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地 | 有戏安庆,处处唱黄梅
更新时间:2025-08-15 09:09 浏览量:2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行走在安庆,空气里似乎都飘着黄梅调。这不仅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更是街头巷尾的哼唱、校园内外的传承、舞台上下的绽放——它早已成为这座城跳动的文化脉搏。循着这缕悠扬婉转的乡音,《安徽画报》记者走进安庆,深入民间戏团、学校、专业院校等地,探寻黄梅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黄梅戏《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地方剧种:声腔神韵远名扬
在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黄梅戏有一处单独的展厅,其中记载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黄梅戏初为乡俚之曲,历草台之敷演、花台之嬗变,兼汲民间歌舞之养分,取兄弟剧种之菁华,渐登大雅,遂成妖娆曼舞,绕梁乐章。1935年黄梅戏首闯上海滩 , 使它获得了全国性的艺术视野,至新中国成立初,黄梅之树得到雨露滋养,遂有“槐荫”一曲,中华人人尽羡董郞;“七仙”舒袖,神州处处百鸟鸣唱,渐成“黄梅家家雨”,遍地黄梅腔。1978年改革开放 , 黄梅戏发展势头强劲 , 专业剧院、民间社团、广播荧屏 , 无不传诵着黄梅戏的声腔神韵。2006年,黄梅戏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严凤英剧照
新中国成立前黄梅戏五大坤旦
由左至右:
阮银枝(左)表演的《山伯归天》
桂月娥(左)表演的《荞麦记》
丁翠霞(左)表演的《送香茶》
严凤英表演的《送香茶》
张胜英(右)表演的《张羽煮海》
纵观二百余年黄梅大厦,前有蔡伸贤、胡普伢茹苦开山,继有严凤英、王少舫矗起大梁,而今韩再芬等新生代艺术家承前启后,以创新活力续写华章,遂有黄梅舞台星光璀璨。
票友广场:草根欢歌乐不停
7月15日下午4时许,暑热尚未消退,安庆菱湖公园内的票友广场上,一群黄梅戏爱好者刚刚结束了一场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民间戏团团长孙红正在打扫场地卫生,她一边忙碌一边介绍:“我们两点钟就过来了,这几天太热了,听戏的人少了些,但我们还是坚持唱。”
在黄梅戏之乡安庆市莲湖公园程长庚塑像旁票友广场,每天下午黄梅戏爱好者准时开唱
孙红与黄梅戏的缘分始于儿时。她的母亲是专业唱戏的,父亲会拉二胡,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对黄梅戏情有独钟。17岁时,孙红在黄梅戏剧团待过几个月,后来因各种原因没有走上专业道路,但对黄梅戏的热爱从未减退。“年轻的时候,我带儿子在公园里玩,听到二胡声就觉得特别亲切,凑过去听,别人问我会不会唱,我说会一点,然后就开始唱,这一唱就是20多年。”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几名演员就能演一出黄梅戏
优美动听、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
孙红所在的戏团是业余自发组织的,成员从老到少都有,大家都是纯粹的黄梅戏爱好者。演出时,观众觉得唱得好可以自愿打赏,也就是“打彩”,也可以自己上台演唱。他们平时主要在公园演出,演出结束后会自觉打扫卫生,保持场地整洁。除了菱湖公园,迎江寺附近的江边也是他们常去的演出地点。
校园启蒙:传承从娃娃抓起
在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山水田园间,黄梅小学静静地坐落于此。这所位于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故乡的乡村小学,自2005年以来便秉承“传承地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宗旨,全力发展黄梅戏艺术特色教育。
黄梅小学随处可见的黄梅戏元素
走进黄梅小学,一股浓浓的戏曲风扑面而来。校门入口处,身着黄梅戏服饰的小演员形象栩栩如生,搭配飘带、祥云、徽派建筑轮廓等黄梅地域元素,以及“传承地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的书法字体,让人一入校就感受到黄梅戏文化的浓厚氛围。
“戏曲进校园”黄梅戏展演
安庆市迎江区四照园小学和荷花塘社区联合开办“四点半课堂”,迎江辖区16所中小学以与所属社(村)合作等方式,开设了“戏曲”等兴趣课程
沿着校园小径前行,戏曲小舞台格外引人注目。这个舞台设计独具匠心,不仅有亭台样式的背景,还有不同角色行当的小演员形象,学生们可以在此模拟“登台表演”,实现了观赏与互动的完美结合。办公楼入口处,认真练习戏曲动作的小演员形象,搭配“黄梅戏艺路繁花,薪火相传”的宣传语,彰显了艺教融合的理念。教学楼楼梯入口处,“状元”形象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宣传语相得益彰,激励着学生们奋发向上。就连厕所入口处,也有戏曲面具墙绘,既弱化了空间的尴尬,又融入了艺术美育。
文化志愿者杨子老师正在教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第一小学的小学生唱黄梅戏
安庆市黄梅戏课间操汇演
黄梅小学的黄梅戏特色教育并非仅仅停留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学校通过开展黄梅戏通识教育、创排黄梅戏课间操、建立戏曲社团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分接触和了解黄梅戏。学校的一位老师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安庆,像黄梅小学这样注重黄梅戏特色教育的学校并非个例。自2017年起,安庆市大力深化文教系统跨界融合与资源共享,全面普及“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校园演出700多场,覆盖全市30多万名大中小学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戏曲艺术,感受、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专业教育:你方唱罢我登场
7月12日至16日,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及佩花晚会在安庆市举办,来自全国19个省份、2个直辖市的近千名选手和助演相聚安庆。
“小梅花”韩梓锌正在表演黄梅戏《渔网会母》
“今年小梅花比赛,我们选送的5个孩子里,4人闯进了国家级评选。”谈及今年的小梅花比赛,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表演系主任张引难掩欣慰之情:自1997年起,学院每年都会组织适龄学生参与戏剧小梅花活动,近三年参赛年龄放宽至14-18岁,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历练机会。
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专业组佩花晚会现场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是安庆黄梅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里深耕黄梅戏人才培养六十余载,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黄梅戏从业者,他们带着对戏曲的热爱,活跃在各地舞台。
在张引看来,比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和对比,开阔眼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孩子们通过比赛看到了其他剧种的长处,会反过来思考‘为什么别人能做得那么好’,这种眼界的开拓会指引他们未来的从艺之路。”
老师正在指导黄梅戏小演员们练功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扎实地掌握黄梅戏的基本功,学院的教学可谓是精益求精。“我们的教学讲究‘抠细节’,学生必须‘回课’,第二堂课要展示练习成果,没练过根本瞒不过去。”张引坦言,如今的教学环境与过去不同,以前娱乐少,学生能一门心思练功,现在校区远,老师下班后,全靠孩子们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戏曲演员最需要的毅力与自律。
张引介绍,学院前三年的教学核心是戏曲通用基本功训练,从走路、站立、蹲坐这些最基础的身段,到舞台表现力的打磨,让学生先掌握戏曲表演的“通用语言”。但同时,张引也强调,基本功训练绝非照搬,黄梅戏要守住自己的特色。“每个剧种都有独特性,黄梅戏有自己的经典剧目,比如《天仙配》,别人演不过我们,我们也不必刻意模仿其他剧种的经典。”
在坚守特色的基础上,学院也注重创新。一方面,老师们深耕《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让学生吃透黄梅戏的表演精髓;另一方面,结合时代需求,尝试主旋律题材创作。2024年,学院师生共同创排的短剧《吴振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部以安庆烈士事迹为原型的作品,将黄梅戏与红色故事相结合,成为“戏曲思政”的生动实践。
安徽黄梅戏学校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员训练班,图为学员们与领导的合影
对于学院的学生来说,这里是他们梦想启航的地方。16岁的宋雅淇来自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16日晚的佩花晚会上,她在《荆钗记·投江》中饰演钱玉莲,将角色演绎得丝丝入扣,尤其是她的水袖表演,展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宋雅淇的父母都从事黄梅戏相关工作,她从小在剧团看着父母演戏,深受熏陶,11岁时便进入学院开启了系统学习黄梅戏之路。谈及学习黄梅戏的感受,宋雅淇表示:“学习黄梅戏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每一次表演都让我乐在其中。”
另一位来自广州的小演员韩梓锌,在安庆学艺两年,凭借黄梅戏《渔网会母》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她说:“获得‘小梅花’称号,既是荣誉,又是鼓励,更是鞭策和责任。黄梅戏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舞台上,它还包含很多人生哲理,我希望把黄梅戏唱遍安庆、唱响全国,让人们从现代出发,走近并感受传统。”
走出去:芬芳远播绽风采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是一项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戏曲艺术传承普及类活动。活动开展至今,安庆已有57位青少年先后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有力地推动了戏曲人才培养以及戏曲艺术的普及推广。
小朋友们正在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体验新媒体展示下的黄梅戏
值得一提的是,安庆黄梅戏不仅在本地根深叶茂,还积极“走出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黄梅戏的魅力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舞台。
近年来,安庆市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和传统文化优势,全力推进“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常态化在节假日开展戏曲活动,让“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旅招牌越擦越亮。同时,安庆市还成功举办黄梅戏艺术节和展演周,吸引了众多戏曲爱好者和观众的关注。
黄梅戏文创产品
安庆的各大剧院团更是积极组织演出,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新疆、香港等近30个省(区、市)80多个城市。2024年7月1日至7月2日,在皖湘两省戏曲交流演出活动中,黄梅戏《不朽的骄杨》《女驸马》登陆湖南大剧院,“红色+经典”两部剧目诠释着安庆黄梅戏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12月8日至12日,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赴香港开展“香江情黄梅韵”文化交流活动,《女驸马》与《天仙配》两部经典黄梅大戏带领香港戏友重温儿时记忆;2025年5月17日,“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省级示范展演在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景区启幕,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员王琴倾情献唱经典剧目《女驸马》,赢得满堂喝彩。
再芬黄梅剧院赴德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安庆黄梅戏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2025年7月2日至6日,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应德国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之邀首次赴德参加第九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当《天仙配》《夫妻观灯》《女驸马》等悠扬婉转的黄梅调在法兰克福辛德林根剧院的穹顶之下响起时,一股浓郁的中国风韵顷刻间席卷美因河畔,让外国观众领略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
通过“走出去”,安庆黄梅戏不仅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这一传统戏曲艺术,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韩再芬与德国观众合影
无论是民间戏团的自发演唱,还是学校里的特色教育,抑或是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广泛的传播交流,黄梅戏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扎根于安庆这片土地,绽放出勃勃生机。正如张引所说:“黄梅戏是安徽的名片,安庆的骄傲。我们就像种树人,先把苗育好,只要根基扎得深,总会有新的枝芽冒出来。”
部分图片由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日报、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再芬黄梅剧院等单位提供
版权须知: 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 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记者:吴承江 高斌
图片:黄有安 高斌 王利他
编辑:张倩莹
校对:刘军
审核:周卫星 孙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