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小县城如何发展智能物流装备产业
更新时间:2025-08-15 21:34 浏览量:1
随着《黑神话:悟空》点燃国人对石窟艺术的热情,在四川盆地北缘的米仓古道深处,一座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四龛福城进入大众视线。近日,人民网记者来到四川省巴中市,探访这座镌刻着丝绸之路文明记忆的石窟艺术殿堂。
巴中全市现有石窟225处、1200余龛、造像14000余尊,堪称“巴蜀石窟文化基因库”。四龛石窟群(南龛、北龛、西龛、东龛)构成了罕见的唐代石窟矩阵。其中,作为巴中石窟群代表的南龛石窟,始凿于隋,兴盛于唐,现存176龛、造像2700余尊,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步龛窟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徐徐展开。双头瑞像,其“一身双首”造型源自印度犍陀罗艺术,全国现存不足5例;穿着草鞋的唐代天王像,见证了佛教造像本土化进程;刻有粟特文字的供养人题记,记录着丝绸之路上商旅的信仰;四川现存最早的陀罗尼经幢,柱身可见波斯风格的联珠纹装饰……这些造像,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这里的唐代彩雕之所以令人叹为观止,秘诀就在于它们身上的色彩!”南龛石窟讲解员杨璐萍指着洞窟中的造像说道。
南龛石窟历经千年,仍保留着当年的风采。实习生 唐艺娟摄
历经1300余年风霜洗礼,这些石窟艺术的瑰宝,依然焕发着令人惊叹的华彩。奥秘何在?
杨璐萍告诉记者:“当时的工匠们采用了比较考究的矿物颜料,如朱砂、石绿等,运用独特的分层晕染技法上色,再辅以立体的堆金工艺。正是这种精妙的组合,让这些造像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流光溢彩,仿佛凝固了盛唐的辉煌瞬间。”
如果说甘肃莫高窟以瑰丽壁画闻名,大同云冈石窟以古朴雄浑见长,洛阳龙门石窟以精雕细琢取胜,那么以南龛石窟为代表的巴中石窟群,则以其无与伦比的彩绘雕塑之美独树一帜。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石窟艺术专家段文杰先生实地考察巴中石窟后,曾由衷赞叹道:“真是深山藏国宝!前所未见,美不胜收!”他还欣然题词,“巴中石刻艺术,国之瑰宝;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这十八个字,为巴中石窟的独特价值与艺术高度给出了权威的定论。
双头佛像意喻祥瑞。实习生 唐艺娟摄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石窟造像保护面临诸多挑战。“裂隙渗水、风化残缺、开裂剥落、结构失稳等等,这些都是石窟可能遇到的典型‘病害’。”巴中市文保中心主任冯亮介绍,为保护当地石窟,巴中引入数字化技术,对每一尊造像进行3D扫描,建立数字档案。通过电脑高清模型,文保人员能清晰监测造像的风化速度;遇到修复难题时,还能与敦煌研究院等机构通过数字模型远程会诊。
如今,南龛石窟的核心区域已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和微环境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传输至保护中心,一旦发现异常,工作人员可立即处理。不仅如此,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数字文物”让石窟造像“开口说话”,让千年艺术以更亲近的方式走近大众。湖北游客马先生一家三口在参观南龛石窟后,不断赞美感叹彩雕的精美。其正上初中的儿子还特意写作古文称赞石窟:“深入其中,豁然开朗。乃一崖壁,众多佛像皆绘于此……”
冯亮告诉记者,巴中将建设“巴蜀石窟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让沉睡的文物成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引擎。
据统计,今年1-7月,巴中石窟游客量同比增长40%,其中年轻群体占比达65%。石窟艺术正以其独特魅力,为巴中城市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市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切实“护佑”着城市的文化根脉与未来。
金色夕阳中,南龛石窟那些朱砂红的衣袂、石青色的璎珞,如一部岩石史诗,仍在述说着盛唐的开放气度。在这里,每一尊造像都是文明互鉴的使者,每一笔彩绘都凝固着丝绸之路的荣光,每一处供养题记都铭刻着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文物保护与文旅创新的双向奔赴,让千年遗产焕发时代新生,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实习生唐艺娟、张皓馨参与采写)