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五代梨园世家的艺术跨界者 —— 梁汉森: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艺术传奇

更新时间:2025-08-15 12:15  浏览量:1

五代梨园世家的艺术跨界者 —— 梁汉森:在传统与创新中书写艺术传奇

在中华艺术的星河中,梁汉森是一颗闪耀着多元光芒的星辰。他植根于五代梨园世家的沃土,在京剧舞台上绽放过耀眼的光彩;他勇立潮头,成为中国 3D 美术动画电影的开拓者;他以笔墨为媒,开创独具一格的意象画派;他手握笔杆,在文学世界里书写艺术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汉森与之深度对话,探寻他在艺术之路上的执着坚守、跨界突破以及所抵达的行业高度。

梨园世家的基因传承:艺术初心的萌芽

梁汉森的艺术血脉可追溯至五代梨园世家,家族的艺术基因如同一股潜流,在他的生命中不断奔涌。曾外祖父孙佐臣被誉为京剧 “胡琴泰斗孙老元”,67 张黑胶木唱片记录着他指尖流淌的天籁,那是京剧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爷爷梁俊圃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红遍上海的花脸名家,作为云南省京剧院首任院长刘奎官的开蒙师傅,他将精湛的表演技艺与严谨的艺术态度代代相传。

父亲梁次珊的艺术足迹更为丰富,三次连任上海伶界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与周信芳、关肃霜等大师同台合作,在《打渔杀家》《玉堂春》《铁弓缘》等戏曲电影中塑造了经典丑角形象。在云南四十余年的艺术生涯里,他始终致力于为边疆少数民族传播京剧艺术,让这门国粹在西南大地生根发芽。叔叔梁少垣被誉为江南鼓王,与盖叫天等名家合作时,鼓点起落间便能掌控整个舞台的节奏韵律。

生长在这样的艺术世家,梁汉森的童年被京剧的唱念做打包围。咿呀学语时,耳边是父辈们的吊嗓声;蹒跚学步时,眼前是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曾评价:“从他的父辈那里,我便听闻这是个极具天赋的演员苗子,亲眼看过他青年时期的演出后,更坚信他会成为云南京剧界的骨干力量。” 这份家族赋予的艺术基因,成为他日后多元艺术探索的精神底色。

京剧舞台的坚守与突破:从演员到艺术传承者

受家庭熏陶,梁汉森自幼便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师从王世续、王兰卿教授,在严苛的科班训练中锤炼技艺。他天赋出众,加上刻苦钻研,很快成长为云南京剧团的老生台柱,其麒派戏深得乃父真传,唱腔浑厚有力,表演洒脱大气,在舞台上塑造的角色个个鲜活生动。

在中国戏校进修期间,他有幸得到富连成弟子王世续教授的亲传,习得经刘曾复加工的余派《战太平》。这部戏的表演难度极高,对演员的唱腔、身段、情感把控都有严苛要求,而梁汉森的演绎却得到了 “鼓王” 白登云的青睐。当时组织上计划为白登云留存艺术资料,白先生亲自选定梁汉森合作,与名琴师张素英共同完成《战太平》全剧的录音录像。这份珍贵的资料后来成为中国戏曲学院老生专业的经典教材,被业内誉为 “鼓、琴、唱新三绝”,至今仍在戏曲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梁汉森在北京公演《战太平》时,刘曾复、王世续两位京剧大家亲临现场把场,京城老生名家悉数到场观摩,一时盛况空前。

2019年6月9日晚上七点,他在上海举办了《京剧世家——梁汉森专场演唱会》,当晚,他演唱了余派、麒派等共十五个唱段,全程满宫满调,激情洋溢,赢得全场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而在网上观看直播的观众,也冲破了10万加的记录,大家连连称赞其宝刀不老,豪气犹存。从科班学艺到舞台绽放,从传承经典到创新演绎,梁汉森用数十年的坚守,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影视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从演员到导演的华丽转身

正当京剧舞台上的梁汉森声名鹊起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影视艺术结缘。他受邀在《孙武出山》《龙泉剑》等影视作品中饰演男主角,镜头前的光影世界让他看到了艺术表达的新可能。“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而影视更注重生活化的真实感,但两者都离不开对人物内心的挖掘。” 梁汉森这样总结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

转型影视领域后,他从演员到导演、制片、编剧多栖发展,短短几年便成绩斐然。冯牧曾评价:“他在影视创作中展现出的艺术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戏曲训练打下的坚实基础,这种优势让他塑造的古代人物独具特色。” 作为中国第一部 3D 动画美术电影《齐天大圣前传》的导演、出品人、制片人,梁汉森开创了中国 3D 美术动画电影的先河,被业界称为 “中国 3D 美术动画电影第一人”。这部影片不仅斩获首届中国政府文化艺术奖美术电影最佳创意奖,还包揽中国数码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 3D 美术动画片奖、3D 技术贡献奖三项大奖,在技术与艺术融合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此后,他导演的《猴王出世》获北京电影家协会春燕奖最佳美术电影金奖;《大战二郎神》更是收获颇丰,不仅拿下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美术电影银奖、国家文物局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大赛最佳视觉效果奖,还在国际上斩获澳大利亚亚太电影大赛银奖、印度金像奖等五十六个奖项,让中国动画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2012年导演完成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制作与我驻外使领馆等70家机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组织开展的“天涯共此时一一中秋节”全球统一品牌活动中。作为重点项目,由梁汉森导演了《二十四节气•秋》动画短视频项目,由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制作精良,被52家驻外机构选取使用,在海内外获得了51.7万人次的浏览量;

电视剧创作方面,《谢瑶环》获 “五个一工程奖”,戏曲电视剧《南诏奉圣乐》《瘦马御史》《谢瑶环》连续三届斩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导演奖,展现出他在不同影视体裁创作中的驾驭能力。此外,他还获得中国首届地藏杯佛教电影金奖,彰显了对多元题材的深刻把握。

作为中国电影家协会戏委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微电影网创立人、连续九届中国戏曲微电影盛典评委会主席,梁汉森始终致力于推动戏曲与影视的融合发展。他创办的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为戏曲电影搭建了专属放映平台;A 戏曲电影产业联盟的成立,则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戏曲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注入新动能。

舞台导演的深厚造诣:传承与创新的舞台实践

在舞台导演领域,梁汉森同样成绩卓著,他执导的剧目涵盖京剧、白剧等多个剧种,题材从神话故事到革命历史,展现出对舞台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追求。

在北京京剧院的《嫦娥奔月》中,他将传统神话与京剧艺术巧妙结合,既保留了京剧的唱念做打精髓,又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营造出空灵唯美的意境。“嫦娥的孤独与执着,需要通过唱腔的婉转和身段的柔美来展现,而月宫的清冷则可以借助灯光和布景来烘托。” 梁汉森在创作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让观众在欣赏经典神话的同时,感受到京剧艺术的时代魅力。

云南省京剧院的《丹心照佤山》聚焦边疆革命历史,梁汉森深入挖掘佤山人民的爱国情怀,将京剧的程式化表演与革命故事的真实性相结合。剧中既有气势磅礴的集体场面,又有细腻动人的情感刻画,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紧凑的剧情节奏,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

大理白剧团的《苍山红梅》是梁汉森探索民族戏曲创新的代表作,他充分尊重白剧的艺术特色,将白族音乐、舞蹈元素融入剧情,让剧目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他在叙事结构上进行创新,让故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展现出苍山脚下人民如红梅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此外,他重排的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在保留经典桥段的基础上,从人物内心刻画、舞台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赋予传统样板戏新的时代内涵,受到老观众的认可和年轻观众的喜爱。

书画世界的笔墨情怀:从京剧到绘画的跨界融合

梁汉森的艺术跨界不止于戏曲与影视,在书画领域,他同样开辟出独特的艺术天地。自幼跟随李鸿章曾孙李广平学习书画,后又师从刘曾复学习京剧老生和脸谱绘画,深厚的传统功底让他在书画创作中厚积薄发。

他开创性地将京剧脸谱引入绘画领域,创立 “梁汉森意象画派”。把京剧脸谱变成一种绘画,是梁汉森最重要的创举——他把水墨丹青的笔法和京剧脸谱的画法相结合,同时加入了电影电视语言的视觉冲击力画面感,使三者在相互吸取融合并进行转化、融化和叠化后,创作出了让老百姓便于观赏的新画种,这使传统文化得到一种深入人心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京剧学者翁思再在《序梁汉森脸谱画》中写道:“脸谱是演员的化妆程式,而梁汉森的脸谱画则以意象统摄,成为画家的抒情平台,让脸谱艺术走出剧场,走向更广阔的审美领域。” 梁汉森的脸谱画打破了传统脸谱的固定模式,通过夸饰变形,赋予脸谱新的艺术内涵,色彩运用上既保留京剧脸谱的象征性,又融入个人情感表达,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生命力。

同时,他研学张大千泼彩画并融会贯通,创新推出《神韵东方》泼彩京剧系列画作。他将泼彩青绿山水与脸谱意象相结合,让五光十色的脸谱在张大千式的山水意境中交融,营造出气势磅礴的艺术格局。“周信芳的豪情粗犷与余叔岩的中正平和,都能在笔墨中找到呼应。” 梁汉森将京剧艺术的韵味融入绘画,让作品兼具泼墨的气势与装饰的韵味。

2017年起,从梅兰芳大剧院画展到云南美术馆画展,先后在北京房山文化中心、西城区文化中心、琉璃厂影视艺术中心、上海文化艺术中心、山东省博物馆、青岛崔子范美术馆以及河南、陕西、银川等地的艺术场馆,举办了他独具特色的个人画展。

2022 年,他受邀与日本宫崎骏先生版权方联办《宫崎骏梁汉森美术展》,为期 68 天的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其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广受赞誉。2023 年上海文博会上,他的五十幅系列画作惊艳亮相,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创新精神。至今,梁汉森已在北京、上海、济南、青岛、昆明、丽江等城市举办十多次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多家美术馆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收藏家珍藏。作为北京电影家协会影视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缘成书画院院长,他用笔墨丹青架起了京剧与绘画跨界融合的桥梁。

文学领域的笔耕不辍:艺术理念的沉淀与表达

在文学领域,梁汉森同样成果丰硕。他出版《梁汉森京剧意象脸谱》《追日的足迹》《汉森智造》《3D 分享》《泼彩意象》等专著及音像制品 100 多种,创编剧本十多部,其中《西游降魔》获中国戏剧文学协会最佳编剧奖。他还编导了一百多部纪录片,包括三十集《话说中国外资》大型系列纪录片、《话说普洱茶》系列片等,著文达几百万字。

冯牧曾感慨:“出身梨园世家的他,能在文学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实属难得。他的文章既有对戏曲艺术的实践体会,也有对艺术规律的深入思考。” 梁汉森的文字如同他的艺术实践,兼具感性与理性,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艺术的赤诚与思考。无论是探讨京剧脸谱的文化内涵,还是分享 3D 技术的应用心得,他都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深刻的艺术见解,让更多人了解艺术、热爱艺术。

艺术的执着追求与行业高度:多元成就背后的精神内核

纵观梁汉森的艺术生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贯穿始终的主线。面对京剧艺术曾面临的困境,他没有固守传统,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在影视领域,他敢于挑战新技术,推动 3D 动画与戏曲电影的创新;书画创作中,他打破艺术边界,实现京剧与绘画的融合;文学写作里,他不断沉淀思考,传递艺术理念。

“艺术是相通的,不同形式只是表达方式的差异,核心都是情感与思想的传递。” 梁汉森的艺术实践生动诠释了艺术的多样性。从京剧的程式之美到影视的光影之魅,从书画的笔墨之韵到文学的文字之思,他在不同艺术领域自由穿梭,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翁思再评价:“他既能深入京剧艺术的精髓,又能跳出传统束缚,这种跨界能力源于他广博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

梁汉森的行业高度不仅体现在 “和谐中国十大创新人物”“德艺双馨” 等荣誉称号上,更体现在他对艺术行业的推动作用上。他创办多个艺术机构,搭建交流平台,培养艺术人才,为戏曲电影、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业内广泛认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跨界创新的典范。

从梨园世家的艺术传承到多元领域的跨界突破,梁汉森的艺术之路是一部不断探索、创新的传奇。他用执着与才华证明,艺术没有边界,传统与创新可以完美融合。未来,这位艺术多面手必将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启示。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