学教育、非遗手工艺研学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以及生态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产业,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村民夏丽萍原来在外务工,如今她不仅在融设计图书馆负责“青山手工艺人”团队,还开了家编织工作室;00后村民珠珠家里经营着民宿,今年回村后开始在莱莱竹编工作室学习手工艺;甜甜烘焙坊的主理人珊珊,除了制作甜品蛋糕,有时也帮助村里的设计师们接待访客、讲解作品……
一批批外来的新村民,在青山村驻扎,他们将艺术元素注入青山村,让这个杭州近郊普通乡村,迎来了艺术转型的节点,并逐渐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区域品牌。当艺术与乡村有机融合后,“新老共生”的社区关系,打破了乡村常见的隔阂和文化断层,使青山村呈现出既有乡土底蕴又有国际视野的独特气质。
因“生态”而“艺术”,10年蜕变始于水源地保护
青山村的艺术乡建之路,发轫于2015年的龙坞水库小水源地保护项目。今年已经75岁的王康云仍旧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村书记跟我说,有个年轻人要来我们这做水源保护的项目。你比较熟悉情况,他会跟你联系。”
这个年轻人,就是张海江。那一年,张海江所在的公益组织要在浙江开展水源地保护项目。他相中了青山村东侧近4000人的饮用水源地:龙坞水库。
建于1971年的龙坞水库,是附近50公里范围内少见的水质环境良好的山塘型水库。但根据2014年水质监测报告,龙坞水库的总氮、总磷和溶解氧超标,水源地水质未达标。
龙坞水库
王康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毛竹收购价比较高,差不多100斤可以卖到48-50元。村民为了增产在龙坞水库上游竹林里施肥,残留化肥随雨水流入了水库,威胁到了饮用水安全。对于水源地保护项目,王康云问得很仔细,全部了解清楚之后,才开始摸底、推进。“天天跑,一户户找。一开始工作也比较难做的。”后来,还是村民提出来,要王康云带头先签协议才算是有了突破口。
2015年底,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和第一批40余户青山村村民签下了500多亩竹林的流转协议。中国第一个乡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正式在这里落地。
土地流转之后,龙坞水库上游竹林开始被集中管理和生态维护。2年后,水库水质指标明显提升,并在2017年完全达到国家一类水质。
在生态向好的同时,面对持续支付流转土地租金的压力,黄湖镇青山村开始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商业运作等可持续协作模式,尝试建立“受益者付费”的机制。
从龙坞水库小水源地保护项目落地起,张海江就开始考虑怎么给当地村民带来绿色收入。邀请张雷团队前来教授手工艺技能,就是他的一次尝试。艺术家们入村,为青山村带来艺术标签,一系列艺术与自然乡村融合的艺术活动吸引了一波波访客入村,为村里的民宿、餐饮、文化体验活动带来客流。新老村民们约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以更为生态环保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的5-10%反哺给青山村的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有近60户青山村村民参与了这一机制,每年的反哺资金可达5至10万元。
青山学堂
从“受益”到“反哺”,乡村有了持续生长的能力
王康云还记得,因为水源地保护项目,村里开始有了环保志愿者以及来参观学习的外来访客,“他们要吃住,但那个时候村里没有农家乐和民宿。”此时,在张海江的引导下,因为土地流转而空闲下来的村民开始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来获得收益。而这部分收益的5—10%要反哺给“善水基金”,继续用于村内的生态环保支出。
这就是青山村“受益者付费”机制的雏形。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建立“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水源地的保护,让青山村的优质生态成了发展自然教育的天然课堂。青山村顺势而为,于2018年将废弃了20多年的小学改建成青山自然学校,开展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低碳生活等课程,成为远近闻名“自然生态打卡地”,每年组织自然体验和志愿者活动220次,向“善水基金”输送自然保护资金超30万元。
生态和艺术成为了青山村发展脉络中的两张名片。青山村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多年保持60%以上持续增长,还通过“受益者付费”机制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基本形成“绿水青山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带动强村富民、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的村内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从“青山”变“大青山”,共富蓝图这样绘就
从生态保护起步、以艺术乡建破题,用艺术力量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助力共富增收,青山村的十年变迁,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发展逻辑。
如今,来到青山村,从村头往龙坞水库走,一路能经过融设计图书馆、访客中心、青山自然学校、乡村足球场,以及散落各处的艺术空间、民宿等,但这个以艺术乡建为名片的村庄里,很少有艺术打卡装置。每一处建筑都是浙江乡村最寻常的面貌,自然地融入周围的青山之间。
青山村全景
“建筑就是为村民服务,也是他们真实审美的反映。”张雷如今也是青山村的美学顾问。长期扎根村内的他,给青山村定下的美学基调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实用之美。在他看来,青山村环境保护的目的是尊重生物的多元性,而在艺术乡建领域,也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这些理念与坚持,已经成为青山村艺术乡建的公共准则。
青山村的模式在黄湖镇逐渐成为“大青山”模式。
在生态环保领域,黄湖镇在不久前发布了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相比于10年前青山村的“善水基金1.0”,迭代之后2.0版本,将保护内容从单一水源保护扩大至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域生态保护,还将探索更多元的保护资金来源以及参与主体。
从“青山”到“大青山”,不仅在于样本的推广普及,还在于多个村庄的抱团发展。2023年,包括青山村在内的五村联合组建了黄湖镇强村公司,尝试整合片区资源组团发展。2024年,强村公司营收达到780万元,五村集体分红80万元。围绕青山村的生态艺术名片,黄湖镇还计划针对艺术设计的上下游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全镇范围内设计全产业链生态圈,走出一条由文化艺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