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筑梦 跨界传情——艺术家韩啸的当代艺术探索之路
更新时间:2025-08-15 17:12 浏览量:1
启蒙之光:从榕树写生到悲鸿印记
韩啸的艺术缘起,藏在童年那些闪着光的瞬间里。小学美术课的户外写生课上,阳光透过大榕树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她第一次在画本上捕捉到自然生命的灵动——那份让枝叶“栩栩如生”的心动,悄悄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后来,当她将亲手绘制的牡丹被面送给老师,收获的赞许与成就感让这份热爱有了更具体的温度,自此艺术的火苗在心中越燃越旺。
小学六年级,一本偶然得到的《徐悲鸿油画》小画册成为她艺术道路的重要转折点。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力量感与画面意境深深烙印于心,她如获至宝,反复临摹画册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那时起,家中的墙壁成了最自由的画布,那些源自内心的想象场景在墙面跃然绽放,人物、山水、花鸟在稚嫩却真诚的笔触下生长。艺术启蒙的轨迹,早已在这些纯粹的热爱与实践中,悄然铺就了日后的方向。
师者引路:跨时空的艺术滋养
艺术之路的每一次转向,总藏着师者引路的光芒。求学与创作途中,几位师尊的指引恰似关键坐标,重塑着韩啸对艺术的理解。四川美术学院的刘勇教授主张“审美第一”,叮嘱学生直溯世界一流大师的精髓,让她明白艺术的根基在于对美的极致追求而非技巧的堆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的闫平与王克举二位先生更如两面镜子——闫平先生笔下严谨与张扬的共生关系,色彩奔涌如烈火的张力;王克举先生作品中质朴厚重的质感,藏着对生活最本真的敬意,两位先生的艺术特质在她心中交融碰撞,逐渐沉淀为创作的底色。
创作之道:情绪为引,色彩为言
“技法是舟楫,情感才是航向”,这是韩啸始终坚守的创作理念。在她看来,技法的意义在于让内心的涌动得以自然流露,而非被程式化的规则所框定。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色彩的碰撞交融与形态的自由延展,这些元素传递着自由、热烈、充满生命力的情绪,既是对自然中色彩肆意流淌、无拘无束状态的捕捉,也是内心热烈情感的直观表达,契合她对“偶然与随性之美”的执着追求。
《乙巳癸未三联之一》便是这种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从落笔起,她便任由情绪领路,选择粉紫色为主调,是想在温柔中藏点神秘,如同一场没做完的梦。创作中她从不预设画面的最终形态,只是观察色彩自然流动的轨迹:粉色漫过来,紫色便迎上去,它们在画布上推搡、渗透,生出些意料之外的褶皱;偶尔撒落的几点绿色,像风路过时丢下的星子。那些自然晕开的纹理、偶然叠成的色块,是时光悄悄留下的指纹,也是笔尖即兴跳动的舞姿。技法在这里退成了背景,真正说话的是色彩流动时带着的呼吸,是不刻意、不勉强的那份松弛——就像情绪本来的样子。
面对灵感匮乏的时刻,韩啸总有自己的“充电”方式。她会走进自然,看树叶脉络在光里舒展的纹路,摸岩石表层被岁月磨出的肌理,追海水翻涌时碎成星子的浪涛,这些自然的肌理与色彩藏着最本真的创作密码;也爱泡在画册里,看不同时代的笔触如何对话;或是大胆换一套工具,用陌生的材料与技法和画布较劲。“灵感从不是凭空降临,而是在这些主动的触碰里,悄悄长成燎原的火。”她这样总结道。
跨界融合:传统基因的当代转译
在韩啸的艺术世界里,传统与现代从不是非此即彼的权衡,而是让二者在作品里共生共长的有机整体。技法是扎根传统的“骨”,理念是呼应时代的“魂”,她擅长将传统书画的精髓转化为当代语言:用颜料流动的可控性复刻传统线条的灵动飘逸;借色彩晕染的层次变化暗合水墨“墨分五色”的韵味;而现代艺术的观念则像一束光,为这些技法注入当下的思考——以抽象形态探讨自然与科技的共生,用多元媒介回应时代议题,让传统技法不再是复刻过去的标本,而成为承载现代思考的鲜活载体。
她更着力消解“传统”与“现代”的边界:画中藏着传统山水的朦胧意境,却不用定式构图,反而以夸张色块打破平衡,让随机的形态与古典的留白碰撞出奇妙火花;或是把“意境”的含蓄与现代艺术的视觉张力糅合,既让观者触摸到传统审美的基因,又能感受到先锋表达的锐气。这种平衡,说到底是让传统技法成为生长的土壤,现代理念成为向上的枝干——根扎得深,枝伸得远,作品才能既有岁月的厚度,又有时代的呼吸。
在艺术传承的探索中,韩啸始终试着为传统书画寻找当代表达路径。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的碰撞是最直接的实践,传统书画讲究的“意境”与“笔墨韵味”,被她转化为色彩交融中的朦胧感,让形态随自然随性生长,以此呼应“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古意。那些抽象的视觉体验里,藏着对传统“自然天趣”与“情感抒发”的当代诠释,像一座桥,让传统审美与当下创作在观者心中产生通感。
跨境对话:让东方美学走向世界
游学与展览经历让韩啸的艺术视野始终面向世界。2019年,她的作品入展中欧文化交流匈牙利书画邀请展,获颁“中匈建交文化使者”称号;同年入展中英书画艺术交流展,再获“中英文化交流使者”称号,作品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生动媒介。在这些国际交流中,她深刻感受到艺术作为通用语言的力量,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从她的色彩叙事中感受到情感共鸣。
2023年,她的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展,获特殊荣誉贡献奖并被收藏;2024年巴黎奥运国际艺术交流展上,作品再获金奖并被收藏。站在卢浮宫的展厅里,看着自己融合东方韵味与现代抽象的作品与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隔空对话,韩啸更加坚定了用当代语言诠释传统美学的信念。2025年,她的作品入编《世界里的中国—英国站》,并亮相广东国际艺术周、UWEE卢浮宫国际艺术展线上展及日本大阪世博会大屏展播,被业界誉为“新锐艺术家”。这些经历让她的艺术创作更具国际视野,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前路展望:材料实验与诗意探索
谈及未来规划,韩啸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她计划在“传统”与“当下”的碰撞里再探一步:材料上,将进行一场跨界实验,让宣纸、矿物颜料这些带着时光温度的传统材料与湿拓艺术相遇,看宣纸对流动色彩的独特吸附会晕出怎样的肌理,听矿物颜料在水间碰撞的视觉回响,希望在“古质”的基底上生长出“今妍”的新意,让材料本身成为传承的语言。
主题上则想往文化深处走,从传统书画的“自然观”与“诗意”里找灵感。比如循着“落花逐水流”这样的古诗意境,用氤氲流动的色彩模拟花瓣轻旋、流水蜿蜒的姿态,让文字里的诗意化作抽象画面里的叙事。“不只是技法的延续,更想让传统文化的内核,在当代视觉里慢慢舒展。”她这样描述未来的创作方向。
从乐山的童年画室到卢浮宫的国际舞台,韩啸以色彩为湍流,在其中打捞诗意微光。她的执着追求,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语言中焕发新生;她的跨文化交流,让东方美学在世界视野中绽放光彩。在艺术的漫漫长路上,这位以“栩尔米”为别名的艺术家,正以更自由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篇章,让每一抹色彩都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东方与世界的温柔纽带。
艺术家简历
韩啸:别名栩尔米,四川乐山人。
先后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2018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游学
2019年,作品入展中欧文化交流匈牙利书画邀请展,获中匈建交文化使者称号
2019年,作品入展2019中英书画艺术交流展,获中英文化交流使者称号
2023年,作品入展法国卢浮宫国际艺术展,获特殊荣誉贡献奖,作品被收藏
2024年,作品入展2024法国巴黎奥运国际艺术交流展,获金奖,作品被收藏。
作品多次入编《中国宫廷文创特邀推荐艺术名家珍藏版台历》誉为“宫廷艺术家”。
2025年,作品入编《世界里的中国—英国站》
2025年作品入展2025广东国际艺术周,誉为“新锐艺术家”
2025年作品入展2025UWEE卢浮宫国际艺术展线上展
2025年作品入展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大屏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